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元國
大力扶植民營企業集團發展
文/徐元國
民營企業集團是促進浙江經濟轉型升級的領軍力量,政府部門需切實把握其發展規律,引導其走上良性發展的道路
縱觀當今世界,國際競爭力領先的大型企業,除英、美等少數國家采用巨型單體企業和事業部制外,多數發達國家和地區與幾乎所有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均采納了企業集團的組織模式。企業集團是以產權、契約等不同方式結合的包含多個獨立企業的有機整體。它能通過高效整合產業鏈、提升區域創新能力和提高抵御市場風險能力等功能,促進區域經濟轉型升級。
浙江經濟的優勢在于數量眾多的產業集群和充滿活力的民營企業。在改革開放的制度變革背景下,勤勞的浙江人在傳統的農業區發展出來數量眾多、規模和形態各異的產業集群,支撐了浙江經濟30多年的快速發展,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浙江模式”。但隨著國內市場的日益開放,國內外市場的一體化,全球市場競爭日益加劇,浙江傳統產業集群的缺陷也日益暴露。最為突出的問題是,浙江“原發型”集群大都處于全球價值鏈微笑曲線的低端環節,民營企業缺少整合產業鏈的能力,多數產業集群沒有形成從研發、經生產、到銷售的完整產業鏈。其結果是浙江的產業結構難以優化、產品附加值難以提高,浙江經濟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尚待時日。
究其原因,是浙江民營企業規模較小、經營管理水平較低和研發能力較弱,制約了其進行產業鏈整合、價值鏈升級的空間。并且由于缺乏產業鏈的整合能力,同一產業集群內的民營企業往往在相同或相近的生產環節上進行低價惡性競爭。要克服這一困難,就需要積極引導優勢民營企業在產業集群的基礎上,從“競爭”、“合作”走向“聯合”,發展民營企業集團,這樣才能具有進行產業鏈延伸所要求的資金實力和經營能力,才能加速浙江產業集群的價值鏈升級,為浙江經濟在環境友好和科學發展的軌道上良好運行構建高效的產業組織模式。
浙江多年來一直是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中入榜企業最多的省份。由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調研得出的2010年全國最大民營企業500家名單中,浙江占據180席,占比為36%。入榜的180家浙江民營企業中,有156家為企業集團,占比達86.67%。浙江民營企業集團大都建立了符合現代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科學管理體制。企業的組織架構設置比較合理,企業文化建設得到重視,企業應該承擔社會責任成為共識。職業經理人已經廣泛地走上了民營企業的高級管理崗位,有些甚至進入民營企業的決策圈子。企業多元的股權結構開始形成,內部規范的治理機制初步建立起來,董事會和一些專業委員會開始在企業決策中發揮作用。雖然一些企業的核心領導仍局限在家族范圍內,但總體上可以認為浙江民營企業集團已經走出了傳統的家族管理模式。
當前進入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的浙江民營企業,多數進入了多元化擴張經營的階段。無論多元化戰略還是專業化戰略,在浙江民營企業集團中均可以找到許多成功的例子,這充分反映出浙江民營企業集團的發展已經步入到為企業的長期發展尋求戰略布局的階段。但浙江民營企業集團是在我國轉軌經濟的環境中發展起來的,國內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成熟和企業發展時間較短,內在地決定了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一是總體規模偏小。進入2010年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的180家浙江民營企業,2009年的營業收入平均值為78.5億元,明顯低于全國94.7億元的平均值。而且在進入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企業數量排名前十的省(市)當中,這一數值僅高于山東的68億元和湖北的60億元,遠遠落后于江蘇的115.6億元和上海的115億元,排名倒數第三。
二是浙江民營企業集團的行業分布結構不甚合理。浙江民營企業集團主要集中于第二產業,180家浙江大型民營企業中有113家以制造業為主業,51家以房產、建筑業為主業,16家以服務業為主業(全部屬于商貿流通業)??傮w上看,屬于第二產業的企業占比達91.1%,屬于第三產業的占比達8.9%,沒有企業屬于第一產業。這種高度集中的行業分布,一方面反映出民營企業集團可進入的行業面過窄或其他行業的準入門檻過高等問題,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浙江民營企業集團尚沒有能力進行產業鏈整合。

表1 2010年民營企業500強數量前10名?。ㄊ?、自治區)入榜企業的平均規模

