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紅峰 趙丹 高賓

知母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歷代本草均有收載,為常用藥。《神農本草經》載:“知母,一名蚔母、一名連母……味苦寒,生川谷”。知母味苦、甘,性寒。具清熱瀉火,生津潤燥之功效;主治外感熱病,高熱煩渴,肺熱燥咳,骨蒸潮熱,內熱消渴,腸燥便秘。
知母主分布于河北、山西、內蒙古、陜西、寧夏、甘肅、山東、黑龍江、遼寧等地。主產于河北易縣、淶源、淶水、涿鹿、蔚縣、張北、龍關、赤城、承德,山西繁峙、代縣、晉城、和順、陽曲,內蒙古烏蘭察布、赤峰、扎魯特旗、翁牛特旗。此外,黑龍江齊齊哈爾、吉林白城、遼寧朝陽地區,也有部分出產,北京門頭溝、房山、昌平、延慶、懷柔、密云、平谷也有分布。其中,以河北、山西產量大,又以河北易縣產者為優,習稱“西陵知母”,為傳統“地道藥材”,行銷全國并有出口。
知母別名羊胡子根、蒜辮子草、肥知母等,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干燥根莖。
知母原植物為多年生草本,全株無毛。根莖肥厚,橫走,殘留許多黃褐色纖維狀的舊葉殘基,下部生有多數肉質須根。葉基生,線形,長20 ~70cm,寬3 ~7mm,基部常擴大成鞘狀。花葶直立,不分枝,高50 ~100cm 或更長,其上疏生鱗片狀小苞片;花2 ~6 朵成一簇,散生在花序軸上,排列成長穗狀;花黃白色或淡紫色,具短梗,多夜間開放,有香氣;花被片6,2 輪,長圓形,長6 ~8mm,寬1 ~1.5mm,外輪具紫色脈紋,內輪淡黃色;雄蕊3,著生于內輪花被片中央,花藥黃色;子房長卵形,3 室。蒴果長圓形,花期5 ~8 月,果期8 ~9 月。
知母春秋二季采挖,以秋季采收者質量最佳。除去須根及泥沙,曬干,習稱“毛知母”;或除去外皮,曬干,習稱“知母肉”(光知母)。
毛知母呈長條狀,微彎曲,略扁,偶有分枝,長3 ~15cm,直徑0.8 ~1.5cm。一端有淺黃色的莖葉殘痕。表面黃棕色至棕色,上面有一凹溝,具緊密排列的環狀節,節上密生黃棕色的殘存葉基,由兩側向根莖上方生長;下面隆起而略皺縮,并有凹陷或突起的點狀根痕。質硬、易折斷,斷面黃白色。氣微、味微甜,略苦,嚼之帶黏性。以身條肥大、質堅實而柔潤、斷面白色、嚼之味苦發黏者為佳。
知母肉(光知母)外皮已除去,表面黃白色,有扭曲縱溝。有的殘留陷下的點狀須根痕。以條肥大、滋潤、質堅、色白、嚼之發黏者為佳。
以前知母商品按大小分為:一等(蓋王)、二等(頂王)兩種規格,以條粗壯、質堅實、斷面色白者為佳。一等(蓋王):長20cm以上,直徑2cm以上,身干,質堅,不霉。二等(頂王):長15cm 以上,直徑1.5cm 以上,身干,質堅,不霉。
知母按其炮制方法可分為知母片、鹽知母、酒知母等。
知母片:取知母原藥材,除去雜質,洗凈,燜潤6 ~14 小時,至內外濕度一致,稍晾(2 ~3 小時),切薄片,干燥,篩去碎屑。本品呈不規則類圓形薄片。外表皮黃棕色至棕色,可見殘存的黃棕色葉基(毛知母),或黃白色(知母肉)。切面黃白色。氣微,味微甜、略苦,嚼之帶黏性。
鹽知母:取知母片,置熱鍋內,用文火炒至微變色時,噴淋鹽水,炒干,取出,晾涼。本品為不規則類圓形薄片。表面淡黃色,偶有焦斑。氣微,味微咸、略苦,嚼之帶黏性。
酒知母:取知母片,放入容器內,用酒拌勻,燜1 ~2 小時,待酒吸盡,置熱鍋內,不斷翻動,用文火炒至微黃色,取出,放涼。本品形如知母片,色澤加深,有香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