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乙梁
產業轉型升級看杭州
文/高乙梁
“十二五”期間,杭州將全面構筑制造與創造相互促進、制造業與服務業相互配套、工業化與信息化相互融合的“3+1”現代產業體系
十一五期間,杭州市委、市政府就提出了“發展現代農業、提升傳統工業、適度發展先進制造業和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的產業轉型升級構想,整個“十一五”時期是杭州產業轉型升級最快的時期。
——產業結構的高級化演進。三次產業實現“三二一”的歷史性跨越,三次產業比例由2005年的5.0︰50.8︰44.2調整為2010年的3.5︰47.8︰48.7,第一產業所占比重下降明顯,第二產業比重穩中有降,第三產業比重上升4.5個百分點。從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貢獻來看,2005年以來三產增幅均高于同期第二產業和生產總值增幅,經濟增長由二產帶動為主,向二、三產業“雙輪驅動”轉換,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共同推動經濟增長的格局基本形成。
——經濟增長驅動要素實現了階段性轉換。從驅動要素來看,杭州經歷了從改革開放初期到1992年資源驅動型增長階段、1993-2003年的資本技術驅動型增長階段,以及2004年以來的資本、技術、智力融合驅動階段。以知識分子創業、文化人創業為主要特征的和諧創業方興未艾,杭州成為全國科技創新力最佳城市。
——產業層次高端化升級的趨勢基本確立。六大優勢產業和五大特色產業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69.1%,休閑觀光農業成為新的發展亮點,農業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快速崛起。重型化趨勢明顯,以汽車整車制造和生態化工兩大產業為代表的新型重化工業成為杭州新的發展重點。高新化特征突出,依托“信息港”和“新藥港”建設,信息產業和醫藥產業形成新的產業優勢,新能源產業成為未來戰略增長點。生態化趨向顯現,以節能減排為重點,推進能源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實現工業發展模式創新,取得較好的成效。2010年,十大重點領域為主的杭州現代服務業實現增加值2893.39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由2005年的44.1%上升到48.7%,服務業成為全市經濟增長新增動力最強、吸納社會從業人員最多的產業。
——產業空間布局的集聚化特征更加清晰。以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帶、都市農業示范園區、特色農業基地為載體的特色農業、效益農業迅速興起,全市城郊、平原、山區“三大農業圈層”的格局已基本形成;通過對開發區的整合提升,江東、臨江等大型工業功能區的規劃建設,工業的“低、小、散、亂”格局得到改善,開發區、特色工業功能區逐步成為杭州工業的主要空間載體;在“退二進三”政策引導下,杭州中心城市綜合服務功能進一步強化,以錢江新城、商貿特色街區、軟件園等為標志的現代服務業空間形態逐步形成,城市產業空間整體布局,正由分散無序向集聚有序轉變。
——形成了具有杭州自身特色的轉型升級路徑。概括起來是“四個堅定”:堅定不移推進體制創新,這是經濟轉型升級的前提保障;堅定不移推進產業結構調整,這是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環節;堅定不移地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這是經濟轉型升級的根本支撐;堅定不移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這是經濟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近年來,杭州還堅持“環境立市”戰略,切實推進循環經濟“770工程”,打造“低碳、綠色杭州”,積極調整經濟發展模式,并取得明顯成效。
“十二五”期間,杭州將從現有產業基礎出發,堅持以自主創新為中心環節,以產業高端化為戰略導向,以創新性、知識性、開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可持續性為主要特征,全面構筑制造與創造相互促進、制造業與服務業相互配套、工業化與信息化相互融合的“3+1”現代產業體系。
杭州產業結構要實現向后工業時代的跨越式發展,將經歷三個發展戰略階段:第一階段,轉危為機階段,力爭用兩到三年的時間,通過擴投資、促增長、保穩定等舉措,確保全市經濟盡快走出危機,并以此為契機,在經濟產業結構、企業組織形態、政策外部環境等方面為下階段轉型升級打下基礎;第二階段,重點突破階段,力爭用三到五年左右的時間,以建立健全自主創新體系為重點,構筑形成支撐全市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發展的可持續源動力;第三階段,全面轉型階段,力爭用5年到10年的時間,以技術創新為動力,在產業結構、產業層面、產業組織、產業環境等各個方面進行全方位的推進,杭州全面進入后工業化時代。
