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彩 祝明霞
通過旅游課堂教學加強學生專業素養的培養
□王文彩 祝明霞
分析了當前旅游人才的供需狀況,提出旅游人才供給出現緊張的局面,除了專家曾闡述的產業經濟發展與學科地位原因外,還與旅游從業人員未形成高層次的旅游專業素養有關。進而闡述了旅游專業素養的內涵與層次。最后分析培養具有高層次旅游專業素養的學生,其課堂教學應體現出的幾個特點。
課堂教學;旅游專業素養;培養
旅游是全球最大的產業和發展最快的新興產業之一[1]。當前,在中國,旅游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一項重要產業。據世界旅游組織預測:到2015年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和第四位出境旅游客源國。旅游的快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旅游就業。在“十一五”期間,我國每年新增70萬個旅游就業崗位,截至目前,全國旅游直接從業人員達1000多萬人,間接從業人員達4900萬人。旅游業面臨著巨大人才缺口,每年缺口至少有200萬,今后還將以每年20萬的速度遞增。[2]
在我國旅游人才需求面臨有巨大缺口的同時,旅游人才的供給局面卻不容樂觀,主要表現在:第一,行業內旅游人才流動率高。旅游行業由于員工過分的年輕化,基層員工待遇較低,新的旅游企事業單位不斷涌現等原因,造成員工流動性大,有的企業員工流動率高達40%以上,越是年輕的高素質的人才,流動越快[3]。其次,轉行的人數多。據有關統計,旅游專業的大學本科畢業生畢業后從事旅游行業的還不到總人數的50%,而兩年后能繼續干旅游的本科生也只有40%左右,也就是約有80%的旅游專業大學畢業生沒有在旅游行業就業[4]。再次,各級旅游院校都出現招生逐年縮減趨勢。國內許多綜合性大學甚至知名大學的旅游專業面臨著停止招生或招生規模下降等不容樂觀的局面[5]。究其原因,有的專家認為是目前中國的旅游產業和旅游經濟還不完善,行業還不規范,加上傳統觀念的影響(旅游業是服侍人的行業,社會地位不高),人們對旅游職業的認可度不高,旅游從業人員缺乏一種職業尊嚴;有的專家認為是旅游學的學科地位不高,即旅游學在中國本科專業目錄中一直隸屬于一級學科工商管理之下,是其二級學科,且定位為職業性的技能教育,一些重點大學,例如清華和北大等幾乎不屑開設旅游專業,所以導致了人們對該專業與學科的地位認可度不高,從而導致了旅游人才尤其是優秀旅游人才的培養與供給,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旅游人力資源素質的高低已經成了決定各個國家旅游業競爭力的一項重要指標,旅游業的發展必須建立在教育和科學研究的基礎上[6]。旅游人才供給出現的緊張局面,除了以上闡述的產業經濟發展與學科地位原因外,筆者認為還與旅游從業人員未形成高層次的旅游專業素養有關,這有待于在進行高等旅游教育的課堂上加強對旅游專業學生的專業素養的培養。
所謂“旅游專業素養”是指旅游專業素質與旅游專業人格修養。可以具體分解為以下四個模塊:旅游專業知識與技能;旅游專業使命;旅游專業情感;旅游專業理想。這四個模塊有高低層次之分,如同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要層次模型,旅游專業素養的層級結構如圖:

旅游專業素養的層級結構圖
旅游專業知識與技能是指旅游專業學生所具備的區別于其他專業的知識與能力,是學生未來旅游職業領域內生存的基礎與條件,在旅游專業素養中處于最低層次。現階段旅游專業學生立足于業內和社會應該具備的基本的知識與技能主要有:一線的操作、服務技能;各級旅游企業經營管理的知識與技能,如游旅行社、旅游酒店、旅游交通公司和旅游景點(景區)的經營管理知識與能力;旅游產品與商品的研發、設計能力;新興的旅游專業知識與技能,即旅游電子商務、分時度假旅游網絡管理、會展旅游、旅游資本運營等的知識;職場中的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
