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穎駿 云霞 方偉杰
浙江大學智慧校園盤活“校產”
文/吳穎駿 云霞 方偉杰
隨著公共資產規模不斷快速擴張,對資產管理者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充分利用這些資產,并對之進行合理配置已然成為制約學??缭桨l展的一個難點。
智慧校園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推動教育發展與改革。浙江大學近年來密切圍繞教育體制機制改革,推出了學校“資源統籌計劃”、“人事分類管理”、“管理創新計劃”、“機關效能建設”等一系列積極的變革創新舉措。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就如何有效針對學校改革的各個環節,科學合理地調整學?,F有體制機制,有效制定各項革新制度,成為擺在學校決策者面前的一大難題。
近年來,通過“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實施,浙江大學實驗室裝備不斷更新,儀器設備數量迅速增加。然而隨著公共資產規模不斷快速擴張,對資產管理者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充分利用這些資產,并對之進行合理配置已然成為制約學??缭桨l展的一個難點。
2009年4月29日,學校召開第一次公共資產數據公開工作專題會議,確立工作目標,“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信息資源共享平臺和公共資產主題數據庫,推動大型儀器設備共享、加強教學資源統籌、提高公用房利用率,發揮學校信息化建設支撐保障作用,促進學校信息資源進一步公開透明、整合共享與優化利用。”明確將公共資產數據共享與公開工作納入學校校務信息公開的整個體系,規范管理,有序推進。
早在2008年,學校已經建成數據交換中心、統一身份認證等公共服務平臺,但是面向學校辦學的資產信息一直沒有建成統一的資產數據庫,由于缺乏可信的數據,平臺的作用遠遠沒有發揮出來,對學校辦學資源的優化配置更無從談起。為此,學校信息化領導小組辦公室從2009年開始,加大了對房地產管理處、實驗室與設備處、教學質量與資源管理處等單位的信息化試點示范項目建設。經過近二年的建設,大型儀器共享管理系統、房地產綜合管理系統、教師公寓網絡管理系統、教學資源管理系統等項目陸續投入使用,為師生提供了許多便捷的資產服務。
大型儀器共享管理系統實現了儀器的基本查詢、網絡記錄提交與管理等功能,并于2008年4月1日正式啟用第一版系統。系統第二版實現了多種查詢功能、網絡預約功能、信息管理與信息統計等功能,并與E校園、教職工信息等實現數據對接。該系統包含了單價10元萬以上分析測試類大型儀器設備2400多臺,其中單價40萬元以上共600多臺。
2008年3月,房地產管理處成立信息化建設工作組針對建設中遇到的問題,專題組織相關人員進行討論,如項目申報、方案論證、基礎數據庫設計、各功能模塊的確定等。自此兩年期間完成制定全校公用房編碼方案,完成503幢建筑物,30296(含13670間學生公寓)間公用房的標準編碼工作,會同宿管中心完成宿舍樓宇的標準化工作;所有公用房房屋和房間數據及使用配置數據全部對外公開查詢。開發公用房數據維護系統,目前學部院系共配置9501間公用房,其他行政辦公、后勤產業、直屬單位、周轉用房、發展用房、其他用房共計7125間。通過系統可實現數據的實時、動態核實與維護。啟動GIS房屋圖形系統建設,著手公用房分層分戶CAD圖紙收集和圖紙數字化,完成了108幢共4569間公用房資源的分層分戶圖形數據建庫。