按照結構高度化、層次高端化、組織協同化、布局集群化、生產可持續化的發展方向,杭州市“十二五”期間產業升轉型級重點實施“六大戰略”。

圖/金川
——產業融合發展戰略。構建資本技術密集與充分就業相統一、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相聯動、信息化與工業化相融合,科技含量高、能源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的杭州特色現代工業體系。將現代服務業的研發設計、金融、物流、培訓、廣告宣傳、售后服務等環節滲透到工業的各個流程中,以生產服務和中介服務提高工業產品的附加值,以現代服務業促進工業拓市場,以現代服務業促進工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文創經濟,加快建設十大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加快發展八大門類文化創意產業,積極引導工業企業以文化、藝術、創意等因素提升產品文化內涵。抓住能源、環境、信息等領域新科技革命帶來的機遇,不失時機加快推進杭州物聯網、涉海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科技創新引領戰略。加大對企業孵化平臺、創新基礎設施平臺等創新平臺和載體的扶持。創建企業主導的科技創新微觀主體和產學研分工合作的創新體系,重點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大企業(集團)。鼓勵企業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引導企業研發向上下游衍生產品轉移,引導更多的企業圍繞核心產品構造配套產品鏈。完善對科技成果的評價體系,制定有利于促進專利保護的政策措施,彌補市場缺陷。轉變政府職能,構建科技創新促進產業發展模式轉變的政府運行機制和調節機制。
——可持續發展戰略。做好西電、西氣等優質能源推廣應用的政策和措施落實工作,進一步壓縮煤炭、重油等燃料的使用比例。積極支持使用天然氣取代燃料油、煤炭的技術改造,鼓勵和支持燃氣——蒸汽循環發電供熱的技術改造和建設項目。加快對燃煤小鍋爐、燃油爐窯的技術改造,加快清潔生產技術的推廣應用。以發展固體廢物處理、水污染治理、環保監測控等領域的技術與設備為重點,積極培育節能環保產業集群。全面推進工業制造、商貿流通環節的節能減排減碳,減少碳源,發揮農業在減少污染、培育碳匯中的作用。以城市社區和產業園區為重點,構建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絡體系,發展靜脈產業,建設“六位一體”的低碳城市。
——主體梯隊培育戰略。落實“大企業大集團五年行動計劃”、“瞪羚計劃”、“雛鷹計劃”,抓住大企業大集團、成長型中小企業、科技型初創企業三個重點,堅持培育和引進同步發展,引進大型央企,著力構建合理的、梯隊化的企業結構。鼓勵引導企業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技術含量高、有市場潛力的品牌,積極協助企業申報國家級、升級著名商標、商號和名牌產品。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開展商標境外注冊,實施品牌國際化戰略,分別從產品品牌、企業品牌等維度開發利用杭州的品牌資源。支持各企業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深化內部人事、勞動、分配制度改革,形成科學的決策、激勵和約束機制。
——空間集聚優化戰略。以中央商務區(CBD)、中央商業區(核心商圈)和特色商業街區為重點,建設中心城區綜合功能區;以西湖風景名勝區、西溪濕地、運河等旅游綜合體加快建設杭州旅游休閑功能區;以十大創意產業園為重點,建設創意產業集聚區;以經濟開發區、高新區等工業區為依托,發展綜合性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以經濟開發區、高新區等國家級開發區和江東、臨江等省級開發區為主平臺,加快工業企業集聚。推進全市57個特色功能區建設,發揮其新型特色塊狀經濟主載體作用。按照“規劃一批、建設一批、更新一批、招商一批、管理一批”要求,以武林、黃龍、湖濱等為主要集聚區塊,以城市綜合體、商務寫字樓、中小企業孵化器和高層標準廠房為主要形態,全面提升樓宇入駐率和入駐企業質量,集聚各類企業總部和各類新型經濟形態。
——對外開放合作戰略。以世界500強、央企、行業領先企業、對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具有重大帶動作用的特大項目為主攻方向,優化引資領域,積極開展汽車、地鐵等領域及服務外包、金融保險等服務業領域招商。以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為契機,以“規劃共繪、交通共聯、市場共構、產業共興、品牌共推、環境共建、社會共享”為重點,充分發揮杭州的區位優勢和產業優勢,與上海產業互補、協同發展,實現“接軌大上海、融入長三角、打造增長極”目標。抱團發展都市經濟圈,提高區域競爭力。
(作者為杭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