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菊
抗生素相關性腹瀉(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AAD)是指使用抗生素后引起腸道菌群失調而導致的常見的醫源性腹瀉[1,2]。抗生素是治療呼吸系統感染的必備藥物,其發展快、品種多、用量大,且廣譜抗菌藥的新品種不斷進入臨床,給醫生提供了良好的治療方法,但同時也給臨床上合理使用帶來了一定困難,不合理應用抗生素的情況逐漸增加,導致AAD的發生率也逐年上升[3,4]。本文筆者回顧性分析我院呼吸科住院發生AAD患者的臨床資料,并探討其臨床特征,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取我院2006年2月至2011年3月呼吸科住院使用抗生素患者共160例,其中男78例,女82例;年齡15~85歲,平均年齡(58±14)歲。入院時診斷肺炎51例、慢性阻塞性肺病50例、支氣管擴張37例、肺膿腫13例、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6例、肺栓塞3例。其中發生AAD的80例患者作為試驗組,(同期上述患者共667例,發生率為11.9%)。并隨機選取無AAD的80例患者作為對照組。
1.2 入選與排除標準 (1)AAD診斷標準:參考《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5],近期曾應用或正在應用抗生素,出現腹瀉伴大便性狀改變如水樣便,血便,黏液膿血便或見斑塊條索狀偽膜,可合并下列情況之一:①發熱≥38℃;②腹部或腹部壓痛反跳痛;③周圍血白細胞升高。病原學診斷:在臨床診斷基礎上,符合下述三條之一的:①大便涂片有菌群失調或培養發現有意義的優勢菌群;②如作纖維結腸鏡檢查見腸壁充血水腫出血,或見到2~20 mm的灰黃(白)色斑塊偽膜;③細菌毒素測定證實。(2)排除標準:各種類型的感染性腹瀉(如病毒性腹瀉、細菌性痢疾、傷寒、食物中毒等),腸道器質性疾病 (如結腸直腸癌、潰瘍性結腸炎等),腸道功能性疾病(腸易激綜合征)及其他有除抗生素以外明確原因的腹瀉。
1.3 方法 分析AAD患者應用抗生素的情況;試驗組為發生AAD的80例患者,對照組為無AAD的80例患者,比較2組患者在年齡、抗生素使用種類、抗生素使用時間、住院時間、禁食、靜脈給藥途徑、預防性使用抗生素及采取侵襲性醫療干預措施(氣管切開、氣管插管、靜脈留置導管、泌尿道插管等)等方面的差異。
1.4統計學分析應用SPSS 13.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導致ADD抗生素 本試驗中抗生素劑量均為常規劑量,并與腹瀉的發生和嚴重程度無關。試驗組中導致AAD的抗生素依次為頭孢三代23例(28.8%)、青霉素類21例(26.3%)、碳青霉烯類15例(18.8%)、頭孢二代10例(12.5%)及克林霉素9 例(11.3%)。
2.2 2組觀察指標比較 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的年齡、抗生素使用種類、抗生素使用時間、住院時間、禁食與干預措施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2組的靜脈給藥途徑、預防性使用抗生素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
表12組AAD影響因素比較n=80,±s

表12組AAD影響因素比較n=80,±s
組別 年齡(歲)抗生素(種)抗生素使用時間(d)住院時間(d)58±8 2.3±0.5 15±5 20±8對照組 47±7 1.8±0.6 9±5 14±5 t值試驗組4.52 3.55 7.81 5.82 P值 <0.05 <0.05 <0.05 <0.05

表22組AAD影響因素比較 例(%)
AAD發生的機制為:(1)抗生素使用后的菌群失調:原本腸道的正常菌群有500多種,各種菌群及宿主間保持平衡,但是由于抗生素的長期或不當應用及在其他高危因素下將平衡破壞,致優勢菌群降低,而條件致病菌及外來致病菌和腸道內耐藥共生菌過度生長。而難辨梭狀芽孢菌,一種革蘭氏陽性腸道病原體成為主要致病菌,除此之外,近年還發現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沙門菌、產氣莢膜桿菌 及真菌等引發的AAD;(2)抗生素的變態反應,毒性作用對腸道黏膜的直接作用;(3)藥理效應致腸道動力的改變;(4)糖和膽汁酸的代謝異常,致腹瀉的發生[6]。而AAD發生率視不同抗生素而異,文獻報道約為5% ~39%,本研究發生率為11.9%,呼吸疾病的患者大部分合并感染,由于病原學檢查的延遲性,使醫生在應用抗生素時存在很多盲目性,有研究發現呼吸科住院患者中使用抗生素達78.2%,遠遠高于衛生部《醫院感染管理規范》中要求的抗生素使用率控在50%以下的標準[7]。因此,廣譜抗生素的濫用使抗生素的不良反應顯著增加,本研究結果發現,AAD多為單純性腹瀉,且大便次數多,呈糊狀便、稀便、稀水便,但嚴重時可出現腹痛、發燒、血便或黏液膿血便,甚至有假模樣滲出物。同時幾乎所有的抗生素均能引起AA,,但與AAD相關性較大的有三代頭孢(28.8%),青霉素類(26.3%),碳青酶烯類(18.8%)等。影響AAD發生的因素有年齡大、抗生素使用種類多、抗生素使用時間長、住院時間長、禁食及采用干預措施等,2組在以上方面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2組靜脈給藥途徑、預防性使用抗生素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0.05),此結果進一步驗證了國內相關研究結論[1,8]。
綜上所述,由于呼吸科住院患者中AAD的發生率較高,預防AAD應該采取綜合措施,但合理使用抗菌藥物是關鍵。因此臨床醫生應該遵循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原則,有指征地使用抗生素:對于缺乏感染依據或病毒感染者,不應使用抗生素,一旦確定患者的病原微生物,臨床上應根據患者的生理及病理特征、抗生素的藥效學,藥動學,細菌的耐藥性,不良反應等選擇適當抗生素。必要時進行血藥濃度檢測,盡量避免長時間使用從腸道排泄,容易引起腸道菌群紊亂的抗生素[9]。同時減少聯合用藥,慎用廣譜抗生素,避免預防抗生素,從而減少AAD的發生。
1 朱欣榮.抗生素相關性腹瀉危險因素的多元回歸分析.抗感染藥學,2010,7:269-271.
2 Wistrom J,Norrby SR,Myhre EB,et al.Frequency of antibiotic – associated diarrhea in 2 462 antibiotic-treated hospitalized patients:a prospective study.J Antimicrob Chemother 2001,47:43.
3 許穎穎,張春紅,李文峰,等.呼吸內科330份病歷抗生素使用的調查分析.海峽藥學,2004,16:134-135.
4 Salminen MK,Reutelin H,Tynkkynen S,et al.Lactobacillus bacteremia,clinical significance,and patient outcome,with special focus on probiotic L.rhamnosis GG.Clin Infect Dis,2004,38:62.
5 衛生部,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衛生部衛醫發(2001)2號.
6 應用抗菌藥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導意見撰寫協作組.應用抗菌藥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導意見(草案).中華外科雜志,2004,42:1146-1147.
7 孫代艷,劉一新.呼吸病房353例患者抗生素使用調查.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2,12:783-784.
8 方秋雁,陳仲華,趙承杰,等.呼吸內科住院患者抗生素相關性腹瀉64 例分析.實用醫學雜志,2009,25:2046-2047.
9 顧奮覺主編.抗生素的合理應用.第1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