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蕊麗 徐素欣 郝桂敏 王振海 張杰英
孕婦、胎盤、胎兒三方面間功能有著復雜的關系,導致胎兒發育異常的母體或胎兒因素??煞从吃谔ケP的形態、胎盤組織光鏡與電鏡的體視學上。本研究通過對胎盤絨毛在光鏡下進行定量分析,在透射電鏡下觀察比較超微結構,以了解體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足月妊娠胎盤與相同孕周自然妊娠胎盤的區別,為IVF-ET圍產結局的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1.1 一般資料 IVF-ET組:2001年9月至2010年9月經本生殖醫學中心行IVF-ET術后足月妊娠孕婦30例,其中原因不明性不孕13例,雙側輸卵管梗阻11例,男方少、弱精6例;年齡27~35歲,平均年齡31.8歲;分娩孕周38~41周,平均38.7周(有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妊娠合并貧血、雙胎、三胎及其他慢性疾病者均除外)。對照組:同期在我院產科自然足月妊娠孕婦30例。2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
1.2 標本采集與處理
1.2.1 胎盤娩出后,立即在胎盤母體面底板區的中間帶和中央帶不同部位隨機取3塊組織,在4%戊二醛固定液中切成1 mm3的組織塊,經處理后,在日立H-7500型透射電鏡下觀察及拍照。
1.2.2 同時在胎盤母體面垂直取下約1 cm3的組織,立即投入4%中性甲醛溶液中固定24~48 h,常規處理后待HE染色。
1.2.3 胎盤取材后,自胎盤臍帶根部剪除臍帶稱取胎盤重量,記錄新生兒體重。計算胎盤系數(Placental coefficient)。
1.3 結果判定
1.3.1 電鏡觀察:電鏡下觀測2組胎盤絨毛合體滋養細胞、微絨毛、細胞滋養細胞、毛細血管等情況。
1.3.2 病理圖像分析:請病理科醫師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圖像中心研制的真彩色病理圖像分析系統(版本4.0)對切片進行單盲分析,在光鏡100×視野下觀測絨毛面密度(絨毛面積與總場面積比值);在光鏡200×視野下觀測單個末梢絨毛橫切面內血管直徑d及絨毛直徑D,血管數n,(D、d測量時選擇較短徑線,并保持二者測量方向一致);并記算血管與絨毛橫切面積之比=d2·n·D-2,每張切片隨機選擇不同視野觀測10個絨毛后取均值。
1.4統計學分析應用SPSS 10.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另外對胎盤重量和新生兒體重進行線性相關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胎盤絨毛組織定量分析 IVF-ET組與對照組比較,不僅胎盤末梢絨毛血管數減少,血管占絨毛橫切面積比減小(P<0.05),而且IVF-ET組胎盤絨毛面密度降低(P <0.01)。見表1。
表12組胎般絨毛組織定量分析n=30,±s

表12組胎般絨毛組織定量分析n=30,±s
注:與 IVF-ET 組比較,*P <0.05
組別 末梢絨毛血管數(個)血管占絨毛面積比(橫切面)絨毛面密度(絨毛面積與總面積比)IVF-ET組3.4 ±1.5 0.29 ±0.16 0.37 ±0.05對照組 4.5 ±2.4* 0.34 ±0.16*0.47 ±0.06
2.2 超微結構觀察
2.2.1 對照組胎盤絨毛的超微結構:絨毛各層結構清晰,合體滋養層細胞位于絨毛淺層。具有多核,核的異染色質粗大,胞質中有很多大小不等大空泡,呈泡沫狀??梢娸^豐富的粗面內質網、游離核糖體。合體細胞的游離面有排列整齊的微絨毛,尖端為球形膨大,并有分支。在微絨毛之間有胞膜內陷形成的小凹,合體細胞與細胞滋養細胞之間有橋粒連接(圖1)。細胞滋養細胞呈立方形或多邊形,位于絨毛深層,胞質內線粒體大而多,核內異染色質少而分散,電子密度低(圖2),絨毛間質可見豐富的毛細血管,壁薄,腔內可見胎兒紅細胞(圖3、4)。
2.2.2 IVF-ET組胎盤絨毛的超微結構:合體滋養細胞游離面微絨毛疏密不均,排列紊亂,融合、變形甚至缺失(圖5)。細胞滋養細胞胞質內線粒體減少,體積小,游離核糖體減少(圖6)。毛細血管壁增厚,腔窄(圖7、8),絨毛間質纖維化,甚至發生玻璃樣變(圖9)血管內皮細胞胞質內線粒體腫脹,嵴排列紊亂,部分或全部嵴消失,吞飲小泡數量減少。間質內可見膠原纖維增生,成纖維細胞內粗面內質網減少,高爾基復合體不發達,線粒體小而少。

