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哲
[摘要]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第一次劃分了共產主義的兩個階段,指明共產主義建設要與生產力發展水平一致,不可一蹴而就?!陡邕_綱領批判》對我國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把握現階段基本國情,從而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仍有積極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哥達綱領批判;共產主義;兩個階段
1875年,逐漸走上右傾機會主義道路的拉薩爾派企圖同愛森納赫派合并,用社會改良取代革命。針對即將合并的德國社會民主黨的綱領違背科學社會主義原則的部分,馬克思進行了批注,稱為《哥達綱領批判》,1891年恩格斯將這個文件初步公布。其中較為完備地提出了有關共產主義兩個發展階段的學說,是馬克思對于科學社會主義探索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也是經過實踐檢驗的。回顧文本對于當今深入認識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仍具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馬克思對共產主義兩個階段的劃分
馬克思第一次將共產主義社會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是“經過長久陣痛剛剛從資本主義社會產生出來的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第二個是勞動成為人類生存的第一需要、個人實現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并且“在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之間,有一個從前者變為后者的革命轉變時期。同這個時期相適應的也有一個政治上的過渡時期,這個時期的國家只能是無產階級的革命專政。”
列寧說過,馬克思絲毫不想制造烏托邦,不想憑空猜測無法知道的事情。的確,馬克思的《哥達綱領批判》有別于烏托邦式理想化的愿景性描述,是對未來社會進行的科學論證,是從社會物質條件入手的現實批判。馬克思所說的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礎上已經發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剛剛從資本主義社會中產生出來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經濟、道德和精神方面都還帶著它脫胎出來的那個舊社會的痕跡。”總體上講,馬克思從生產資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上提出了共產主義兩個階段的劃分標準。
首先,馬克思批判了拉薩爾主義的勞動理論。彼時的德國工人黨綱領中提出,“勞動是一切財富和文化的源泉”,“勞動所得應當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權利分配”等理論,完全否認了生產資料的重要性。馬克思認為,拉薩爾派只看到了勞動者在社會財富創造過程中的作用,但忽視了生產資料生產使用價值的作用。如果社會狀態如此,那些除自身勞動能力外天然不擁有任何財產的人則不得不為另一些把自然界視為己有的人做奴隸,在他們的允許下才能勞動,并由他們來決定什么是有益的勞動以確定分配,這顯然不是所有人的“平等的權利”。由此可見,生產資料對于分配制度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生產資料所有制對于分配制度的決定性作用,而共產主義社會只能是公有制的社會,因此,馬克思所確定的共產主義第一階段的基本特征是生產資料公有制。
其次,馬克思批判了拉薩爾主義“公平的”分配理論。馬克思尖銳地指出綱領中“勞動所得應當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權利屬于社會一切成員”這句話的矛盾,披露了這句話為得食的不勞動者庇護的本質,從而說明拉薩爾派所謂通過勞動所有權和平等權利以達到公平分配的設想顯然是荒謬的?!捌降鹊臋嗬凑赵瓌t仍然是資產階級的權利”。馬克思認為要想真正解決分配問題,必須在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之上變革生產關系。隨著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當私有制不能容納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時,生產資料公有制必然取代私有制,由生產資料公有的條件所決定的消費資料分配方式才可能是公平的,是共產主義的。
然而,馬克思并不否認不平等權利在一定階段存在的合理性,因此有了共產主義社會兩階段論。馬克思說,“權利決不能超出社會的經濟結構以及由經濟結構制約的社會的文化發展”,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必然限制了社會分配的平等,一些弊病必然無可避免,這個階段是實現共產主義漫長道路中所必經的,馬克思稱這個階段為第一階段。到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對立消失、勞動成為人類生活的第一需要、生產力高度發達、集體財富充分涌流之后,共產主義高級階段才得以實現,“社會才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真正的平等才得以實現。需要區分的是,上述第一階段與我國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經濟政治制度后的社會主義階段不盡相同,它的提出帶有馬克思所處時代的局限性,正確理解社會主義階段論仍需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品質。
二、正確認識共產主義兩個階段原理的意義
馬克思關于共產主義社會的兩個階段劃分的理論,對我國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有重大指導意義。結合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實國情,共產主義階段論是我們正確認識社會主義以及建設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
毛澤東早在新民主主義時期就提出認清國情的論斷,后來在1959-1960年讀《蘇聯經濟學教科書》時第一次明確劃分了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社會主義這個階段,又可能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不發達的社會主義,第二個階段是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后一個階段可能比前一階段需要更長的時間。經過后一階段,到了物質產品、精神財富都極為豐富和人們的共產主義覺悟極大提高的時候,就可以進入共產主義了?!笨梢?,毛澤東很早就開始注意對經典作家分階段實現共產主義思想的領會, 他正確把握了建設社會主義的長期性、艱巨性、階段性,是對社會主義發展階段問題的一次可貴探索。
我國是從半封建社會脫胎而來的,生產力并不先進,還帶有許多舊的因素和殘留,并且我國民間文化包括傳統文化具有很強的作用,所以必須根據國情來確認分配制度,不能超越階段。在社會物質產品未能滿足平均分配的前提下,勞動者個人體力、智力、家庭狀況等一系列因素都會影響分配的絕對公平,貧富差距必然產生。黨的第二代領導人鄧小平沒有否認這種差距,反而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指出由于權利要受到社會經濟結構的制約,因此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通過先富帶動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這是符合社會實際的。一方面,按照經典作家的理論,中國目前已經確立了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為主體的經濟制度,確定了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的性質;另一方面,現階段生產力水平決定了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資本的因素無法完全消除,實行按勞分配必然遵循資本主義等價交換規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無法公平分配消費資料;而生產力高度發達的條件下最終實現按需分配則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當然,尊重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客觀規律并不是說我們達到共產主義的愿景虛無縹緲。共產主義絕非只是幻想,共產黨人要堅信共產主義發展趨勢的必然。列寧說過,“嚴格地區別本質上不同的各個階段,冷靜地探討這些階段產生的條件,這決不等于把最終目的束之高閣,決不等于蓄意放慢腳步,恰恰相反,正是為了加快步伐,正是為了盡快而穩妥地實現最終目的?!?人類歷史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我們要尊重社會發展規律,堅信共產主義實現的必然,并為實現共產主義理想而奮斗,決不能因為目標的遙遠和道路的曲折而否認這種必然。因此我們必須克服兩種傾向:一種是抬高生產關系,企圖跨越初級階段而直接過渡到共產主義的傾向;另一種是悲觀不去奮斗,逐漸走上右傾機會主義道路的傾向。
許多社會主義國家都未能正確理解共產主義階段論,將經典理論與現實國情剝離開來,多數犯了提高現實社會生產關系的通病,對蘇聯模式的復制更讓許多國家付出了慘重代價。偏離生產力水平的制度、政策最終要被經濟基礎也即物質生活條件糾正的,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鐵規律?!陡邕_綱領批判》在此問題上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幫助我們更準確地把握我國的國情以及認清我國的社會基礎,制定科學的方針政策,步步為營,向著共產主義的目標奮斗。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2]《列寧選集》,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3]《毛澤東選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4] 郭志鵬:《<哥達綱領批判>與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理論》,《馬克思主義研究》19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