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任晏黎 覃遠軍
朱浩文:打造“創新型”魅力秦皇島
本刊記者/任晏黎 覃遠軍
“河北沿海發展進入‘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意義重大,這標志著由秦皇島、唐山、滄州等組成的河北沿海區域在國家生產力布局中獲得了明確定位。而科技創新發展,將成為推進本市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關鍵環節。”全國人大代表、秦皇島市市長朱浩文兩會期間接受了本刊記者專訪,就創新城市建設和打造城市品牌等問題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秦皇島市發展的新機遇是科技產業,一個傳統的旅游城市將在技術創新的變革中煥發出異樣光彩。朱浩文談到轉變產業結構時顯得意氣風發,他告訴記者,為了搶抓沿海開發建設重大戰略機遇,秦皇島充分發揮了濱海生態城市的優勢,將產業發展定位于“一個中心三個基地”,這其中包括打造中國北方生態休閑度假中心,建設沿海先進制造業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港口物流集散基地。尤其是高新技術產業基地,主要以新技術和新興產業作為重點發展方向。“秦皇島市在‘十二五’規劃以及年度工作計劃中,一直把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擺在城市創新體系建設的核心位置,將其作為推進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關鍵環節,大力實施科教興市和人才強市戰略。”
對于記者提出的科技創新優勢和舉措等問題,朱浩文指出秦皇島的軟實力非常有利于科技創新發展,目前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達到14家,企業博士后工作站達到6家;擁有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國家級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而秦皇島軟件產業基地和港城創業中心等創新服務平臺,入駐企業有近300家;高校在校生人數13.8萬人,人才密度超過了15%。“在未來工作中,我們一方面要貫徹國家‘十二五’科技發展規劃的戰略目標,另一方面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找到一個符合自身條件的加快轉型、加速發展的方式。同時政府在資金扶持企業技術改造、科技創新方面也會加大力度。”
朱浩文透露,秦皇島目前正在進行國家第三批“創新型城市試點”工作,相關的方案也已經提交給科技部。“在方案中我們提出了十大創新工程,主要是圍繞著加快產業創新、發展壯大高新技術產業,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充分發揮科技創新人才的作用和加強創新環境基礎保障等幾個方面來展開。申報應該很快就有結果了。”

全國人大代表、秦皇島市市長朱浩文
在發展新型產業的同時如何打造城市品牌?朱浩文的觀念引人關注。“個性化”,他把這個詞再次重申并解釋:“轉變發展方式,已經成為整個中國的時代主題。但在切入點和實現路徑上卻不能同質化,各地方要根據本地實際走個性化發展的道路。”
在他看來,讓秦皇島的傳統資源綻放新的光彩,要從三個方面著手。第一就是巧做旅游推廣。秦皇島一直在花大力氣打造良好的品牌形象,作為旅游城市,秦皇島對外打出“長城濱海畫廊,四季休閑天堂”的口號,著重強調自身地理優勢和環境特點:在方圓50公里范圍內,聚集了山、海、關、城、湖、溫泉和濕地等多類型旅游資源,并且擁有天下第一關、萬里長城起點老龍頭、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對外國人開放的避暑地北戴河、中國八大最美海岸之一的黃金海岸等一大批經典資源。“依靠這些眾多的優質旅游要素,秦皇島2010年接待游客達到了180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47億元,分別是2005年的1.4倍和2.1倍。我們前不久被國家確定為首批旅游綜合改革試點,可以說這是秦皇島旅游業發展的難得機遇”。朱浩文強調,“我們爭取在‘十二五’期間將這一數字翻一番。同時以北戴河新區為突破口,以旅游立市百項工程為支撐,推進各產業與旅游元素的有機融合,進一步提高旅游產品的附加值,拉長旅游產業鏈。”
第二要著力打造文化品牌。由于秦皇島擁有極為豐富的文化資源,從公元前1600年到現在,3600余年的文明史,自秦始皇派人出海尋仙至今,留下了眾多傳說和典故,造就了帝王文化、長城文化、避暑文化、港口文化、玻璃文化以及后來的奧運文化、城市生態文化等古今文化財富。“我們將在深入研究、挖掘秦皇島文化資源的基礎上,進一步整合文化資源,促進文化產業與各產業的深度融合,打造文化名城,推進文化資源的效益最大化,”朱浩文總結道。
至于第三項生態環境建設,朱浩文更為憧憬。他介紹說,秦皇島的森林面積和綠化區域在國內都排名靠前,全市城鎮綠化率達到48.7%,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41.98%,人均公共綠地19.9平方米,城市空氣質量二級以上天數保持在351天以上,一直有著“天然氧吧”的美譽。“未來五年,秦皇島將圍繞建設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下大力氣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行綠色清潔生產模式和消費方式。深入開展‘藍天碧海金沙行動’。”朱浩文心中的目標是把秦皇島市建成北方花城和生態水城,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打造出一個全國生態文明的先行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