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一珉
理順外貿經濟新優勢
文/周一珉
“全球化、產業提升、貿易平衡和多元化發展”,將是下一個五年的浙江構筑外貿經濟新競爭優勢的關鍵詞
“十一五”時期,浙江出口貿易年均增長18.7%,總體上延續了“十五”以來良好的增長態勢,外貿增速高于江蘇、上海、廣東等沿海主要省市,占全國出口份額達到11.4%,提升幅度居沿海主要省市首位。
靚麗的成績單背后離不開浙江外貿企業的共同努力與主動求變。外貿經濟結構也因此悄然發生著變化。全省機電產品占出口額的比重由2005年的39.4%上升到43.8%,超過紡織服裝類產品16.3個百分點,成為支撐浙江出口快速增長的主要動力。另一方面,在政府率先建立反傾銷預警體系的同時,企業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也明顯提升,越來越多的浙江出口企業開始通過法律途徑和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主動應對國際貿易爭議案件,維護自身權益。
但隨著世界經濟進入結構調整變革期,浙江對外貿易是否仍將保持較快增長勢頭,新的競爭優勢從何而來?如何看待浙江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和影響?堅持擴大內需戰略與穩定外貿發展之間的關系如何厘清?這些無疑是“十二五”時期浙江對外貿易發展過程中必須面對和思考的問題。
筆者認為,回答上述問題的關鍵必須辯證地看待浙江外貿的發展階段、成績和問題,從全球化和中長期的角度認清浙江提升對外開放水平的發展路徑。首先,外貿經濟結構形成是經濟全球化的產物,是參與主體在全球范圍內圍繞市場、資源、人才、技術等要素競爭下的自然分工。從荷蘭、英國,到美國、日本,再到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歷史的軌跡昭示著國際分工方式動態性的特征。“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培育和發展新的競爭優勢將是浙江在全球產業鏈內不斷攀升的唯一途徑。
其次,外貿經濟結構轉變的本質是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當前,浙江經濟發展已經步入工業化中后期階段,擴大內需戰略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之舉,與穩定外需戰略并無本質沖突,也有利于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但產業結構和市場結構調整需要一個相當長的過程,浙江長期形成的增長模式不可能在短期內改變,經濟發展更不可能沒有外需的支撐。
此外,效率應是決定需求結構的核心標準。長期來,外貿依存度似乎一直是浙江對外貿易發展過程中令人“又愛又恨”指標,對于浙江外貿依存度過高的爭議不斷。事實上,內需和外需并無優劣之分,制造業發達的德國外貿依存度在全球居前,但無礙德國經濟在全球競爭力與影響力。決不應把外需指標占GDP的比重下降與經濟結構的優化完全等同起來,而更應該關注微觀企業的效率、創新和自主的市場選擇。
從浙江經濟發展階段和自身特點看,內外需雙輪驅動仍應是浙江未來較長一段時期發展的主要模式,“全球化、產業提升、貿易平衡和多元化發展”將是下一個五年的浙江構筑外貿經濟新競爭優勢的關鍵詞。為此,筆者建議:

一是以更加主動的姿態參與國際競爭。應鼓勵和引導企業加快“走出去”步伐,參與境外兼并重組、收購品牌、拓展市場、開發資源、建立研發中心等,重新定位浙江在全球經濟分工中的角色,提升話語權。
二是以更具戰略性的眼光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把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作為提升優化產業結構的關鍵。鼓勵引導企業通過加大技術改造和產品研發投入,培育核心競爭力。
三是以更加包容的心態看待貿易平衡問題。浙江經濟發展已經進入工業化中后期階段,隨著人民幣升值預期增強、經濟發展對于國外商品、設備、能源和原材料的進口需求持續擴大,預計“十二五”時期,浙江貿易順差逐漸縮小可能趨于常態,貿易結構將更加平衡,對此應予以理性看待。
四是以更加積極的行動開拓多元化市場。應順應世界經濟格局調整的大趨勢,把握新興市場國家快速發展下的市場機遇,引導企業加快推進與東盟、俄羅斯、巴西等新興市場的雙邊貿易,實現外需市場多元化發展。
(供稿:浙江省經濟信息中心預測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