2008年10月,教學質量與資源管理處開始啟動教學資源管理系統建設。實現接軌學校公用房信息系統、教學管理系統;全校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繼續教育的統一排課、排考;教學資源使用情況的實時查詢、部分實時查看;教學資源網上借用(師生通過統一身份認證登錄系統借用教室);教師網上教學調課;全校自修教室查詢;全校教學資源使用查詢、統計與分析;自2009年12月7日開通網上申請借用教室功能至今已實現成功借用教室8098次。
浙江大學“E校園電子地圖平臺”的重要宗旨就是希望能把浙江大學硬實力如何通過可視化的方式展示出來,把校園教學與實驗空間,辦公區域,休閑環境與數字化校園建設平臺無縫接入,在可視環境下解決與校園空間信息有關的信息查詢、信息發布、空間規劃、信息管理等實際問題,建立校級統一信息發布平臺,便于全校師生以家長查詢、檢索所需信息,更為各級領導對校園管理進行可視化管理、分析與決策提供依據和保障。
不僅如此,信息中心代表學校技術支撐單位,先后完成公共資產數據共享與公開服務平臺方案制定;結合教育部16類資產數據標準完成公共資產主題數據庫設計與建設;在ZUPO辦公網開設資產公開專欄,完成公共資產公開服務目錄規劃,面向師生提供了29項資產公開和相關的預約服務;初步建成公共資產數據查詢與分析平臺,面向公用房分布、儀器設備分布、大型儀器機時利用率、教室課時利用率四個分析主題的24項查詢與分析服務。

智慧校園在浙江大學已經得到初步應用。
1. 技術與管理策略結合,沉寂的大型儀器持續復蘇。
信息系統只是一個重要的技術手段,但并非萬能的平臺。大型儀器共享率和使用率的提高還依賴于對大型儀器管理機制的積極探索。2009年,為加強對大型儀器設備的管理,促進我校大型儀器設備的運轉和開放共享,提高大型儀器設備使用率,學校出臺了《浙江大學大型儀器設備有償服務管理辦法》( 浙大發設〔2009〕2號),明確了學校、學院、機組各方受益的經濟政策,鼓勵大型儀器有償服務。大型儀器網絡管理系統中的部分儀器加入了有償服務行列,對校內外開展規范服務,收費標準經過實驗室處、校收費管理小組審核后均在系統中“明碼標價”。2007年,我校有規范的收費服務儀器85臺,總價值0.55億元,截止2010年12月31日,共有規范的收費服務儀器532臺,總價值3.30億元,與2007年相比,開放服務儀器的總數(臺件數、總價值數)增長500%多。這說明信息化平臺與經濟政策的合理應用,的確能為學校大部分的儀器設備資產和幾乎全部的優質資產的妥善管理和有效利用起到積極的作用,堪稱“四兩撥千金”。
2. 合理計算教室利用率,還原玉泉校區教室“緊張”真相。
在校長信箱里,關于玉泉校區的教室緊張問題一直關注重點。學生屢次反映教室不夠,可是問題究竟出在哪里呢?這件事一直讓相關部門非常困惑,從總量上為學生提供的空間并不少,房產部門認為已經給教學單位足夠的支持了,但教學單位卻一直感覺空間嚴重不足?問題是那些空間也不可能莫名地沒有了,究竟到哪里去了呢?
在從業務部門得到更全面的數據后,公共資產數據查詢與分析平臺終于能派上大用場了。以玉泉校區教學資源分析為例,玉泉校區共有110間教室,從總體上看多媒體教室的平均課時利用率在56%左右,總體還是不錯的,可為什么同學還是不滿意呢?通過對不同教學樓和時段的統計,問題變得一目了然,首先表現在教室的分布結構不合理,有的教室利用率可以達到90%以上,有的教室利用率則不到10%。同時,大量的科研用房和教學用房交織,存在互相干擾和安全隱患,不利用學生的學習。再次,通過分析還發現,一些大容量的階梯教室利用率偏低,建議通過適當的改造來適應學生上課的要求。
3. 精心設計智慧校園,十二五全力支撐學??缭桨l展。
公共資產的共享與公開工作的有力推進,為我校的下一步發展辦學資源的優化利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讓我們盤活更多的公共資產,真正為支撐學校建設智慧校園樹立了信心。公共資產的盤活將為學校從量變到質變提供重要的支撐,信息化作為公共資產透明管理的一項利器必將發揮重要的歷史作用。
(作者單位為浙江大學信息化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