三是浙江民營企業集團發展戰略的科學性和長遠性不足。雖然一些民營企業集團已經制定了比較明確的發展戰略,但發展戰略制訂與執行的科學性仍顯不足,短期的投機意識還比較明顯。如近年國內房地產市場飛速發展,客觀上形成了一個短期高額回報的投資領域。許多民營企業紛紛丟掉了主業,把用于投入產品生產和研發的資金投入到房地產領域,丟失了促進主業產業鏈升級的機會。如此投機的經營方式雖然可以給企業帶來短期的高額回報,但卻不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一則當今全球制造業市場競爭異常激烈,一旦錯過了某個關鍵的研發戰略期,缺少核心技術知識產權,將長期落后于競爭對手,只能作為市場的追隨者,無法承擔起浙江經濟轉型升級的重任;二則企業的戰略方向隨機性太大,很難形成企業的優勢經營領域和核心競爭力,企業的經營狀況完全依賴于宏觀經濟環境,抵御風險的能力難以培育起來。
未來一段時期,民營企業集團將成為促進浙江經濟轉型升級的領軍力量,政府部門需切實把握其發展規律,認清其發展現狀,針對目前存在的不足之處,采取恰當的政策措施,引導其走上良性發展的道路。
放寬民營企業投資領域。深入貫徹落實《浙江省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向民營資本開放法律法規未禁入的行業和領域,并放寬在股權比例等方面的限制,支持民營資本進入基礎設施、公共事業、金融服務、社會事業和新興戰略產業等相關領域,為浙江民營企業集團的發展提供更為寬廣的空間,使浙江民營經濟繼續保持全國的領先地位。
鼓勵民營企業兼并重組。根據《國務院關于促進企業兼并重組的意見》,認真清理廢止各種不利于企業兼并重組和妨礙公平競爭的規定。結合浙江產業結構特點,對于國內外市場產品供應已基本飽和、過度競爭的行業,引導民營企業進行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促進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培養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民營企業集團。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通過參股、控股、資產收購等多種形式,參與國有企業的改制重組,合理降低國有控股企業中的國有資本比例,發展出一批成為股權機構多元化、地方特色突出、市場競爭力強的大型集團企業。
引導民營企業優化產業結構布局。浙江經濟的三次產業結構正處在從“二三一”模式向“三二一”模式轉變的節點上,浙江民營企業集團在第二產業高度集中的行業結構分布明顯與這一趨勢不符,這將使其失去在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上發展的先機。各地政府應該因勢利導,通過各種扶持政策,引導大型民營企業集團進軍現代服務產業,使其成為浙江產業結構調整的主力軍。
提高民營企業產業鏈整合能力?!笆濉逼陂g,浙江發展方式轉型的核心環節是產業的轉型和價值鏈的升級,民營企業集團應該以相關多元化和縱向一體化作為今后的主導戰略選擇,通過集團的規模效應合理配置行業優勢資源,進行產業鏈整合,提高對產業鏈的控制能力,謀求在國際國內產品和原料市場上的定價權。
加大對民營企業稅收、財政支持力度。在貫徹落實鼓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的稅收優惠政策時,嚴格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方式規范操作,取消對民營企業的歧視性做法。鼓勵民營企業增加研發投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掌握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引導民營企業集團與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建立合作研發模式,成為產業研發中心和技術成果轉化中心。支持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科技計劃項目和技術攻關,不斷提高企業技術水平和研發能力。
改善民營企業人力資源環境。民營企業集團在研發、戰略和經營管理等方面能力的提升,必須依靠高端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在民營企業集團的高端人才引進方面,要給予一定程度的政策傾斜,在職稱評定、住房、配偶就業、子女就學等方面盡可能的給予照顧。鼓勵民營企業集團加強內部人才的培養工作,對企業自行培養出的高端人才予以獎勵、補貼。探索更加靈活的制度安排,鼓勵省內高端人才在企事業單位間的合理流動。通過各種措施進一步改善人力資源環境,增強民營企業集團對高端人才的吸引力。
(作者單位:浙江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本文是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點課題和浙商研究中心項目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