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海志
牽好“牛鼻子” 穩住千萬噸
■文/王海志
遼河油田通過提高技術水平、優化開發方式、做好單井經濟評價等,為低產低效井的穩產、增產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子。
155%,這是遼河油田平均單井的增油幅度;46%,這是遼河油田最高單井產量的提高幅度。兩個鮮亮數據的背后是遼河油田為千萬噸穩產付出的辛勤汗水。
經過40多年勘探開發的遼河油田,已進入中后期開發階段,目前平均單井日產量僅為2.7噸。提升單井產量決定著遼河人心中新的1000萬噸產量規模。近年來,遼河人的眼睛既盯在已經生產的單井上,又盯在即將投產的單井上,書寫著千萬噸穩產的新傳奇。
遼河油田目前有1101口高成本井。這些井生產出低效油氣產量15.12萬噸,占總產量的4.3%,平均操作成本達到7612元/噸。搞好這部分井的增產穩產將有助于彌補整個油田原油生產的短板,為千萬噸穩產起到促進作用。
油田組織專門力量,深入細致地分解剖析,客觀評價每一口井的效益狀況,合理分類,盡快形成治理方案和治理效果報告,同時優化生產方式、優化投入結構、優化效益升級。
為此,遼河油田立項開展《提高單井產量技術研究》項目攻關,針對油層堵塞、管外竄槽、側鉆井出砂和低滲透油藏地層傷害導致油井低產低效等生產難題,研發形成了強負壓解堵一次性管柱和水平井高壓旋流解堵工藝,開發出油井管外竄槽封堵工藝,研制出新型樹脂砂、稠油稀化劑、低溫自生氣體復合劑等增產增效材料,并不斷在生產中推廣應用,見到明顯效果,為低產低效井的穩產、增產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子,2011年油田公司計劃推廣應用50井次。
經過40年開發建設,遼河油區油藏89%的儲量已進入高含水和高采出程度的“雙高期”開采階段,控水穩油難度大,儲量動用低。針對低滲油藏儲層物性差、整體含水低、采出程度低和采油速度低的特征,他們一方面改造原有老舊注水管網,加大井下注水管柱和防腐油管更換力度,另一方面不斷加大科研攻關力度,努力提高注水工藝水平,摸索出整裝斷塊精細注水、復雜斷塊實現主力部位和主力層位有效注水等方式,努力擴大注水規模,增強注水效果。
今年以來,遼河油田通過建立直井水平井組合注采模式,形成雙基團二次交聯調剖劑和定位投放、本源微生物調堵、可動微凝膠調驅及以KHPX—20恒流堵塞器為核心的多級分注4項技術,提高水驅采收率2%,改善了油田注水開發效果,階段增產原油1萬多噸。
在部分老區老井采油效果不佳的情況下,他們依靠優勢特色技術引領,加強精細油藏研究,對老區剩余油進行“精準捕捉”,通過老區新井有效彌補老區產量遞減。例如,應用分段壓裂,沈611塊打出了兩口日產10噸以上高凝油井。

◎遼河油田牽住提高單井產量這個“牛鼻子”,繼續書寫千萬噸穩產傳奇。 供圖/宋 陽
遼河油田的稠油和超稠油產量占據總產量的2/3,由于勘探開發成本高,油品質量差,銷售價格與稀油相比明顯偏低。如何通過產量結構調整,最大限度提升企業效益,成為油田決策者重點考慮的問題。
在中國石油2010年度油氣勘探年會上,《遼河油田大民屯南部潛山勘探》列入中國石油2010年具有戰略意義的7項成果之一,被評為中國石油股份公司2010年重大發現一等獎。基于這一重大突破,今年遼河油田的產量結構調整全面提速。截至目前,興隆臺潛山今年共完鉆各類水平井46口,投產40口,平均日產稀油1800噸,累計完成產能建設80萬噸,高效井比例達到75%以上,成功動用石油地質儲量逾3000萬噸。按照當前態勢,該油田將在“十二五”末期年產稀油、高凝油500萬噸左右,與稠油和超稠油各占半壁江山。
他們還按照“井網井型決定開發投資、開發方式決定經濟采收率、投產方式和工作制度決定采油成本”的部署理念,不打無效井和低效井,堅持產能建設和注水同步開發,根據油層部署油井,合理優化開發方式,有效提高了經濟采收率。奈曼區塊在天然能量開采方式下單井極限產量只有2000噸,通過優化區塊開發方式,采取同步注水開發,產能建設實施效果顯著,目前單井產量已經超過3000噸,仍然能夠實現有效開采,經濟采收率提高了一倍。
近兩年來,由于在開發方式上進行了超前而到位的研究,遼河油田單井產量的提升有效規避了產能建設的盲目性, 因此少打新井超過60口,節約投資7多億元。
遼河油田公司大力推進特色技術的應用,應用地質導向技術,打出高產薄層水平井;應用分段壓裂技術,多口高凝油井實現高產;欠平衡鉆井和新型選擇型完井等技術工藝在油田得到廣泛應用,有效避免了油層污染和損害等影響產能效果的情況發生,為提高產量起到了積極作用。
油井措施方案的投資風險有多大,產量與效益間的平衡點在哪里,多長時間能回收措施投入?擁有近萬口生產油井的遼河油田,被產量和效益的矛盾逼得進退維谷之時,按照“投入少,見效快,產出高”的原則,啟動了單井措施經濟評價,力求達到中國石油集團對所屬油氣田企業“剛性”的成本控制要求,也為自身發展闖出了一片天。
遼河油田經濟評價中心主任劉斌坦言,在尋找“經濟產量”的答案中,遼河油田全面啟動了經濟規模產量研究,所有工作突出“經濟產量”這個重點,在綜合生產能力、投資規模、生產成本、商品量等因素的基礎上,以經濟效益配置產量,把過去由一個專業部門的配產,變成多專業相互配合、相互協調、相互制約的綜合配置。
其中,“多種開發方式條件下的超稠油開發效益研究”結合超稠油開發特點,對蒸汽吞吐、蒸汽驅、SAGD三種開發方式的成本構成及效益情況進行對應分析,提出高成本井治理對策,在實際工作中取得令人欣喜的成果。“油田產量成本優化配置研究及應用研究”,把原油生產和成本投入對應研究,統籌配置,探索兩項變量的最佳配置技術,實現投入產出的有機融合。
與此同時,遼河油田還充分發揮單井效益評價系統的作用,結合這套體系中遼河油田運行8年來所記錄的每口單井、每個區塊的即時效益狀況,再結合地質、工藝等方面的相關因素,可形成科學運行方案,1000多口井效益產量的評價只需要3分鐘。這為產能建設部署提供了很大便利,也使得產能井達標率達到93.6%。
作為搞好經濟產量工作的重要手段,當前,遼河油田經濟評價的范圍和領域還在不斷擴大。今后影響遼河油田經濟規模產量形成的每個油層、每個區塊、每口油井、每項工程、每分投資、每項管理等都要服從于經濟產量的原則,尋找各自的最佳狀態。這也意味著今后遼河油田的油井即使產量沒有提高,但生產的每噸油都將是有效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