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擁軍 郭春霞 陳文秀 焦瑞芬
產后出血是產科嚴重并發癥之一,是我國孕產婦死亡的首要原因,子宮收縮乏力、胎盤因素、軟產道裂傷及凝血功能障礙是產后出血的主要原因。這些原因可共存、互為因果或相互影響。子宮收縮乏力是產后出血最常見的原因,任何原發或繼發的凝血功能異常,均能發生產后出血。胎兒娩出后24 h內出血量超過500 ml者稱產后出血。因為產后出血約80%是發生在產后2 h內。故也有人提出,產后2 h出血量≥400 ml定義為產后出血[1]。1979年全國性的大人群抽樣調查及以后陸續的小范圍調查,HBsAg檢出率為9.09% ~10%。孕產婦檢查HB-sAg陽性率為11.2% ~12.5%,其中HBeAg同時陽性者達20%~30%,而在20~25歲的妊娠女性中陽性率超過30%。我國每年約有孕婦648萬,按上述攜帶率計算,每年有72~80萬名孕婦攜帶HBV。因此,這些孕婦的孕期保健和安全值得關注。石家莊市婦幼保健院2008年7月至2009年7月對乙肝病毒攜帶者孕婦(簡稱乙肝孕婦)產后出血進行比較,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08年7月至2009年7月,篩選在我院澳陽門診產前檢查及住院分娩乙肝孕婦及其新生兒185對,孕婦初檢HBsAg和HBeAg陽性,年齡23~32歲,單胎,肝腎功能正常,甲、丙、丁、戊型肝炎系列檢查陰性,無其他嚴重內外科及妊娠并發癥,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對照組患者根據HBV-DNA定量結果分為4組,治療組患者選擇HBV-DNA數值>108。2組患者年齡、孕產次、分娩時胎齡和分娩方式、以及孕期先兆流產、先兆早產與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發生情況等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無胎膜早破。
1.2 研究方法 知情同意下2組患者自孕20周開始肌內注射人乙肝免疫球蛋白400 U,產前應用維生素K 110 mg 3 d,治療組患者28周開始自愿口服拉米夫定100 mg,1次/d,至分娩。
1.3 血清 HBV-DNA測定 儀器名稱 Line-Gene,Real-Time PCR Detection System。采用實時熒光PCR定量法,試劑盒購自上海科華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檢測范圍為(5×102)~(1×108)拷貝/ml。
1.4 失血量的計算 失血量計算采用容積法。容積法:胎兒娩出及羊水流盡后,立即放置有刻度的聚血盆于產婦的臀下,收集陰道出血量。當胎盤娩出時進行第1次失血量計算,隨后至產后2 h作為第2次失血量計算。容積法所得的值相加,分產后至胎盤娩出時和從胎盤娩出至產后2 h兩個時段計算。即胎盤娩出的出血量和產后2 h出血量之和為產后出血總量。1.5統計學分析應用SPSS 12.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一般情況比較 對照組中4組出血量有隨HBV-DNA遞增而增加的趨勢,2組患者產前檢查凝血四項指標均在正常范圍內,通過產時觀察患者出血量以慢性滲血為主要表現。
2.2 出血量比較 對照組患者中>108組出血量較其他3組出血量增加,其中3例患者出血量>400 m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其他3組出血量有增加趨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患者經抗病毒治療,DNA明顯下降,均在103~105倍,出血量與對照組>108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與對照組其他3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Apgar評分比較 對照組和治療組羊水量和新生兒Apgar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2組出血量、羊水量、新生兒Apgav評分比較±s

表12組出血量、羊水量、新生兒Apgav評分比較±s
注:與 >108比較,*P <0.01
HBV-DNA(U/ml) 出血量(ml) 羊水量(ml) 新生兒Apgar評分(分)對照組<104(n=40) 218 ±21* 780 ±30 9.1 ±0.3<106(n=40) 285 ±16* 795 ±26 8.9 ±0.3<108(n=40) 316 ±43* 679 ±31 8.7 ±0.2>108(n=35) 357 ±56 786 ±28 8.7 ±0.3治療組>108(n=30) 220±68*687 ±25 9.0 ±0.3
產后出血的原因主要是宮縮乏力、產道損傷及胎盤問題及凝血功能異常。止血也是針對原因而言,在產科學中已經有了許多有效的方法,問題是不僅要用師父帶徒弟式的技能傳承,而是要了解每一種方法的作用機制、適應證和禁忌證而行之有效的使用[2]。
產后出血的主要來源是胎盤剝離面,生理性止血機制包括內源性子宮收縮素-縮宮素、前列腺素等作用下使子宮收縮,使胎盤處創面從20 cm縮小到8 cm,壓迫子宮胎盤剝離面斷裂的動靜脈,同時胎盤剝離后子宮胎盤循環終止,絨毛間隙血流量驟減,使破裂的血管出血減少,最后由于妊娠后尤其在臨產后增加的凝血因素作用,在創面形成凝血塊完成止血的過程。如果各種原因引起的子宮收縮乏力或凝血因素缺乏,可造成嚴重的產后出血[2]。
凝血是一系列凝血因子相繼酶解激活的過程,最后是凝血酶和纖維蛋白凝塊的形成。然而凝血酶原和纖維蛋白原及凝血因Ⅴ、Ⅶ、Ⅷ、Ⅸ、Ⅹ、Ⅺ、Ⅻ等均由肝臟合成,其中凝血酶原的生成,必須要有維生素K參與,倘若肝臟受到嚴重損害時,即使有足量的維生素K也不能合成凝血酶原[3]。
對照組中4組出血量有隨HBV-DNA遞增而增加的現象,對照組患者中>108組出血量較其他3組出血量明顯增多。治療組患者經抗病毒治療,DNA明顯下降,出血量明顯減少。說明經抗病毒治療,孕產婦體內乙肝病毒載量降低,對肝臟的侵蝕減少,從而減少乙肝患者的產后出血量,
羊水量、新生兒Apgar評分2組無差異,說明抗病毒治療對孕婦胎盤功能及新生兒沒有不良影響。蘇關關等[4]38例孕后繼續拉米夫定治療的妊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未見嬰幼兒有發育不良與相關不健康情況。拉米夫定屬核苷類似物,對人體核酸有高度選擇性,在大于臨床用量1 000~2 000倍時,才有可能產生毒性作用,對早期胚胎有致死性變化的動物實驗藥物劑量約為臨床成人用量的60倍。
孕期應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療可降低乙肝孕婦的病毒載量,減少產婦產后出血,對新生兒是相對安全的。
1 吳越慧.米索前列醇預防產后出血的療效觀察.中國基層醫藥,2010,17:1270.
2 黃醒華.防治產后出血仍然是產科的熱點議題.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9,25:85-87.
3 程宏水主編.肝炎的診斷及防治.第1版.北京:金盾出版社,2007.14.
4 蘇關關,趙年豐,方素華,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妊娠期服用拉米夫定的安全性和抗病毒效果觀察.肝臟,2002,7: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