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 風 攝/沈建一
波瀾壯闊六十載繼往開來譜新章
——上海文聯60周年紀念大會花絮
文/海 風 攝/沈建一

上海市領導和藝術家謙讓入場
2010年11月25日下午,上海展覽中心友誼會堂熙熙攘攘,熱鬧非凡,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成立60周年紀念大會在此隆重舉行。吳邦國、劉云山、俞正聲、朱镕基、曾慶紅、陳至立、孫家正等發來題詞賀詞賀信。上海市領導俞正聲、韓正、劉云耕、屠光紹、楊振武、胡煒、蔡威等出席紀念大會。中國文聯副主席李牧、上海市委副書記殷一璀講話。胡振民、周巍峙、金炳華、王仲偉和馮國勤、龔學平等分別以不同形式表示祝賀。紀念大會由上海市文聯主席吳貽弓主持,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陳東宣讀題詞賀詞賀信,市文聯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楊益萍作了主旨發言。兄弟省區市文聯和本市各人民團體代表,藝術家代表秦怡、尚長榮、李守白作了發言。此外,與會領導為參加過首次上海文代會的部分老藝術家頒發紀念證書,為11位藝術家頒發了第四屆上海市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榮譽證書。整場紀念大會氣氛熱烈,各領域的文藝界代表濟濟一堂,留下了很多難忘的瞬間。
離紀念大會舉行還有近1個小時,友誼會堂的貴賓廳內已經聚集了一群鶴發童顏的文藝界老前輩,其中包括上海市第一屆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的代表。他們興致盎然地攀談著,這邊廂:“你身體不錯啊!”“我比你小10歲,還是你看起來年輕!”那邊廂:“你比我年長吧?”“我屬牛。”“我也屬牛,我們同歲啊!”他們大都已八九十歲高齡,平日里一般休息在家,而今,為了這次紀念大會,他們或拄著拐杖或坐著輪椅欣然前來。當然,也有健步而來的。
“這個聚會很難得啊,很早就期盼這天快點到來了。他們在電話里問我,走得動嗎?我趕忙說,走得動,不用車來接,我自己來。”音樂家田沛澤笑著告訴記者。坐在一旁的文藝理論家徐中玉也很興奮,連說了兩聲高興,這次見到了很多老朋友特別高興。“一下子我都不知道說什么了,就是很感慨,因為紀念會的機緣見到了很多好久不見的朋友,很開心。”大提琴演奏家錢挹珊激動地說。翻譯家歐陽文彬今天穿了一身大紅的毛衣,非常喜氣,“接到文聯召開60周年紀念大會的消息,我很興奮,記得第一屆文代會時,我們翻譯界共有18名代表參加,我是其中之一。而今,除了北京的孫瑋和我,其他人都已經不在了。”
60年前,在陳毅市長的親切關懷下,由夏衍、巴金、于伶、賀綠汀、馮雪峰、梅蘭芳、周信芳等老一輩文藝家發起,以“團結、創造”為主題,上海召開了第一屆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正式宣告上海市文聯的成立。據悉,當年出席“上海市第一屆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的正式代表共531名,這些代表親歷了上海市文聯成立、成長的歷程,為上海文化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而今,經過多方面的查找、核對,到目前為止,尚有56位代表健在,其中很多代表年事已高,身體欠妥,無法參加這次紀念大會。最終,秦怡、周小燕、朱踐耳、吳宗錫、徐中玉、洪謨、歐陽文彬、鄭德仁、孫毅、錢挹珊、田沛澤、張文耀等十二位老藝術家出席了會議。借著文聯60周年紀念大會的機會,老藝術家們再次聚首,談故友,聊近況,無不感慨萬千。
時間會侵蝕記憶,然而上海首屆文代會的代表們依然很清晰地記得當時的情景。“1950年7月24日至29日,上海市第一屆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舉行。”低音鋼琴演奏家鄭德仁回憶道,“當時是在解放劇場,環境設施很差,但是氣氛很熱烈,周信芳、梅蘭芳等都來了。大會的高潮部分是,陳毅市長做了形勢報告。記得剛上場他說,‘今天我來做客人,不多講話,或者只講半個小時’,但是后來他興致漸濃,酣暢淋漓地作了4個多小時的報告,震動了上海文教界。”
翻譯家歐陽文彬告訴記者:“當時參加文代會的主要有三批人,原先留守‘孤島’的文藝工作者、來自大后方的文藝工作者,以及從解放區南下的文藝工作者,他們在黨的重視、愛護知識分子政策的感召下,為著建設新中國這個偉大的目標,走到一起來了,體現了大團結。”
“記得60年前參加上海第一屆文代會的日子里,我們剛剛接觸新的生活、新的時代,充滿對新中國的熱愛和對新生活的憧憬,大家的熱情都非常高漲,無論是聽大會報告、還是參加小組討論,都非常地認真,如饑似渴地學習新知識、新思想。在那時,文代會給代表們一個強烈的感受,就是文藝家要創作上取得成就,必須抓緊學習,提高覺悟,文藝要為新中國建設、為人民服務。”表演藝術家秦怡如是回憶。
朱踐耳是上海音樂家協會原主席,也是上海市文聯原主席,對于上海市文聯60年所走的路,他感慨道:“60年風風雨雨,有順途,也有彎路,有輝煌的成績,也有坎坷曲折,這些都是我們的財富,也是我們民族進步的寶貴遺產。今天舉行紀念大會,很有必要,意義非常重大。”