旅游專業使命,是指旅游專業責任與義務的擔當,是旅游專業學生使所學專業在今后的行業和社會中產生最大功效的社會責任感,包括了健康的旅游專業情結和高尚的旅游職業道德。
所謂旅游專業情感是指以旅游專業為基礎的職業歸宿感。來源于一個人對本專業的評價高度、認可度與信心。當一個人所具備的專業知識與技能解決了他的生存問題,并產生了個人和社會價值,體現了他應擔當的社會責任與個人尊嚴,于是就有了他對該專業的高度認可和信心,就會將個人愛好和情感融入專業學習與行業工作中,產生專業情感的歸宿性。
旅游專業理想是指對旅游專業境界的追求,是在該專業領域內的自我實現,是對自己專業價值功效的釋放與超乎現實功利主義的期待;是將專業與生命的最高目標融為一體的人生理想,是完善生命形態的終極追求。
要培養旅游專業學生具有高層次的專業素養,旅游專業課堂上應體現以下幾個教學特點:
目前,普遍形成一個誤區,認為旅游學是邊緣性學科,是其他學科知識的疊加,所以任何專業背景的教師都可以教授;而在旅游本專業內部,任何教師都可以上任何一門專業課程。于是“英雄不問出處”,任何旅游教師對任何一門課程,拈來就講,且更換教授課程的頻率也較大,這樣導致的結果是:教師很難對本專業的具體方向作深入地了解和研究。因為教學與科研是對相互影響的矛盾,處理好了,兩者相長,處理不好,將互相制約其發展。教師在教授一門課程的同時,也在感悟和體驗其中的思想、理念和方法,會主動地關注自己授課領域內的前沿問題,也在進行著教學研究,而研究成果會在授課的過程中向學生傳遞,如此,學生會感到教師的專業性強,有深度。但如果教師更換課程太頻繁,給學生的印象是:授課教師如萬金油般什么都教,什么都沾上一點,但什么也不深入、不透徹,從而降低了課堂教學的嚴肅性、嚴謹性與精深度。如此現狀,很不利于學科專業的建設與發展,也使很多學生降低了對該專業的認可度與信心。當然,旅游專業的時代性很強,新的信息與知識不斷涌現,新的課程也不斷增加,但每一位專任教師應該有自己的一門主干課程(這里指的不是專業內設置的主干課程,而是指影響教師個人主要發展方向的那一門課程),且該主干課程具有一定程度的可持續發展性,它能使教師在教學與科研上形成和諧統一,而不是決然割裂的狀態。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以該主干課程為中心適當增選與之相關的新增課程進行教學,以擴充新的信息量,拓展視野。
高校中的專業專任教師在課堂上除了完成知識的傳授和解惑之外,還擔當了學生專業的就業指向引導工作。旅游專業領域內的學生與其他專業學生一樣,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即讀書就為了找個穩定的工作,以期獲得生存的安全保障。但由于我國旅游業起步較晚,存在很多不規范因素,導致該行業與其他傳統產業相比,有著脆弱性和不穩定性,所以,使旅游專業的學生與其他專業學生相比,很缺乏行業與專業信心。這需要教師在課堂上進行積極的就業觀的疏導,即將長期以來“畢業就業”的指導思想轉變為“畢業創業”的鼓勵。
中國的旅游業、旅游教育起步較晚,有待規范和完善,旅游從業狀態不容樂觀,這是不爭的事實,教師和學生,尤其是教師應該首先敢于面對與承認,教師不能僅僅去分析現實的艱難,為學生設計躲避矛盾的方法與路線,而應該積極地引導學生去擔當起矛盾的解決者。旅游業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旅游專業教育的興起與發展是順應了時代發展的需求,也是旅游產業興起,發展的需要。新興的事物有美好的前景但也存在著成長中的不完善,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以及職場的從業人員都應當以一種開拓進取的積極態度肩負起完善新事物的使命。
所以旅游專業教師需對旅游專業價值進行積極的研究、探討、定位、闡釋,鼓勵并幫助學生培養一種堅強、堅韌的意志;培養一種獨立自主的、勇于創新的精神;培養一種敢于擔當完善新事物的責任意識,使學生轉變傳統的求職就業觀念,而逐漸形成不畏艱難,勇于、樂于創業的精神,使學生摒棄短期的功利主義,以實現自我挑戰,實現人生自我的最大價值為奮斗目標。
