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光 張靜 郄鐵鐸 眭鐵軍 葛進敏 榮小翠
X線片中,乳腺腫塊周圍常伴有一圈透亮環,又稱暈圈征,是乳腺疾病常見的一種間接征象。根據其X線表現分為良性和惡性,良性透亮環主要表現為薄而纖細的透亮線,惡性主要表現為較寬且寬窄不等的透亮帶。對這一特有的X線征象,放射學者們從微觀病理到大體形態對其進行了關注和研究[1-4]。本文收集典型腫塊伴暈圈征病例5例,探討乳腺X線片中腫塊周圍暈征的病理基礎。
1.1 材料 收集典型腫塊伴暈圈征病例5例(圖1、2),良性3例,惡性2例。
1.2 方法 采用三種不同觀察方式系統分析暈圈征的病理基礎,明確其組織成分。(1)應用MAMMMOMAT Novation全數字化乳腺攝影機后處理功能隨機檢測暈圈征10個部位灰度值,并與周圍正常乳腺組織、腫瘤組織進行對比,分析暈征的組成成分;(2)手術完整切除病灶,大體標本橫切面觀察腫塊及其周圍組織,分析暈征的組成成分;(3)制作標本病理大切片,鏡下微觀分析暈征組成成分。
2.1 隨機測取每例患者腫塊周圍暈圈征內10個點的灰度值(圖3),與周圍正常乳腺組織內低密度脂肪組織和腫瘤組織灰度值比較,暈圈征與脂肪組織灰度值差異不顯著。圖片分析顯示X線片中低密度暈圈征為高密度腫物和高密度腺體或間質襯托所致,腫塊周圍低密度暈圈征的形成為視覺效應,其灰度值與正常乳腺內脂肪密度值一致。
2.2 大體標本橫斷切面觀察可見瘤體周圍為一圈連續的淡黃色脂肪組織(圖4),與X線片對照分析,連續的脂肪組織環與暈圈征表現符合。
2.3 標本大切片鏡下觀察顯示 近鄰瘤灶周圍有少量炎性細胞,其外層均為一圈成熟脂肪組織(圖5)。結合大體標本橫切面和X線片表現,脂肪組織是暈圈征的主要組成成分。
多年來,由于教科書和專業書籍對暈圈征的病理基礎解釋較少,很多臨床醫師把乳腺腫塊周圍暈圈征稱為“水腫帶”,我們認為這是一種不妥的稱謂。本研究三種方法的實驗結果均表明腫塊周圍暈征的主要組成成分是脂肪組織,伴有或不伴有少許炎性細胞浸潤。因此,應把腫塊周圍暈圈征稱為“脂肪帶”,而不是“水腫帶”。
有關腫塊周圍脂肪組織堆積形成原因,考慮可能是由于腫塊占位效應,脂肪組織被擠壓所致,這在良性腫瘤表現更為典型。對于以浸潤表現為主的惡性腫瘤,由于瘤灶向周圍組織侵犯、延伸,占位效應不甚明顯,而以毛刺征象更為顯著,其實毛刺周圍間隙仍可見曲折的低密度脂肪影,這也是惡性暈征不規則的原因。我們還發現暈圈征多出現在含大量脂肪的退化型乳腺或少量腺體型乳腺中,可能脂肪的存在利于暈征的形成。此外,在數字化X線攝像中,由于明顯的高低密度對比,高密度腫塊的周圍會產生一圈低密度偽影,從而形成假暈圈征,需要與真暈圈征鑒別[5]。
結合臨床和文獻,綜合分析認為:(1)腫塊周圍暈征的寬窄、完全包繞與部分包繞不能作為診斷良、惡性病變的標準,而暈征的規則與否可作為診斷良惡性的依據,惡性腫瘤暈征一般不規則;(2)暈征在X線平片上一個重要價值是在低密度透亮環的襯托下腫塊的邊緣形態顯示的更加清晰,有利于腫塊淺毛刺等惡性征象的顯示;(3)乳腺腺體內的腫塊,無論良性和惡性均具有或大或小的占位效應,惡性腫瘤毛刺周圍仍可見曲折的低密度影,這也是暈征的一種特殊表現類型;(4)有一些體積較大的腫塊邊界較清晰,周圍可見典型良性暈征表現,但是術后證實為惡性,考慮腺病組織惡變。說明良性腫瘤內部發生惡變,但外部形態仍保持良性特征,因此對于瘤灶體積較大,年齡大于50歲,病史較長的患者,即使表現良性暈征也一定要慎重;(5)某些惡性腫瘤如:黏液腺癌、乳頭狀癌、髓樣癌和葉狀囊肉瘤等,由于其生物學特性,瘤灶向周圍生長浸潤表現不明顯,腫塊邊界較清楚,多表現良性腫塊及良性暈征的特點,需提高認識。

圖1 腫塊伴暈圈征左乳外上象限可見高密度腫物,邊緣尚清晰,周圍可見寬的暈圈征。病理:纖維腺瘤

圖2 腫塊伴暈圈征 右乳腫物伴毛刺,周圍可見寬窄不等的暈圈征。病理:浸潤導管癌

圖3 (與圖1同一病例)暈征區、腫瘤區及周圍正常脂肪密度區灰度值比較

圖4 (與圖1同一病例)標本橫切面觀察可見瘤體周圍為一圈連續的淡黃色脂肪組織

圖5(與圖1同一病例)標本大切片鏡下觀察顯示瘤灶外層為一圈成熟脂肪組織(HE染色)
1 趙俊京,李智崗,榮小翠.全數字化乳腺X線攝影系統對微小乳腺癌的診斷價值.河北醫藥,2010,32:816-817.
2 鮑潤賢主編.中華影像醫學.第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47.
3 白人駒主編.醫學影像學.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387.
4 吳恩惠,馮敢生主編.醫學影像學.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21.
5 張英.彩色多普勒超聲聯合乳腺鉬靶攝片對乳腺癌的診斷價值.中國基層醫藥,2010,17:2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