圖1 對照組合體細胞的游離面有排列整齊的微絨毛(TEM×3 500)

圖5 IVF-ET組合體滋養細胞游離面微絨毛排列缺失(TEM×6 000)

圖2 對照組細胞滋養細胞胞質內線粒體大而多(TEM×2 500)

圖6 IVF-ET組細胞滋養細胞線粒體少(TEN×6 000)

圖3 對照組絨毛間質可見豐富的毛細血管,壁薄,腔內可見胎兒紅細胞(TEM×3 500)

圖7 IVF-ET組絨毛間質毛細血管壁增厚,腔窄(TEM×3 000)

圖4 對照組絨毛間質可見豐富的毛細血管,壁薄,腔內可見胎兒紅細胞(HE×400)

圖8 IVF-ET組絨毛間質毛細血管壁增厚,腔窄(HE×400)

圖9 IVF-ET組胎盤絨毛毛細血管壁發生玻璃樣變(HE×200)
2.3 2組新生兒體重及胎盤重量結果 IVF-ET組胎盤重量和新生兒體重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新生兒出生體重與胎盤重量呈高度相關性(r=0.709,P <0.01)。見表2。過程中研究發現在促超排卵藥物作用后,血清EGFs(所有能與EGFR結合的物質含量的總和,主要包括EGF和TGF-α)水平顯著升高(P<0.01),其在卵泡液內的水平明顯高于同期血清水平(P<0.05),表明促性腺激素可能存在刺激EGFs分泌的作用。
研究表明,IUGR胎盤上EGFR的表達較正常對照組明顯增加,IUGR胎盤末梢絨毛血管數及血管與絨毛橫面積之比均明顯減少,提示IUGR胎盤上EGFR的表達增加可能與其胎盤絨毛發育不良有關[7,8]。
焦蕊麗等[9]曾報道EGFR在IVF-ET后足月妊娠組胎盤中表達高于對照組(P<0.05)。故而我們推測:可能由于COH藥物作用或黃體支持中母體體內超生理劑量孕酮的作用使IVF-ET組孕婦體內激素或細胞因子的平衡紊亂,導致EGFR在IVF-ET后足月妊娠組胎盤中表達高于對照組。
表22組新生兒體重及胎盤重量比較n=30,±s
組別 胎盤重量(g) 新生兒體重(g) 胎盤系數(F/P)IVF-ET組542 ±152 3 265 ±519 6.3 ±1.3對照組477 ±69 3 133 ±295 6.6 ±0.7
3.1 正常胎盤結構與功能 胎盤是母體和胎兒之間進行物質交換的重要器官,它的功能包括氣體交換、營養物質供應、排除胎兒代謝產物、合成防御等。眾所周知,胎盤的物質交換主要部位在胎盤的血管合體膜(vasn/osyncycial mcmberane,VSM),即由合體細胞、合體細胞基底膜、絨毛間質、毛細血管基底膜及毛細血管內皮細胞五層組織所構成薄膜,厚度不到2 μm,此膜總交換面積的大小及其功能正常與否,對胎兒在宮內生長發育十分重要[1]。正常足月胎盤中約88%的絨毛合體滋養細胞表面,均有發育良好的微絨毛覆蓋[2]。微絨毛的出現,增加了滋養細胞與母血接觸的表面積,促進了母兒間的物質交換。正常妊娠時,隨著孕周進展,子宮胎盤發生一系列的生理性改變,胎盤絨毛直徑明顯變小,這樣明顯增加了母-胎間血氧交換的絨毛總面積,絨毛內血管充血擴張,細胞滋養細胞稀少甚至缺如,合體滋養細胞成為晚孕絨毛的主要結構和功能細胞,聚集形成多細胞結節,這種結構有利于母-胎間的氣體交換。
3.2 IVF-ET胎盤形態學變化及意義 本研究中病理真彩色圖像分析:與對照組比較,IVF-ET組胎盤末梢絨毛內不僅毛細血管數少,血管占絨毛橫切面積減少,而且絨毛面密度也減小;此外,可見IVF-ET組胎盤絨毛毛細血管壁增厚,腔窄,絨毛間質纖維化,甚至發生玻璃樣變。提示IVF-ET組胎盤絨毛較正常組胎盤絨毛存在某種程度增生的表現。
我們在電鏡下發現:與對照組相比較,IVF-ET組胎盤合體滋養細胞表面游離微絨毛疏密不均、變形,甚至缺失。細胞滋養細胞線粒體及游離核糖體減少,毛細血管壁發生不同程度增厚,絨毛間質發生纖維化。以上絨毛結構的變化可造成VSM厚度增加,母-兒間有效交換面積減少,影響營養物質的攝取和轉運[3-5]。
