文 劉振啟 劉杰
龜甲為常用中藥,應用于臨床的療效顯著。具有滋陰潛陽,益腎強骨,養血補心的功效。用于陰虛潮熱、骨蒸盜汗、頭暈目眩、虛風內動、筋骨痿軟、心虛健忘等癥,是臨床常用滋陰益腎藥。臨床藥用主要有“醋龜甲”和“龜甲膠”兩種炮制規格。
龜甲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別名“龜板”,龜之腹甲,略呈板片狀,故名。龜甲又名“元武板”、“敗龜板”等。
藥材來源為龜科動物烏龜的腹甲及背甲。主產于湖北、湖南、江蘇、浙江等地,江西、廣東、四川、福建等地也有生產。全年均可捕捉。捕捉后將龜殺死,剝去筋皮,取其腹甲,洗凈后曬干或晾干即成“血板”。過去有些地方采用特制木質工具插入龜的尾部使肉及內臟一起沖出,敲出上殼及邊墻,再用沸水煮過以能去凈殘肉為度,取腹甲曬干后即成“燙板”,又稱“湯板”。或剝取背甲及腹甲。藥用慣用腹甲,除去殘肉,曬干。
龜甲為背甲及腹甲,由甲橋相連,背甲稍長于腹甲。腹甲呈板片狀,近長方橢圓形,肋鱗板附于二側,略呈翼狀,長10 ~20cm,寬7 ~10cm,厚約5mm。外表面黃棕色至棕色,有時具紫棕色紋理,內表面黃白色至灰白色。由12 塊腹鱗甲相對嵌合處呈鋸齒狀縫,前端較寬,略呈圓形或截形,后端較狹且內陷,呈“V”形缺刻,兩側的肋板由4 對肋鱗甲合成,在其兩端留有1 塊殘緣鱗甲。“血板”表面光滑,有外皮,有時略帶血痕;“燙板”無光澤,皮已脫落。質堅硬,斷面外緣為牙白色,堅實,內為乳白色或肉紅色,有的紅棕色。氣腥,味微咸。
背甲呈長橢圓形拱狀,前部略窄于后部,外表面棕褐色或黑色,前端有頸角板1 塊,脊背中央有椎角板5 塊,二側各有對稱肋角4 塊,邊緣每側具緣角板11 塊,尾部具臀角板2 塊。
北京人衛中藥飲片廠在采購原材料的過程中嚴把質量關,購進優質的原材料,炮制根據《北京市中藥飲片炮制規范》2008 年版的規定,取原藥材,置蒸煮鍋內,用武火蒸煮,約45 分鐘后取出,趁熱用硬刷除凈皮肉及筋膜,洗凈,干燥,加工成塊狀。凈品的性狀呈長方形,有的類方形或不規則的塊片狀,表面淡黃色或黃白色,內表面黃白色,髓斷面不整齊呈鋸齒狀。質堅硬。氣微腥,味微咸。
醋龜甲的炮制為取河砂,置熱鍋內,用武火180 ~220℃炒至靈活狀態,加入大小分開后的凈龜甲塊,翻動燙至表面黃色,取出,篩去河砂,趁熱投入米醋浸淬,取出,晾涼。
醋龜甲的性狀為長方形、類方形或不規則的塊片狀。表面黃色至棕黃色,質松脆(手掰即斷)。略有醋酸氣。
100kg 龜甲取10kg 河砂,河砂可反復使用。龜甲需分次燙制,比例為100kg龜甲用30kg 米醋。當龜甲燙黃后取出,迅速篩去河砂,趁熱倒入米醋中,米醋沒過龜甲為度,待涼后從米醋中撈出龜甲晾干,用手掰時酥脆為度。砂燙時應隨時觀察龜甲的顏色,并隨機檢查龜甲的硬度,如果燙制時間久了龜甲的顏色會變深乃至焦黑,在炮制過程中還要注意顏色均勻,切忌上色不均勻或燙制火候不夠。
目前,北京地區習慣使用“腹甲”習稱“龜板”。《北京市中藥飲片炮制規范》1986年版的炮制方法是用水浸泡20~39天后皮骨分離后出池,夏季約20 天左右即可出池,冬季約30 天左右出池。出池后清洗干凈。這種炮制方法比較傳統,雖然浸泡周期長,但龜甲很容易被分成塊狀,表面也很干凈。
現行版的炮制規范采用了蒸的方法,縮短了加工周期并使炮制出的龜板潔凈衛生,但龜甲上的筋膜不易刷凈。
北京人衛中藥飲片廠在炮制工藝上嚴格按照《北京市中藥飲片炮制規范》的標準,遵照傳統工藝與現代工藝相結合進行炮制。嚴格按照GMP 的標準組織生產,在使用輔料、炮制火候、炮制時間上嚴格控制,并承諾生產出質量均一、穩定、安全、有效的合格產品,更好的為廣大患者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