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孫華良
1998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國家機關事務管理局起草的關于深化機關后勤體制改革的意見,提出了要堅持管理科學化、保障法制化、服務社會化的改革方向,逐步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和新時期機關建設需要的后勤保障體制。按照這一精神,各級政府部門陸續成立了機關服務中心,將機關后勤工作從機關行政工作中剝離出來,按照先易后難、積極穩妥的原則推進社會化改革。
經過多年的改革實踐,機關后勤改革打破了機關辦社會的服務模式,引進了社會專業服務公司更為優良、高效的服務,提高了服務水平和效率。但由于社會經濟條件的不成熟和改革缺乏內部動力等因素,政事已經分開,管辦尚未分離,后勤資源未實現有效利用,并且,各地改革進行的程度千差萬別,沒有統一的標準。建立一個什么樣的、適合我國現階段國情的機關后勤管理體制還在探索中。面臨新的社會環境和發展機遇,機關后勤改革應堅持怎樣的目標取向和衡量標準,是必須面對和探討的問題。
一、機關后勤改革要有利于市場經濟的運行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為機關后勤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同時機關后勤改革也必須堅持有利于市場經濟運行的目標取向。機關后勤社會化改革無論是走出去,還是引進來,其實質都是機關后勤管理市場化、服務主體企業化,即機關后勤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遵照市場經濟規律,運用市場機制,放寬市場準入條件,有眾多具備為機關提供服務的資質和能力的服務機構來參與機關服務市場,形成競爭的局面,促進后勤服務市場健康發展。從而,機關后勤更全面、深入地融入到社會大市場中,成為社會服務業的一部分。這對于在當前經濟形勢下,積極擴大內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具有現實意義。
二、機關后勤改革要有利于服務資源有效配置
機關后勤部門由于歷史和體制的原因,積累了大量的后勤資源,由于長期封閉的自我服務格局,不同程度地存在配置上的不合理、不公平,管理上不科學、不規范,機制上不靈活,使用上低效率。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我們應充分發揮市場機制配置后勤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整合機關和社會兩種資源,充分利用兩個市場,發揮社會分工協作優勢,提高后勤服務專業化水平,實現人、財、物的最優配置,提高后勤服務整體效率。一是加強對辦公用房、土地等政府資產的產權以及購置、分配、使用、處置等環節的管理,實現政府部門國有房地產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二是對現有后勤資源進行剝離整合重組,實現后勤資源的優勢互補,降低管理和服務成本,推進品牌戰略,走專業化、產業化、集約化的發展道路,提高規模效益和市場競爭能力。
三、機關后勤改革要有利于公共財政規范運行
政府部門作為公共權力的行使者,承擔著提供公共物品的職能,此外,干部職工的福利也屬于單位領導考慮的范圍,這種在制度設計上存在的利益沖突,容易導致公共權力部門化、部門權力利益化的傾向。在機關后勤部門直接表現為機關后勤服務的福利化,各種暗補數額較大,公共財政承擔了應由職工個人負擔的部分,造成財政職能“越位”。在公務接待、公務用車方面由于制度缺陷,存在浪費現象。因此,機關后勤改革要同財政體制改革、工資制度改革、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等社會配套改革相協調,繼續健全財政預算、財政支出、財政監督約束機制,完善政府集中采購、財政集中支付等各項改革,并在公務接待、公務用車領域加快推進職務消費貨幣化改革,改財政“暗補”為“明補”,納入個人工資,推進職務消費的公正化、公開化、貨幣化。還要理順與財政、審計等部門的關系,健全分工合理、協調統一、相互制衡的內部和外部監督機制,不斷推進公共財政規范運行。
四、機關后勤改革要有利于政府機構改革
政府機構改革要求機關轉變職能、理順關系、精兵簡政、提高效率,機關后勤改革作為政府機構改革的組織部分,要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在政事分開的基礎上,逐步將服務職能從機關剝離出去,機關只保留后勤的管理職能,并從制度、體制和機制創新入手,繼續推進管理科學化、保障法制化、服務社會化改革,這將有助于政府機構從繁雜的具體事務中解脫出來,切實轉變職能,推進服務政府、法制政府、責任政府、廉潔政府建設。
五、機關后勤改革要有利于激發事業單位活力
機關后勤服務社會化的復雜性不僅在于后勤體制的改革,同時也涉及到事業單位的改革,后勤體制改革和事業單位改革縱橫交叉。承擔機關后勤服務的部門經過前一輪的改革,目前大多數已從行政序列劃出,但是,封閉半封閉的對內服務格局沒有根本改變。接下來改革應在理順機關與后勤單位關系基礎上,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完善后勤服務單位的法人地位,改造、重組機關后勤服務的生產和經營,落實相關的自主權,減少微觀行政干預,為后勤服務單位經營發展創造條件。后勤服務單位應與機關建立經濟核算關系,執行完整的成本核算,健全內部激勵機制,不斷提高機關后勤服務的保障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