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馮躍威
戰略思考廢棄井
■文/馮躍威
要重新評估“廢棄井”,只要有利用價值,就要通過統籌規劃、明晰產權、多元主體、靈活融資、搭建油田新型的可持續發展的資源循環模型,將傳統的經銷一次性油氣資源改為銷售包括清潔電力、采暖熱力、淡水、基礎化工材料和精細化工產品在內的模式上來。

◎鉆井難,修井苦,人們往往舍不得讓油井報廢,這給了一些人追尋財富的空間。 供圖/東方IC
在美國墨西哥灣漏油事故發生后的9月,美國政府命令,墨西哥灣所有石油和天然氣公司封堵不再生產的油井,拆除不再使用的鉆井平臺,以防止已經廢棄幾十年的油井發生泄漏。一時間,廢棄的油氣井成為了政府、冒險家、投資商和環保組織眼中的商機或公敵。
在美國,政府規定,海底油氣井租用期滿時,油氣開采企業應以水泥封井,或在得到延期開采許可后一年內重新開采。對未到租期卻被開采企業棄置的油氣井,政府沒有詳細規定應如何處置。因此,有調查報告稱,墨西哥灣水下有2.7萬個廢棄油氣井用水泥“封口”,但缺乏定期的查驗;另有3200個油氣井被臨時封存,并未用水泥封堵,甚至,它們當中的一些上世紀50年代開始就“無人問津”了。
為此,美國環境保護基金會生態學家道格·雷德說,如果未予有效封堵,這些油氣井可能在海底泄漏。“廣泛分布在墨西哥灣的數以千計(油氣)源頭慢性泄漏……會比單次泄漏造成更大的影響,”而且,類似現象在陸地油氣田也有發生。
就因MC252井漏油事故,美國內政部下令進行全面的補救,以避免因地殼運動(如地震、板塊運動等)或因在廢棄油氣井周邊鉆井、采油、注水、酸化壓裂等工程施工造成地下流體運移,直至重新為廢棄的油氣井賦予新增壓力,并在井口裝置或油井管柱發生物理或化學侵害后造成油氣泄漏。
縱觀全球,廢后復活、棄后鬧心的油氣井早已不為罕事。它們給環境及其周邊生產生活的人們帶來了巨大的生命、財產的安全壓力,也給石油企業帶來巨大的后延性經營風險。
在新中國成立后幾十年的油氣開發過程中,同樣也有數量相當可觀的被報廢或廢棄的油氣井,問題也是屢見不鮮。
廢棄油井屢屢被非油井產權人強行占用,盜取原油、天然氣等資源,同時也還造成了局部地區的環境災難(如甘肅慶城縣等地區),甚至因不懂油田作業安全規范,在盜取油氣時發生被炸死、燒死的惡性事故。從法律層面上看,由于沒有與這種侵權行為相配套的法律規范,我國的廢棄井就成為一些冒險家獵取財富的對象。
據報道,投資已有重油“廢棄”區塊的項目已使某外商很快就有了年產30多萬噸原油的生產能力,進一步刺激了各路財神想通過復活“廢棄”油田來攫取財富的欲望。 甚至,還催生出了專門研發“廢棄”油井套管回收專有技術、裝備的企業,創造出了新的從“廢棄”油氣井上牟利的商機。一時間,中國“廢棄”油田/井成為各種市場行為主體追逐、攫取利益的對象。
與之形成高度反差的是,因此帶來財富的制度安排卻高度滯后或缺失。比如,在廢棄油田中還有多少未動用的資源時就算是廢棄了?廢棄油氣井還有多少原始投資的殘值時就算是廢井并可以轉讓或拆除了?它們應該由誰來做處分決定?由誰來回收殘值?轉讓或拆除后,地面和井下環境的技術標準是什么?誰來監管?在如此眾多制度安排模糊、產權價值不清、產權處理主體錯位的情況下,復活的廢棄油氣田或油氣井就等于國民財富的流失。
廢棄油田或油氣井究竟還有多少價值,能否讓油田走出最終成為石油資源型城市和員工、家屬被迫人口大遷移的世界性資源枯竭城市發展的怪圈,成為我們今天必須盡早戰略性再思考的課題。
今天,中國東部的大量油田已經開采了三四十年,資源正逐步走向枯竭的問題現實地擺在了人們的面前。特別是日本福島核泄漏事故發生后,其影響力不僅迫使德國人決定在2023年前放棄使用全部的國內核電站,使印度加速了在全球尋求油氣資源的投資,也使沙特阿拉伯立即推出了在2030年前投資1000億美元修建16座核電反應堆的龐大計劃。
