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亮
(湘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湖南湘潭411105)
石門縣第三產業發展現狀及其發展對策*
張亮
(湘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湖南湘潭411105)
第三產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水平是衡量現代社會經濟發達程度的重要標志。石門縣的第三產業雖有發展,卻因環境不優、結構不優、投入不足等原因而滯后,因此,需高度重視石門縣第三產業的發展,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商貿流通業、旅游業、餐飲業、房地產業、金融業以及農村服務業,同時還需不斷優化第三產業發展環境。
第三產業;石門縣;發展對策
第三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水平是衡量現代社會經濟發達程度的重要標志。從全球范圍來看,服務業已成為經濟的主體和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力,全球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上升到60%以上,其中主要發達國家已超過70%。2009年全國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42.7%,湖南省達到40.8%[1]。加快發展石門縣第三產業,不僅可以直接拉動石門縣經濟增長,而且有利于提高國民經濟整體效益和運行質量。
近年來,隨著石門縣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石門縣第三產業也是迅速發展,總量不斷擴大,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顯著增強。第三產業增加值由2005年的19.2億元增加到2009年的37.1億元;第三產業推動經濟增長也由2005年的3.0個百分點增加到2009年的4.9個百分點;三次產業比重由2005年的31.0∶34.5∶34.5調整為2009年的29.2∶34.9∶35.9,在“十一五”期間,石門縣的結構調整逐步優化,第三產業的產值和增加值都取得了實質性發展。
(一) 總量不斷擴大

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55.763.669.476.7103.2第一產業增加值17.318.322.220.230.12第二產業增加值19.223.422.528.236.02第三產業增加值19.221.924.728.337.06三次產業比重31.0∶34.5∶34.528.8∶36.8∶34.432.0∶32.4∶3國民生產總值5.626.3∶36.8∶36.929.2∶34.9∶35.9
(二) 傳統行業仍占主導地位。2009年石門縣第三產業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批發零售業、金融保險業三大傳統行業實現增加值17億元,同比增長9.5%;住宿餐飲業實現增加值1.6億元,同比增長10.3%[2]。目前仍然是石門縣第三產業發展的主導產業。
(三) 新興行業不斷涌現。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石門縣在傳統的第三產業持續發展的同時,新興行業也是不斷涌現,旅游、房地產、咨詢服務、廣告、社區服務等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對各產業發展的服務功能不斷完善。旅游、住宿、餐飲等行業有力地促進了第三產業的發展。
(四) 第三產業已經成為增加就業的主要渠道。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和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第三產業已經成為吸納社會勞動力的主要渠道。全社會從業人員就業結構由2005年的65.3∶21.5∶13.2變為2009年的54.4∶23.1∶22.5,第一產業從業人員占全社會從業人員比重下降10.9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上升1.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提高9.3個百分點。
(一) 發展仍然滯后。2009年,石門縣第三產業雖實現增加值37.1億,但在全市九個區縣(市)僅占第7位;一、二、三產業結構也在進一步優化,但第三產業增速緩慢;從第三產業占GDP比重分析來看,石門縣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35.9%,低于全市0.4個百分點,低于全省4.9個百分點[2]。第三產業發展速度低于全縣經濟發展速度。2009年,石門縣經濟發展速度為15.2%,第三產業為12.4%[2],第三產業發展規模和速度沒有跟上經濟總體發展步伐,影響了我縣經濟發展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二) 發展環境不優。這已成為制約石門縣第三產業高速發展的一大瓶頸。硬環境,石門縣境內沒有一條高速公路和國道,幾條主要省道和縣道如S303、X021道路也損毀嚴重,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嚴重影響了旅游產業的發展,導致石門縣旅游產業一度低迷,幾乎處于停滯狀態。軟環境,如第三產業的服務質量與其他兄弟縣市相比也有較大的差距,尤其是餐飲、住宿、客運出租、休閑娛樂等行業價高質次,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石門縣第三產業的發展。
(三) 內部結構不優。石門縣第三產業中各個行業發展速度不均,結構不優。其中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批零貿易、住宿餐飲為主體的傳統服務業比重偏大,超過42%,金融業僅占4.3%,房地產業僅占11.4%,而其他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比較滯后,不能適應經濟快速發展和工業化的要求。
(四) 投入明顯不足。石門縣由于缺少重大項目投入和支撐,導致第三產業規模偏小,產業集約化程度偏低,嚴重影響第三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和提高。如2009年石門縣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為47.3億元,其中城鎮以上投資為36.7億元,第二產業投資就達到了25.2億元,占城鎮以上投資69%以上,而第三產業投資僅為11.3億元,僅占城鎮以上投資31%[2]。第三產業經營單位眾多,產業集約化程度不高,規模較小,資源分散的特點。
