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君
在采寫《上海灘名門閨秀》一書的過程中,宋路霞認識了許許多多上海名媛及她們的后代,并收集了海內外名媛旗袍不下80件。這些旗袍大都有半個世紀的歷史,可以稱得上舊上海十里洋場上流女性生活的縮影。其中有宋家三姐妹、吳貽芳、嚴幼韻、顧菊珍、席家五姐妹、吳佩芳等人的旗袍,彌足珍貴。金陵女大校長吳貽芳兩件旗袍,特別耀眼,一件是大紅底色的,另一件為淡綠色的,低領左開襟,長袖。肩部與腋下合為一體,中西合璧,顯得十分大方。面料為真絲章絨,紅綠底色上都織有梅竹之圖案。梅竹隱隱突出,有很強的立體感。1945年6月,吳貽芳就是帶著這兩件旗袍走向了聯合國的舞臺。當她代表中國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時,她穿的是綠色旗袍,國際輿論界為之大嘩,贊她以著“中國綠”的旗袍征服了世界。吳貽芳的旗袍不僅幽雅,體現出中國的優秀民族文化,它的人文價值還告知人們旗袍的歷史意義。名媛們的海派旗袍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幾乎成了外交場合的禮服。宋路霞給我看了一張當時上流社會夫人外交的照片,照片上有顧維鈞的夫人嚴幼韻、宋子文的夫人張樂怡、宋子安的夫人胡其瑛……她們無不穿著當時被定為國家禮服之一的旗袍與人合影。這些飾有淡雅花紋、面料輕薄而高雅的旗袍,無不顯露出中國女性的魅力。中國著名外交家顧維鈞的女兒顧菊珍,自1947年進入聯合國工作以來,在服飾上她從不追隨外國人的“潮流”,她始終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就應當穿具有中國特色的服裝,旗袍無形中就是中國的名片。所以她的旗袍是出了名的漂亮,旗袍不僅面料色澤鮮艷,柔軟輕盈不粘身,而且做工特別考究,穿在身上舒適得體。她這種好傳統也影響了諸多的中國知識女性,好多定居在海外的中國婦女在參加高級聚會時也都穿上旗袍,以示自己是中國人的身份。
上海名媛向來是崇尚高雅、追求氣韻的,她們不僅追求旗袍的款式,而且對旗袍的面料要求也很高。舊上海女青年干部王明霞的一件無袖企鵝領旗袍質地特別好,真絲面料素雅,額外在旗袍上織有各色小菊花和抽絲葉,看似花葉繁多卻毫無雜亂之感,大家看了反而覺得典雅大方,絢麗悅目。而旗袍在領、袖、胸以及衣身下端的開衩處都鑲上了銀絲,光彩奪目,更顯低調的華貴。宋路霞在自己所藏的這些旗袍中,也最愛這件旗袍,每每講述,她總是高舉該件旗袍,逐一推介。
在談及怎么萌發收集老上海名媛旗袍時,宋路霞對筆者說:“采訪中,我發現這些如今已近期頤的當年名媛,在年輕時都有穿旗袍的照片,東方女性那典雅靚麗、風韻柔美的身姿,穿在她們身上的旗袍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一個念頭馬上在我腦海中出現,這些中國服飾和社會時尚演進的載體不能丟棄。于是急忙問,這些旗袍今在何處,他們告之我說,有的在“文革”中被燒,海外的也因自己年老穿不上而被束之高閣,有的竟還整箱整箱地被扔掉,實在是令人痛心。宋路霞決定大海撈針,到海內外名媛家中去捕捉“漏網之魚”。無獨有偶,他碰上了嚴蓮韻女士的女兒徐景燦,她是名媛之后,接觸老上海名媛旗袍的機會很多。說來也巧,正當她們要發揚名媛旗袍文化之時,她的表妹錢英英從海外打來電話問表姐說:“媽咪(顧菊珍)的那么多旗袍怎么辦?”徐景燦高興地說:“我們正在組織一項上海海派老旗袍的搶救活動,你先藏著,待機會運至上海,我們用得著,到時我們還得請你媽咪來上海揮灑一次激情呢!”
近年來,宋路霞與徐景燦通力合作,她們時而去上海大學、上海博物館演講,時而組織當代模特兒穿上名媛的老旗袍作時裝秀表演。一次,在上海名媛薈,五位模特分別穿上了她們收集的李鴻章曾姪孫女李家晉、上海一號車主周純卿之女周素瓊、女青年會干部王明霞以及蘇州貝家貝聿銘之女貝如斯的旗袍登臺亮相。他們說,這樣的時裝太吸引人了,一旦穿上身后修長適體,展示了氣質美與古典美,而那無領井衩的設計是老上海裁縫對旗袍剪裁的獨門技藝,女性的婀娜身姿是其他服裝都無法比擬的,我們仿佛回到了老上海的十里洋場。
服飾是人類生活的要素,又是人類文明的一個標志。宋路霞她們收集的名媛旗袍,代表了老上海人的精神面貌,也是中華民族服飾史上不可磨滅的燦爛一頁。為了把這些精美的老旗袍寫進歷史,宋路霞、徐景燦她們正在籌辦海派旗袍博物館,愿她們的目標能達到。
編輯:沈海晨haichen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