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王圣媛 李珍 高妍
汪惠芳代表:健全法制保障“三農”
本刊記者/王圣媛 李珍 高妍
中國是農業大國,“三農”問題切實關系到人民的生產生活和國民經濟的穩定發展。在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關于“三農”的發言不絕于耳。“今年兩會與往年最大的不同是更關注民生,方方面面都涉及到民生問題。‘三農’問題也是這次會議關注的焦點,在2011年十大工作目標中排第三位。溫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既設目標,又設舉措。‘三農’問題都提得很細……”全國人大代表、衢州市農科所所長汪惠芳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說。
圍繞三農法律體系建設,汪惠芳提交了3件議案—關于制定糧食安全法的議案、關于要求制訂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投入法的議案、關于制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扶貧法的議案。
糧食安全一直都是世界各國廣泛關注的問題。近年我國糧食主產區極端氣候頻發,造成糧食大幅減產,也給相關部門敲響了警鐘。汪惠芳認為,通過立法制定各項措施保障糧食安全,不僅能夠穩定糧食市場,還能夠增強糧食危機抵御能力。目前我國已有農業法和一些糧食安全管理條例,但其制度內容分布零散,缺乏體系性和邏輯性,可落實性不強。盡快制定符合我國國情的、系統完善的糧食安全法迫在眉睫。
汪惠芳代表建議,制定糧食安全法要明確糧食安全法的適用范圍,不僅應規范包括糧食生產、流通、加工、儲備、運輸等各個環節,還應對相關經營組織和個人提出界定;應明確規定各級政府和糧食行政管理部門在糧食宏觀調控方面的職能職責、地位作用以及實施宏觀調控的手段、措施、程序等;明確工商、質監、物價、衛生等協同部門對糧食市場的監管職責和職權范圍,以及監管不力應承擔的責任;應進一步規范系統內監管體系,建議將現行的《糧食流通管理條例》與《中央儲備糧管理條例》合并納入糧食安全法,避免內容矛盾造成各行其是的現象出現;應進一步加強糧食行政管理部門的機構組織建設,在糧食執法機構、人員、經費保障三方面作出明確的規定,保障糧食安全法的有效落實;應制定政策進一步促進糧食市場主體多元化,使我國糧食流通市場實現與國際規則的全面、有機接軌,努力防止國際政治、經濟、軍事等因素對我國糧食安全的影響。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發之后,我國農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在農業投入方面雖有農業基本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的保障,但因其操作性不強,各地落實效果并不盡如人意。我國農業投入不足、基礎脆弱的狀況并沒有根本改變,仍然存在支農政策執行不到位、農業投入結構不夠合理、農業生產缺乏風險防范機制等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汪惠芳建議制定農業投入法,將農業投入政策法制化,并依法建立穩定的農業投入增長機制,確保國家對“三農”的支持力度。
農業投入法制定時,汪惠芳建議突出以下幾個要點:一是建立穩定的資金投入機制。通過立法,將農業投入納入到國家財政預算科目,作為經常性預算支出固定下來,保持政策的穩定性、連續性和長期性。二是明確資金投入的使用重點,主要圍繞保證糧食和農產品供給、農民持續增加收入以及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增加投入。三是拓寬農業投入的資金渠道,建立政府主導的、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多元化農業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四是強化監督制約機制,明確對違法行為處罰的辦法和標準,建立由農業、財政、審計、紀檢監察多部門聯合的支農資金監管機制,杜絕截留、挪用、抵扣等問題的發生。
此外,汪惠芳還針對農村扶貧工作中存在的扶貧標準不明晰、扶貧對象范圍不明確、扶貧項目管理不夠規范等問題,提出了關于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扶貧法的議案,旨在推進扶貧工作法制化,用法律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推動和諧社會的構建。

全國人大代表、衢州市農科所所長汪惠芳(右)接受本刊記者采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