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雨 馨
“十二五”強力實施“旅游富民 工業強縣”戰略推動武隆超常規跨越式發展
□文/雨 馨
在過去的一年里,武隆旅游再創佳績,實現全年旅游接待人次破千萬的奇跡,旅游收入達50億元。由旅游業帶動促進第三產業的稅收增長幅度達80%以上。隨著武隆旅游發展步伐的加快,“旅游產業”在武隆縣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凸顯,旅游業逐漸成為該縣“富民強縣”的主導產業。
重慶“十二五”旅游發展的重要戰略構想是,決定全市打造六個具有世界震撼力的精品景區,加快推進長江三峽、天坑地縫、天生三橋、釣魚城、白鶴梁、大足石刻等六大重點旅游景區的開發建設和提檔升級。
武隆旅游面臨發展的重要契機,加大拓寬融資途徑,進一步推進以天生三橋為中心,輻射仙女山、龍水峽地縫、芙蓉江(芙蓉湖)、芙蓉洞景區的提檔建設,適時啟動白馬山原始森林、后坪天坑群等景區的開發,加強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保護,力爭“十二五”前期建成仙女山國際亞高山運動基地、旅游支線機場等一批旅游重點項目。加快建設酒店“百星工程”,到2015年全縣四星級以上酒店突破30家,完成“印象·武隆”大型山水實景演出,深度開發本土民俗文化。力爭早日將武隆打造成為國際旅游目的地。
“武隆的旅游發展到哪里,哪里的群眾就富起來!”武隆縣委書記劉新宇表示,全縣將以“旅游富民加速”為推手,深入推進旅游富民戰略,將旅游產業發展和改善民生有機結合,不僅要讓旅游“跑”起來,更讓人民群眾生活富起來。


▲ 神鷹天坑側視

▲ 仙女山大草原

▲ 白馬工業園區鳥瞰圖

▲ 芙蓉江大峽谷
旅游的發展還提升了農產品附加值。如雞蛋、玉米、土豆、紅薯、豬肉、羊肉等在發展旅游業之前都是自產自食,現在全部變成了旅游商品,以前每斤干玉米只值幾毛錢,而現在賣嫩玉米一個就值1-2元,有的農戶僅賣嫩玉米一項收入就高達上萬元。羊肉由以前的幾塊錢一斤發展到活羊20多元一斤……在旅游產業的帶動下,武隆縣很多農副產品逐漸變成暢銷的旅游商品,其中“羊角豆干”就是一個典型代表,由“小產品”做成了“大產品”,成為武隆乃至重慶的著名旅游商品。
“十二五”期間,武隆積極推進“景區配套帶動、旅游廊道帶動、旅游集鎮帶動”等旅游富民模式,大力實施“百村萬戶”旅游富民工程,推動旅游進鄉村、進社區、進企業、進農家,鼓勵城鄉居民從事涉旅服務,到2015年,全縣旅游從業人員將達8萬人,涉旅農戶達2萬余戶。
2010年武隆工業強縣戰略得到全面貫徹落實,武隆工業發展表現出前所未有的推進力,工業步入高速發展的軌道,實現產業科學布局、承接產業梯度轉移。完成投資4.7億元,場平3000畝,建成標準廠房5.1萬平方米;全縣工業產值實現36億元,同比增長45.38%;工業增加值13.28億元,同比增長22.7%;上繳稅金1.81億元,同比增長15.4%。
在推進重點項目建設與招商方面,成功引進投資12億元、年產16萬噸鑄鋼和物流貿易項目,引進上市公司馬鞍山鼎泰新材公司投資10億元鋼絞線項目,關閉落后產能,實現全年安全生產零事故的目標。2010年重慶市政府對13個考核縣進行評比,武隆工業增加值增速排名第二,同時還被評為重慶市招商引資優秀工業園區。工業固定資產投資30億元,同比增長29.39%,增幅列全市前10名,被市政府授予“2010年度重慶市工業投資管理先進單位”。
2011年是工業強縣突破年,武隆將搶先抓住進入主城“外環”的重要機遇期,積極承接市內外產業梯度轉移,集中人力、物力、財力打好“百億產業、百億項目、百億園區、億級企業、工業招商”五大攻堅戰。
2011年,41萬武隆人民將緊緊圍繞“旅游富民、工業強縣”戰略,超常規、跨越式推進“旅游富民加速年、工業強縣突破年、萬元增收攻堅年、城鄉建設形象年、民生改善和五個重慶建設促進年”五大主題年活動,提檔加速,蓄勢突破,為加快把武隆建設成為全市特色經濟強縣、全國生態縣和國際旅游目的地而奮力前行!

▲ 2011年,全市將有1000萬平方米公租房搖號分配,50萬人住進新居。 攝影/楊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