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榮 李慧
聽柴友榮談創新
文/劉榮 李慧
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科學技術水平的逐步提高,創新在各行各業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建設創新型國家、打造創新型企業、培養創新型人才……當人們大談創新時,對它的認識又有多深呢?
近日,本刊記者帶著幾個有關創新的問題,采訪了西南大學生物學和農學教授柴友榮,想聽聽他是如何理解創新的。
創新的分類之前已經有過很多結論,比如技術創新、源頭創新、思想創新等等,但柴友榮對這個問題卻有自己獨特的看法,他從思維流向的角度將創新分為:思維意識創新、科學知識創新、技術工藝創新、產品創新和社會創新。社會創新由于與社會管理關系緊密,能分解出體制創新、人才創新等方面,因此比較復雜且可進一步劃分。
此外,柴友榮認為,思維意識創新最為核心,對領導者尤為重要。他說:“只有領導者具有創新思維,才能提出創新機制,培養出創新人才,實施創新管理。”柴友榮還指出:“僅有創新思維也不夠,創新還應具備三個基礎要素,即意識創新、機制創新和人才創新。對社會管理者來說,他們所要做的是推動‘三個基礎要素’的建立與發展,三者結合才能形成良好的創新氛圍,引導實現科學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和社會創新。”
談到國內外創新氛圍的差異時,柴友榮說:“國外有很多企業在發展的同時,自己也做研發、做科研,但國內不少企業現在缺乏貨真價實的科學實驗室,缺乏專業的研究團隊,我們必須意識到這一點并努力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另外,目前有一部分從大學走出來的研究成果,不能很順暢地與企業合作進行產業化,從這一點來說,國家應該鼓勵成果研發,并形成良好的產業化機制。創新應該要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才能成為推動科學發展的動力。”
說到大學里的創新研究,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柴友榮非常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他認為現在的大學生不僅缺乏創新能力,甚至基本的實踐動手能力也不夠。他說:“現在的大學生和研究生從幼兒園開始的十幾年中主要簡單地穿梭于學校與家的兩點一線間,與社會接觸的機會嚴重不夠,不能學以致用,動手和創新能力嚴重不足。在‘學了背、背了考、考了忘’的學習模式下,普遍成為應試教育的犧牲品,提出問題、論證問題、綜合設計、解決問題的能力嚴重不足,而這些又恰好是培養創新能力的關鍵環節。”
柴友榮認為,學校和教師應該讓學生自主選擇方向,培養他們的興趣、責任心和獨立性,發現學生的特長以及適合的行業,增加社會實踐,提高學生融入社會的程度,啟發他們從可持續發展和生活改良的角度提出亟需解決的現實問題,將其論證為科學問題和學術問題,然后開展創新研究與應用,這樣才可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通過與柴友榮的交談,我們意識到,創新并不是簡單地追求新鮮,只有真正理解其精髓和內涵,尤其是承載其社會責任并辯證地貫穿于理論與實踐的主要環節,才能培養出創新人才,推動國家和社會的創新發展。

柴友榮,男,1968年2月生,中共黨員,西南大學研究員,重慶市“巴渝學者”特聘教授,博導;兼任重慶市作物品質改良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重慶市油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基因工程室主任等職務;研究方向為作物分子生物學、植物基因工程與生物技術、分子遺傳及遺傳工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