由于旅游學科在全國專業目錄中是設在一級學科工商管理之下,且定位為職業性的技能教育。所以旅游專業的很多課程,包括文化類的課程都披上了厚重的市場職業導向外衣。教師們在授課的過程中,著重于強調所授課程的實用性,進行的是技能性教學,即使是文化類的課程,也僅僅作為文化常識來給學生介紹,而未對該課程所蘊含的深層意義進行深入地探討,這樣致使旅游課堂甚至旅游專業缺乏一種高雅的靈魂,培養出來的旅游專業學生目前給人的總體印象就是:有知識,沒文化;有技能,沒內涵。
因此擔負著人文教育的文化類課程,在旅游專業的課堂上不能將文化僅僅作為常識來給學生介紹,而也應該體現一種民族文化與人類文明的終極思考與關懷。
旅游專業素養需要技能與文化的完美結合,教師們在課堂上講操作,講管理的同時,要付諸于深層的文化內涵,以體現課堂的高雅與精深。
例如,《旅游學》這門基礎課,其教學內容涉及到旅游的發展史;旅游活動、旅游者、旅游資源、旅游業、旅游組織、旅游市場的分析;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在講授旅游的發展史時,不僅要介紹旅游的出現和發展歷程,更要引導學生做深入的思考:即旅游作為人類社會發展歷程中的一個文化現象體現了怎樣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同階段的旅游形式體現了怎樣的人類文明樣態,從旅游文化的角度思考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特征。
在涉及到旅游資源的內容時,僅僅介紹旅游資源的數量、分布、組合、類型、開發程序是不夠的,還應該重視旅游資源的文化價值分析,例如:歷史價值、美學價值、科考價值等;還更應該考慮這些文化價值要通過怎樣的規劃設計策略才能將之永續利用與傳承。于自然旅游資源而言,可激發學生對人類生存本底進行環境倫理的討論;于人文旅游資源而言,可激發學生對民族文化與人類文化樣態的深層思考,進而從旅游文化的角度,探討人類文明可持續發展的方向。總之,需要通過對文化的深層次解析與思考,以達到使旅游課堂教學體現出它的高雅性與精深性。
旅游專業素養由旅游專業知識與技能、旅游專業使命、旅游專業情感、旅游專業理想等要素構成,且有高低層次之分。而要培養具有高層次旅游專業素養的旅游人才,旅游課堂教學不僅要體現專業的實用性,更應該通過精深、嚴謹、嚴肅的傳道、授業、解惑,賦予課堂以高雅的文化靈魂,以使學生感受專業與職業的價值和尊嚴,從而逐漸培養其高尚的專業使命、專業情感和專業理想。
[1]邵琪偉.我國旅游業黃金發展期格局不會改變—旅游業應對全球金融危機.[EB/OL].http://www.cnta.com/html/2009-3/2009-3-9-12-28-82352.html.
[2]不詳.從旅游大國到強國,高等旅游教育準備好了嗎?[EB/OL].http://www.jyb.com.cn/high/gjsd/200812/t2008 1208 _216792.html.
[3]陳志學,余昌國.旅游人才開發管理中的十大關系[J].旅游學刊,2003(S1).
[4]不詳.旅游教育走過30年,五措施推進旅游人才建設[EB/OL].http://www.cnta.com.
[5]李豐生.對如何加快旅游人才培養的思考[J].旅游研究,2008(1).
[6]李豐生.對如何加快旅游人才培養的思考[J].旅游調研,2008(1).
責任編輯 夏煥堂
王文彩(1977-),女,貴州人,碩士,九江學院旅游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旅游文化;祝明霞(1973-),女,湖北廣水人,碩士,九江學院旅游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旅游地理。
本文系江西省九江學院校級重點人文社科項目“地方高等旅游院校如何立足當地市場需求做好旅游職業教育—以九江學院為例”(編號:07sk3)研究成果之一。
G715
A
1001-7518(2011)08-008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