為此,我們要更加積極地借助這次全球能源市場洗牌的時機,對石油開采戰略有一個再思考和再定位的過程,以確保中國油田能夠有可持續發展及相關核心技術創新的機會與條件,最終使未來枯竭的油田還能夠為國人提供各種源源不斷的能源衍生品。為此,可考慮的路徑有:
1.尋求創新路徑。盡管從油田開采的角度看,中國的開發、采油等技術水平在世界上都數一流。但集成化程度相對較低。所以,一方面,需要戰略性地降低國內油田的整體開采強度,并選擇國內典型性油氣田僅作為科研基地,研發各種增產、增效、降耗的配套技術,創出上游開發的頂級核心技術。另一方面,整合國內各種采油開發技術參與國際市場的經營,部分補貼國內公司的合理收益。
2.保留創新基地。戰略性地選擇一些優質的、剛完成鉆探評價階段的油田區塊作為國家級原產地戰略石油儲備基地,同時用法律規范強制性的商業石油儲備替代國家戰略石油儲備,這種選擇不僅為了降低戰略石油儲備受到六維空間聯合軍事打擊的風險和給子孫保留一些不可再生資源,更重要的是給子孫留下一些可以進行技術創新的基地。
油公司不僅只是為了找油氣,而應該遇水用水、遇煤層就開發煤層氣、遇頁巖就開發頁巖氣、遇干冰就開發干冰。
3.進行CCS項目開發。向發電廠等二氧化碳排放大戶出租枯竭的或難動用油氣的儲集層,進行二氧化碳封存和難動用油氣的驅替。待對條件許可時,可就近建化工廠,生產甲醇等化工產品。比如,類
似四川南充附近的,上世紀50年代由蘇聯專家援建的大量天然氣井,因工業化開采不經濟而被長期封存。如果進行二氧化碳封存,當注入的二氧化碳使氣層壓力提高,可驅替難動用天然氣實現二氣混合開采時,即可低成本地生產甲醇。即使未來氣層中的天然氣成分降為零,也可通過對封存的二氧化碳進行加氫反應制備甲醇。如若形成了規模,還可以進一步將甲醇作為原料生產乙酸、甲醛、甲基叔丁基醚(MTBE)等產品,成本要優于煤化工。
4.微量元素和水資源的開發。重新認識、評估枯竭油氣田地層系統,開發深層水資源。充分利用地下含水層高礦化度的特征,提取其中富含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如鋇、鍶、碘、溴等基礎原材料。同時,將經過礦物提取淡化后的深層水用于生活或工農業生產,解決缺水地區用水難題。
5.枯竭油井地熱資源的開發。地熱開發大體上有四種。一是直接開采中深、深井地下熱水資源用于發電。二是采用非開采式低沸點介質清潔發電。三是地源熱泵供暖等。特別是地熱發電系統的構建應是眼下可以立即提到議事日程的項目,根據地溫梯度,地層每加深100米 ,溫度升高 3℃ ,3000米深的地層水溫度可達100℃ 。即使不動用地下水資源,選用非開采式低沸點介質清潔發電技術,每口3000~5000米井深的廢棄油氣井中依然含有持續的每小時0.6兆瓦~1兆瓦的可開發的電力潛能。四是二氧化碳流體地熱能發電系統,將CCS項目中存儲的含地熱能的二氧化碳進行“開采—發電—回注—再集熱”的良性循環。
上述路徑的篩選僅是拋磚,引玉工作還需要各方進行戰略性的再評估,最大限度地創新可持續發展和生存的核心技術集,以便能夠利用地下各類儲集層中的資源,使油公司不僅只是為了油氣,而是遇水用水、遇煤層就開發煤層氣、遇頁巖就開發頁巖氣、遇干冰就開發干冰。總之,只要有利用價值,就統籌規劃、產權明晰、多元主體、靈活融資、搭建油田新型的可持續發展的資源循環模型,將傳統的經銷一次性油氣資源改為銷售包括清潔電力、采暖熱力、淡水、基礎化工材料和精細化工產品在內的模式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