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宋暉 鄭慧平 覃遠軍
郭鳳蓮:我是大寨的女兒
本刊記者/宋暉 鄭慧平 覃遠軍
關注郭鳳蓮的記者太多了,只要把“大寨”和“人大代表”這兩個詞放在一起,不想到郭鳳蓮恐怕很難。兩會期間,能在她忙碌的行程中抓住那幾分鐘的采訪機會,是一種幸運。雖然只是短暫的采訪,但和別的人大表不同,在她身上,我們能看到中國農村改革幾十年歷程的烙印。
“我是生在大寨長在大寨的,我的戶口就落在大寨,這輩子不會去任何別的地方了。我以前曾經離開過大寨,但那是因為工作的調動原因離開的,11年后我又回到了大寨,一直到現在。我是一個農民的女兒,我的心就在大寨這片熱土上,我已經離不開她了,我想她也離不開我,我們的命運是系在一起的。”接受了太多次采訪,回答了太多問題,但是郭鳳蓮最想對記者說的,卻是這樣一句話。
這一瞬間,我們心底的感動砰然涌出。64歲的郭鳳蓮在豆蔻之年,被歷史選擇成為“鐵姑娘”,從全國人民矚目的大寨青年榜樣,到人過中年重回大寨成為新農村建設的“明星”,她走過了怎樣一段心路歷程?如今的郭鳳蓮是一位掌管上億資產的集團董事長,有人說她是風云人物、改革弄潮兒。但她心里明白,自己就是一個普通農家的女兒,自己的靈魂和歸宿就在那個再普通不過的小山村里。
“大寨是一個品牌,那是幾代人一鍬一鏟、艱苦奮斗,把一個破爛不堪的窮山村,建設成了如今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現在的大寨和以前不一樣了,靠幾百畝地種莊稼已經養活不了大寨人,也不會對社會有什么貢獻。大寨人要富裕,要過上好日子,就要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把自己融入進去,樹立自己的品牌。”提起過去的大寨,郭鳳蓮的深情自然流露。提起未來的大寨,她神采奕奕:“只有把大寨變成品牌,才能帶動這片山村的發展,我們也要調整適合自己的產業結構,生產符合大寨品牌的農副產品。以前什么都是計劃,現在知道了,什么叫做市場。我深有感觸的一點是,市場也是戰場,這里面有你也有別人,只有通過競爭才能有勝利。”
如今,大寨成立了集團公司,郭鳳蓮會不會擔心在市場競爭中失敗?“會擔心。在我有生之年,要把大寨這個品牌做好,我的責任就是承前啟后,讓大寨走上幸福的康莊大道,這是我肩上最重的擔子。”
談到大寨的下一代,郭鳳蓮也有著一絲憂慮,前幾年村里考上大學的幾個孩子都已在別的地方選擇更好的發展。一代新型農民如何培養?“我會盡自己的全力去努力。”
郭鳳蓮的大寨在她的心里,但市場中的大寨已經不僅僅是那座小山村。“大寨的品牌已經不是局限在我們自己的村子里,我們會通過聯營的形式,帶動周邊農村的發展。大寨是七分山、三分地,資源匱乏,而有的地方有農田、水源等資源優勢,但是沒有錢,我們會和他們聯手,提供資金支持,提供大寨的品牌支持,走共同富裕的路。”在郭鳳蓮的心里,這是一個“大”大寨的思路,沒有界限的限制,目標很清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全國人大代表郭鳳蓮接受本刊記者采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