在紀念大會上,《團結創造,開拓奮進——紀念上海市文聯成立60周年》的專題片中出現了著名評彈演員余紅仙為中央領導彈唱為毛澤東詩詞譜曲《蝶戀花·答李淑一》的情景,正坐在臺下的余紅仙分外激動。會后她告訴記者,當時她只有20歲。余紅仙說,她很早參加了曲協,“正是在文聯這個大家庭中,我們與各個協會有了更多的交流和學習。1961年,我們和音樂家合作,在前輩音樂家黃貽鈞、司徒漢等人的精心編配下,彈詞《蝶戀花》被搬上了交響合唱舞臺。后來我彈唱的《蝶戀花》能傳唱全國,這是與上海交響樂團的伴奏、上海合唱團數百人的伴唱分不開的。所以我感到,我們文聯倡導的各協會大聯合大協作應繼續發揚。”
聲樂教育家周小燕深有感觸地說,“上海文聯是我們文藝工作者的家。60年來,我們在這個無比幸福、無比溫暖、人才濟濟的大家庭里,下生活,去采風,向工農兵學習,不僅陶冶了情操,而且有了明確的生活和工作的目標。”
“把文藝送到工廠車間,送到農村田頭,組織文藝工作者下基層、體驗生活來豐富我們的創作,這一直是上海文聯的傳統。”原市文聯黨組書記吳宗錫談到:“早在1951年,市文聯就組織上海市文藝界治淮工作隊,開赴安徽淮河。在安徽蚌埠地區,我們不僅用各種文藝形式宣傳治淮意義,而且深入到基層,體驗生活,吸取素材和養料進行創作,并馬上排練演出,聽取意見。”
兒童文學作家孫毅現年已88歲,當年他是作為“中國少年劇團”的老師和演員的代表參加第一次文代會的。60多年創作生涯中,孫毅在兒童文學的童話、兒童劇、兒童詩中均有建樹,特別是他退休后,積極投入到文聯民協組織的歷屆兒歌比賽中,在悉心指導之余,還身體力行創作兒歌和山歌,成績斐然,去年還得到溫家寶總理親筆來信鼓勵。所以他說,正是有了文聯這個組織,自己“這塊已經燒得差不多的煤”還在繼續發熱。隨后,他激動地吟誦即興頌詞:“文聯花甲六十春,群英薈萃德藝馨,琴劇書畫創造美,傳授中華民族情。”
“有一次,我的一張唱片被放上了別人的照片,我就打了一個電話到文聯,權益處的同志立刻就幫我把這個問題解決了,還連聲說抱歉、抱歉,好像是他們做錯了一樣。”二胡演奏家閔惠芬很感激地說道,“所以文聯就是我們家啊,我們遇到困難,碰到需要解決的事就去找他們,他們都非常熱情地接待。”
“我今年已經是89歲高齡了。常有人問我,最近兩三年,您似乎更加忙碌了,每天的日程總是排得滿滿的。我說,是的,人的一生都在追求中,活得越老,追求越多。因為老年人的角色少,我現在雖然很少拍戲了,但是還可以參加社會活動,還可以關注電影事業,所以我還需要學習新知識,接受新事物。參加各種會議和活動,可以使我接觸實際、了解社會、加強學習創造條件,使我年邁的雙足盡可能地去跟上時代的步伐。”秦怡在紀念大會上激情滿懷地說道,引起全場掌聲雷動。會后,周小燕也表示,“60年的上海文聯依然很年輕,依然充滿著朝氣和活力。所以94歲的我同樣依然覺得自己的藝術源泉遠遠沒有枯竭。我愿繼續和這個大家庭在一起,為中國的音樂事業的繁榮發展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老藝術家們依然這般敬業,無不激勵著不斷涌現的后輩們。
紀念大會上,殷一璀指出,站在新的起點,我們要堅持黨的領導,把握正確的文藝方向;要圍繞工作大局,服務國際大都市建設,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的文化服務;要堅持創新創造,不斷推出精品力作;要改革體制機制,解放文化生產力;要加強文聯自身建設,努力提高服務水平。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增強責任感、使命感,深入生活,潛心創作,不辜負時代和人民的重托。市文聯要繼承優良傳統,發揮自身優勢,根據形勢任務和廣大會員、人民群眾的需求,創新工作方式、拓展工作領域,及時了解文藝工作者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真心實意地提供服務,努力建成各領域文藝工作者的溫馨和諧之家,充分發揮黨聯系文藝工作者的橋梁紐帶作用,為繁榮發展上海文化事業,推進上海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作出新的貢獻。
楊益萍在主旨發言最后談到:“上海文聯將進一步履行聯絡協調服務的職能,更好地團結文藝家,服務文藝家。上海文藝工作者一定會不負重托,不辱使命,團結一心,開拓奮進,努力打造更多更好的文藝精品,為人民奉獻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在建設文化大都市的進程中,創造佳作紛呈群星璀璨的局面,譜寫無愧前輩也無愧后人的新篇章!”
鏈接:
作為60周年慶典系列活動的另一項工程,上海市文聯組織各方面力量,編寫編輯出版了三本慶典作品:
60周年紀念畫冊《前進中的上海文聯》:收入了眾多資料畫面和珍貴鏡頭,反映了市文聯成立60周年來促進上海文藝事業的繁榮與發展做出的成績和貢獻。
60周年紀念文集《我與文聯》:記錄了上海文藝家和文聯工作人員60年來在參與各項活動和工作中與文聯結下的不解之緣。
《藝術人生——我鏡頭中的藝術家 祖忠人攝影作品集》:收錄了長期從事文聯攝影工作的祖忠人在與文藝家的接觸中,捕捉到的他們生活和從藝照片240幅,生動、形象、親切、感人地反映了文藝家們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