(一) 高度重視第三產業發展。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具有重要意義。一是充分認識發展第三產業的重要性,將其發展擺到石門縣國民經濟發展中合理的位置,認真研究、制定扶持其發展的產業政策,在安排資金、爭取國投、立項、貸款等方面給予應有的扶持。二是編制好第三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明確第三產業發展的總體目標和發展方向。三是加強協調,強化服務,全力推動第三產業項目的實施。建立重點項目儲備庫,積極策劃生成一批服務業建設項目,調整提高服務業項目占縣重點項目的比重。四是優化政務環境、市場環境、法律環境、信用環境、人文環境、輿論環境,消除阻礙第三產業特別是服務業發展的思想觀念、體制機制,形成良好的發展環境和氛圍。
(二) 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大力開展倉儲、配送、商貿、信息和綜合服務,為大型商業、連鎖超市和生產企業提供綜合物流配送服務。充分發揮我縣區位、資源優勢,按照統籌兼顧、突出重點的原則,加快東城物流中心項目建設。搞好城區市場的規劃建設和管理,建立完善多功能、多層次、輻射帶動能力強的市場體系。依托現有信息網絡資源優勢,整合政府、企業的各類信息資源,采用先進的網絡信息技術和標準,逐步建設和完善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和物流電子商務平臺,形成開放式的物流網絡信息平臺。
(三) 提升商貿流通業。運用現代新型業態和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商貿流通業,積極發展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等現代營銷方式,構建大中小結合、內外貿一體的現代流通體系。按照便民利民原則,進一步完善商貿網點規劃布局,形成以大型購物中心為骨干,以超市、專賣店、便民店為特色的多元化、多層次的銷售網絡。結合石門縣資源特點,積極培養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實現大流通帶動大市場,大市場促進大產業。大力培育一批商貿流通服務業明星企業,充分發揮明星企業示范帶頭作用,著力打造一批名品、名店、名企。
(四) 大力發展旅游業。石門縣旅游業發展潛力大,基礎好,但旅游資源還需要分區整合,旅游產品需要進一步科學規劃、提升品質、打造品牌、形成特色。與之配合的住宿、餐飲、娛樂、休閑要抓好行業培訓,提高服務水平和檔次,圍繞吃、住、行、游、購、娛、康七大要素提高旅游綜合效益,上下連接,形成石門旅游發展的黃金軸。積極推進“251”工程,將壺瓶山、皂角湖、夾山寺三個風景區作為重點,加快創牌升級步伐,加快旅游產品建設,加速旅游商品開發步伐,充分整合部門旅游資源,充分利用新農村建設和農業產業化成果,加大旅游招商力度,出臺產業扶持政策,挖掘石門厚重的歷史文化、少數民族文化,把石門打造成以生態療養度假為主要特色的精品旅游區,成為華中旅游線路的重要一環。
(五) 改造提升餐飲業。圍繞打造城市餐飲名片,滿足人民群眾生活需要,深入挖掘石門餐飲文化,發揮傳統餐飲優勢,積極創新經營方式,提高服務質量與效率,做大做強餐飲業。積極實施名牌戰略,樹立品牌意識,營造文化氛圍,著重打造具有土家族風味的石門地方特色餐飲。繼續擴大招商引資規模,積極引進外地風味菜肴、名店落戶石門。
(六) 穩步推進房地產業。穩步推進石門縣房地產健康發展,鼓勵居民適度消費,穩定市場信心和預期,穩定房地產投資,推動房地產業平穩有序發展。正確引導房地產發展,切實穩定住房價格,嚴格控制大戶型、低密度高檔住宅及商業用房開發建設,形成以普通商品房為主體、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為補充的住房供應體系,大力發展節能省地型住宅。
(七) 加快發展金融業。以健全金融機構、做大金融市場、豐富金融產品、改善金融環境為重點,加快金融業發展。充分發揮國有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的融資主渠道作用,吸引國內外金融機構到我縣設立分支機構。推動農村信用社創新經營機制,規范產權制度,實行績效掛鉤,不斷提高金融服務能力,真正成為服務“三農”的主力軍。改善社會信用環境,逐步建立個人征信系統,建立健全覆蓋面廣的信用安全體系,努力防范金融風險。積極吸引境內外保險機構進駐石門縣,培育和發展各類保險經紀代理公司和評估機構,不斷調整優化險種結構,提高開發創新能力,全面提升保險業服務水平。建立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保險服務體系,提高保險服務的現代化水平。
(八) 大力發展農村服務業。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積極發展石門縣農村服務業,通過建立農村服務流通網絡,努力為農村提供優質生產資料和生活用品。一是以“新農村交通建設”和“家電下鄉”為載體,形成以倉儲物流中心為樞紐,以鄉鎮超市為重點,村級農家店為基礎的現代農業物流網絡;二是充分發揮農科部門科技網絡的平臺作用,切實提高農民的科技水平和生產能力,進一步提高“三農”服務人員的整體素質。三是做好農產品轉化增值服務。以品牌培育、產業對接、市場接軌等服務形式,樹立農產品品牌,龍頭企業品牌,專業市場品牌,提高農產品生產質量和效益。四是大力改善農村服務業的基礎設施,加強文化教育、娛樂、醫療衛生信息技術設施的建設,達到新農村建設的目標。
(九) 不斷優化服務業發展環境。積極營造有利于擴大服務消費的社會氛圍。規范服務市場秩序,建立公開、平等、規范的行業監管制度,堅決查處侵犯知識產權行為,保護自主創新,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加強行政事業性收費管理和監督檢查,取消各種不合理的收費項目,對合理合法的收費項目及標準按照規定公示并接受社會監督。工商、稅務、交通、物價、商務、環保、審計、技術監督和司法等部門必須依法行政,為服務業發展創造更為寬松的環境。注重服務人才隊伍建設,提高其政治素質、業務技能等整體素質,勞動部門每年要分期分批大量組織各類專業培訓,保證從業人員持證上崗。
[1]匡浩堂,張雍雍,伍春陽.2009年湖南服務業發展報告[EB/ OL].http://www.stt68.com/uyt9/html/?4761.html,2010-06-11.
[2]2005-2009年石門縣統計公報[EB/OL].石門統計信息網,http://www.smtj.cn/.
(責任編校:譚緯緯)
F127
A
1008-4681(2011)01-0025-02
2010-09-05
張亮(1978-),男,湖南常德人,湘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生,石門縣發展改革物價局綜合計劃股股長。研究方向:公共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