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王圣媛 李珍 香玉
何晶:種子產業發展需制定新品種保護法
本刊記者/王圣媛 李珍 香玉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提出,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健全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發展現代種業,加快農業機械化。種子是農業增產的根本,是提高農業市場競爭力的關鍵。發展現代種業,充分體現了國家對種子產業發展的高度重視,也進一步明確了農業科技進步的戰略重點。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遼寧丹東農業科學院玉米研究所所長何晶又一次提出關于修改《種子法》、制定植物新品種保護法的議案。據何晶介紹,前兩次的兩會,她已經提過這項議案,今年國家把它納入到“十二五”規劃的科技創新這一關注點。何晶說,她之所以幾次提出有關種子保護法的議案,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科研人員辛苦研發出來的科研成果,需要國家加大力度去保護。
何晶說,我們所選的玉米品種,先是科研人員自己做實驗,再向市里推薦所研發的成果。然后,從市級到省級再進行評審,最后評審委員會通過開會研究,才能決定此品種能否開發。所以,對于農科研究所培育一個新品種來說,經過專家審定這個過程,一般得需要三五年時間。另外,單位所研發的新品種的優缺點,不通過農民種植很難顯現出來,比如氣候發生變化等不利條件出現,新品種的開發就會功虧一簣。而國外對于植物新品種的研發,則實行登記制度,對科研人員的研發成果進行保護。但是在我國,對于種子真正能讓老百姓在地里種植,總得經過反復試驗這個過程才可以實施。
植物新品種權是知識產權,是國家采用法律手段強制保護的經濟權,這是我國參與國際經濟技術一體化進程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對于我國有關種子保護法的問題,何晶說,1997年3月20日國務院發布了我國第一部植物新品種保護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并于當年10月1日開始實施。這使我國植物新品種保護事業從無到有,有力地促進了我國農業的發展。
《條例》實施以來,我國的經濟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當初《條例》設置的運作模式、處罰條款等已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以及飛速發展的種子行業的新形勢、新情況,品種權人的一些正當權益得不到及時有效保護,一些執法環節缺少法律保障。法律賦予的執法權力在相關司法解釋里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或者缺乏可操作性。目前僅靠出臺一些司法解釋及配套規定也是杯水車薪,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司法實踐和農林業實踐急需比《條例》更強大、更完整、更系統的法律支持,即實踐需要將《條例》上升為《保護法》。另外,到目前為止,我國知識產權法律體系中品種保護只是一個條例,這與我國執行國際公約不相配套。
我國對農業科研投入比例系數增大,“在良種補貼、農業結構調整、工業結構調整和高新技術產業化等專項資金上應當加大對重點龍頭種子企業的支持力度。”何晶指出,有條件的地方可通過多種途徑引導各種資本進入種子產業科技創新領域,要積極鼓勵種子企業大力開展產業的關鍵技術研發,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應鼓勵對種子產業的風險投資,積極為有自主創新實力的種子企業在國內外上市融資創造條件,支持上市融資,特別是中小企業板、創業板。
植物新品種保護是推動植物育種持續創新和種子產業化的根本動力,是增加育種科研投入、規范種子市場和促進農業發展的制度保障。要建立健全植物新品種保護工作體系,保障新品種保護條例的實施。農業穩則天下安,農業興促百業興。何晶說,種子產業的發展不僅需要人力資源在科技研發上逐漸創新,也需要國家在經濟和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十二五”規劃中,讓她看到了更多希望。

全國人大代表、遼寧丹東農業科學院玉米研究所所長何晶接受本刊記者采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