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芳
老李六十多歲時,妻子因病去世了。老李有兩個兒子,都已成家立業,經濟條件也不錯,但是,他們都推說自己工作忙,很少有時間回來陪陪父親。時間長了,老李決定還是住養老院,要不一個人實在太孤單了。
進了養老院,老李閑來無事就下下棋、打打牌,日子過得還挺滋潤。不過老人嘛最怕生病,這不剛過完七十歲生日,一天早上老李就發現自己眼睛看不清了。護工張阿姨是個熱心腸,她馬上給老李的兩個兒子打電話,可是等了半天也沒見他們過來,無奈之下,張阿姨張羅著把老李送進了醫院。醫院一查是白內障,馬上進行了激光手術。
老李出院后,在養老院靜養,張阿姨見老李孤苦伶仃,不免動了惻隱之心,平時就格外關照老李的飲食起居,還經常來陪他說話解悶。老李這才得知,張阿姨一家是外地來城里打工的,還有兩個孩子要上學,日子過得很艱難。
兩人相處時間長了,就有了感情,老李認了張阿姨當“干妹妹”,還真誠地對張阿姨說:“感謝你這些年對我的照顧,將來我一定不會虧待你的!”
后來,老李又生了一場大病,他知道自己的大限到了,于是讓張阿姨請來了公證員。老李將自己的銀行存款5萬元立遺囑贈給了張阿姨;同時,又將自己居住的一套小房子傳給了兩個兒子。
不久,老李去世了。兩個兒子知道父親給了張阿姨5萬元,雖然心里不樂意,但是老人當時白紙黑字立下了書面遺囑,也就不好多說什么了。
誰知,父親的喪事剛剛處理完,有個姓王的老頭就找上門來了。他手里拿著老李生前寫下的2萬元欠條,說是翻造老屋時欠下的,如今要兩兄弟還債。兄弟倆認真核對后,確認這是父親的筆跡,兩人耳語一陣后,老大過來說:“按理說吧,父債子還這是應該的,但是我們兄弟倆沒有繼承到一分錢銀行存款,老爸的錢啊,都給了外人張阿姨。所以,我們認為您老應該去找張阿姨。”
王老頭想想覺得有道理,于是轉身去找張阿姨。張阿姨聽了他的敘述,覺得不能接受,說:“老李明明有兩個兒子,這債怎么由我來還呢?那5萬元可是老李贈我的呀!”
這事后來鬧到了當地律師事務所。律師把來龍去脈這么一梳理,最后得出結論:老李的2萬元債務應當由他的兩個兒子償還,與張阿姨無關!
兄弟倆雖然心里不服氣,可律師的分析有理有據,最后他們只好說:“既然法律這樣規定,那我們就尊重法律,2萬元我們兄弟各出1萬元。”
律師點評:
按照《繼承法》的規定,被繼承人生前有債務的,應當由被繼承人的遺產清償;遺產已經分割時,先由法定繼承人所得遺產清償,不足時由遺囑繼承人、受遺贈人按比例用所得財產償還,但以遺產價值為限。
在本案中,2萬元的債務,由法定繼承人兄弟倆(繼承的房屋價值遠超過2萬元)負責清償,如債務的價值超過兄弟倆繼承的房屋的價值,則余下得不到清償的部分要由張阿姨在5萬元的限額內負責清償。《繼承法》確定了清償責任順序,其目的既保護了債權人的利益,也體現了遺囑繼承優先于法定繼承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