研究發現在黃體期孕激素可促進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mRNA的過度表達,魏志新等[6]在控制性超促排卵(COH)
本研究IVF-ET組胎盤重量與新生兒體重與對照組比較均稍重,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這與鐘依平等[10]報道結果一致。故而我們推測:(1)該研究可能由于樣本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2)由于新生兒體重受多種因素影響,如:孕婦營養、胎盤功能、病毒感染等,IVF-ET妊娠胎兒為珍貴兒,被歸為高危妊娠,受到產科醫師及家人的高度重視,孕婦受到的圍產保健及營養可能較自然妊娠的胎兒更好,所以盡管2組胎盤絨毛結構有差異,但胎盤重量與新生兒體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以上結論為IVF-ET圍產結局的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新的思路。
1 Stallmach T,Mumenthaler C,Hebisch G,et al.Fetomaternal interface of human placentainhibitsangiogenesisin the chick chorioallantoic membrane(CAM)assay.Angiogenesis,2001,4:79-84.
2 Mochizuki M,Maruo T,Matsuo H,et al.Biology of human trophoblast.Int J Gynaecol Obstet,1998,60:21-28.
3 Bonkobara M,Thongsong B,Ohmori T,et al.Effects of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on placental amino acids uptake in pregnant rats.J Vet Med Sci,2002,64:689-692.
4 李芳,趙三存,楊少毅.妊高癥胎盤組織超微結構病理變化與胎兒宮內發育關系探討.山西醫學雜志,2000,29:424-425.
5 李貴瑜,孫長學.胎盤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的表達改變與胎兒宮內生長遲緩的關系研究.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0,18:29-31.
6 魏志新,張麗珠,李美芝,等.促超排卵周期表皮生長因子對人卵泡發育的調節.中華婦產科雜志,1997,32:87-89.
7 劉錫梅,尉紅.IUGR的胎盤病理改變及胎盤EGFR免疫組化分析.中國優生與遺傳雜志,2005,13:37-38.
8 趙惠.IUGR的胎盤病理改變及胎盤EGFR免疫組化分析.山東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32:81-84.
9 焦蕊麗,徐素欣,郝桂敏.體外受精-胚胎移植足月妊娠胎盤中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的表達.河北煤炭醫學院學報,2008,10:3-4.
10 鐘依平,周燦權,莊廣倫.體外受精與胚胎移植術后妊娠的圍生情況.中山醫科大學學報,2000,21:229-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