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陳道隆 丁玉路 龐貝
包蟲病研究的光榮與夢想
——第24屆國際包蟲病大會側記
本刊記者/陳道隆 丁玉路 龐貝

國際包蟲病學會主席A.Da Silva教授在開幕式上致辭

本屆大會執行主席、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院長溫浩主持開幕式
9月14日~18日,第24屆國際包蟲病大會在新疆召開。來自葡萄牙、阿根廷、法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等27個國家的百余位外賓和國內400余名代表參加了大會。
自治區副主席鐵力瓦爾迪?阿不都熱西提表示,本屆大會是中國新疆承辦的規模最大、學術水平最高的一次國際醫學大會,相信此次大會必將會促進中國新疆乃至中國包蟲病防治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這是一次承載了國際包蟲病研究界光榮與夢想的大會,會議主題涵蓋包蟲病的診斷、外科治療、隨訪、藥物研發、疫苗、防控、生態流行病學、分子細胞生物學等臨床和基礎研究,是一個供全球包蟲病領域科學家、醫生、學者和研究生交流最新研究成果、展示最新研究技術以及討論和制定全球包蟲病防治策略的國際學術盛會。
本刊記者全程跟蹤了大會的各項議程,擷取幾個會議片斷以饗讀者。
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在會上致辭說,包蟲病是嚴重危害人民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影響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傳染病之一,是導致中國西部農牧區群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主要原因之一。包蟲病更多的是要以預防為主,這和生活習慣有關系。如果公共衛生能夠改善,人的居住環境改善,生產條件改善,包蟲病的發病率可以大大降低。
此次會議將增進國際對中國包蟲病危害情況及防治工作的了解,進一步使中國對包蟲病的防治和科研工作產生深遠的國際影響,通過國內外包蟲病診療防治技術的融合、促進和創新發展,為世界包蟲病防治事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他表示,目前,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已發展成為世界包蟲病研究、臨床診療以及科研創新與產品推廣應用一體化的國際知名研究中心之一。新疆的包蟲病防治方面在國內,甚至國際上都處于領先水平。
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院長、自治區包蟲病臨床研究所所長溫浩在談到新疆在包蟲病領域所獲得的成果時說,新疆的研究團隊相比于世界其他包蟲病中心更具特色,最主要的優勢集中在臨床工作和針對診斷治療自主研發的專利產品上。其技術領域的創新和自主研發的產品均受到國內外相關機構和專家的認可。
溫浩說,包蟲病領域是一個不容樂觀的疾病控制領域,從根本上講是極難控制的,在我國的西部,越貧困的地區,包蟲病的發病率越高,晚期病人越多,治療就越困難,控制也就越困難。從專業水平來講,要想達到總體提高國民素質,總體增強對疾病的普查、疾病的自主預防,現在仍沒有一個適用的高效辦法。除了繼續努力工作,還應繼續會同各方力量,把研究用于未來的基礎發展,把基礎發展用于包蟲病患者以及全體防治,使得通過幾代人的共同努力,把包蟲病控制在影響最小的層面上。
與會專家在對包蟲病的研究中,通過對于細粒棘球蚴(Eg)的發育生物學的研究和觀察發現,通過回顧對于Eg在中間宿主體內的發展生物學,尤其是關注囊的分化、形成和角皮層的作用,以及在包蟲長時間感染和治療后的包蟲囊結構的形態學方面的變化,給出了新穎的信息,即在嘗試鑒定包蟲囊變化的免疫學標志上,不同的病人有不同的抗原識別。此研究前期的工作主要傾向于關注應用診斷性抗原如囊液或抗原B去鑒別抗體水平中的波動。在此研究中,專家也應用了重組Eg 抗原,此抗原雖然沒有診斷價值,但在包蟲囊的生長和潛在的變性方面都有相關聯系,它們包括了EgHSP70,EgEF1-β/δ,EgFABP1。
此外,相關專家的研究表明,作為自然中間宿主,小鼠是研究小鼠泡球蚴(AE)的病理、宿主與AE之間相互作用的理想動物模型。免疫功能正常的小鼠可對專門的寄生蟲感染做出反應,但卻具有應變依賴性的方式。
自2006年起,衛生部以中央補助地方公共衛生專項資金形式啟動了包蟲病防治項目,將包蟲病納入了國家免費救治的傳染病之列,對開展包蟲病病人篩查、治療、控制犬傳染源和健康教育等工作予以支持。
2005年~2011年,國家共投入4.06億元支持重點地區開展中央補助地方包蟲病防治項目。中央補助地方包蟲病防治項目從2005年的1省10縣擴大到2011年的8省(區)170縣。自2006年起項目省(區)已在重點流行地區累計開展人群篩查358.73萬人次。
以新疆為例,據統計,中央補助地方包蟲病專項救助項目實施以來,中央財政累積對新疆投入了4000多萬元防治經費,至2009年項目覆蓋了全區7個地(州)30個縣(市),惠及700萬人口,2011年將再增加18個項目縣(市),是全國項目覆蓋縣(市)最多的省份,體現了政府對群眾健康問題的深切關懷。

第24屆國際包蟲病大會開幕盛況

中國科學院唐崇惕院士接受本刊記者采訪
國際包蟲病學協會主席希爾瓦在致辭的最后說:“我想說我有一個夢想:有一天,有人能夠展現消除包蟲病的解決方案,并發起對包蟲病的最后一輪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