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千山 沈 魯
“人類學紀錄片”包括兩個方面——人類學和紀錄片,兩者密不可分,但它既不等于人類學的傳統文字表達方式,也不等同于人們日常熟悉的紀錄片。科學性是人類學紀錄片概念及學科能夠確立的前提條件,在人類學理論指導下,研究主題包括人類發展過程中的生物性和文化性,以及社會當代特質之演變溯源,綜合運用人類學研究的科學方法和影視語言的表現手段,對人類文化進行觀察和研究所取得成果的多媒體影像化表述。人類學紀錄片不失為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成果的最佳平臺,其可以使公眾更直觀地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含義,更具有說服力,將對保護傳統文化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時也讓民間藝人為更多人所了解,喚醒公眾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
目前,以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為題材的紀錄(專題)片不在少數。在央視十套《探索·發現》欄目首播,由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和江西廬山風景名勝管理局聯合制作的10集高清人文紀錄片《廬山:人文圣山》,對廬山這座世界名山進行了全方位多視角的展現。片中內容涉及佛學、道學、隱學、理學、新儒學、中外比較文學以及美學、建筑學、地質學、動植物學等十幾個人文和自然科學領域。南昌電視臺2005年開播的《解密南昌》則是一檔本土文化類電視欄目,所講的故事有南昌的名勝古跡、老字號、古街小巷。比如:《千年繩金塔》《仙女下凡洗馬池》《古井遺韻》《尋訪書院街》等。有南昌近代歷史時期的事件或物件。如:《牛行與南潯鐵路》《神秘的張勛公館》等。有表現南昌城市建筑的新舊變遷、經濟發展變化的坎坷歷程。如 《南昌路燈百年》《十字街今昔》《經濟大樓再回首》《回首萬歲館》等。①還有類似的題材散見在不同電視媒體制作的電視紀錄(專題)片以及旅游宣傳片中。如中央電視臺攝制的《話說長江》,香港鳳凰衛視中文臺、天津電視臺攝制的《尋找逝去的家園》等。此類電視作品由于制作周期緊、拍攝選取地域過于廣泛,對于江西省內的風土人情都只是浮光掠影的攝取,其中并沒有出現制作精良、具備研究價值的人類學影片。
《廬山:人文圣山》《解密南昌》等電視紀錄(專題)片能否被視為民俗影視片?這類影片或多或少都具備了影視人類學的特質,但如果把其等同于人類學紀錄片,則是對民俗學研究的誤解。這些藝術性較高的紀錄片,充滿了闡釋性解說,卻沒有傳統承載,也很少記錄現行的民俗活動事件。而人類學影片是把人類學的所有分支學科的基本理論、方法和幾乎所有研究對象囊括進來,強調運用民俗學的視角是記錄眼下的民俗世象、追憶展現前人、剖析精神上的文化家園的文化方式。人類學影片題材本身不僅蘊含豐富的人文內涵,更具有人類學研究的文獻價值,注重將民俗鄉土題材置于與之共時的現代文明語境中審視,對過去時態的文明形態的現在時關注,使其具有歷史的厚度和現代意義。一方面要積極地搶救和記錄那些“正在消亡的世界”,另一方面,又要抓緊攝取和記錄那些“正在變化的世界”。②由此可見,真正意義上的人類學紀錄片在這片贛地上是缺席的。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本之一,又是當代文化創新的重要資源。江西自古以來人杰地靈,歷代文人有朱耷、黃庭堅、歐陽修、王安石、陶淵明等。名勝古跡數不勝數,有滕王閣、八大山人故居、繩金塔、景德鎮、鄱陽湖自然保護區、廬山風景區、井岡山風景區、婺源風景區、三清山風景區、龍虎山風景區等,其中婺源縣被文化部命名為國家級“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在江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非物質文化遺產遍布江西省內各市縣轄區,項目有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傳統戲劇、曲藝、雜技與競技、民間美術、傳統手工技藝和民俗等九類,這些豐富多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動態的“活”的文化形式。它主要通過語言、形態、姿勢等媒介記載,將人類學與藝術有機地結合,是一種科學與人文的融合。挖掘、搶救、整理這些文化資料,迫在眉睫。而縱觀這些傳統文化的留存方式更多是以圖片、文獻、實物進行展示,鮮有影像的方式紀錄保存、展示。整理真實的生活圖景資料,自然的社會關系體現比文字的記載更加具體和直觀,從而可以為我們評價自己的生活提供多角度的、比較客觀公正的參照,進而可以在現代化進程中衡量人類文明的進步所付出的代價。
人類學理論與影視表現技巧的兼容結果必然衍生出一系列新的巨大功能。搶救、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保存國家和民族的歷史文化,弘揚和崇尚民族精神的必要條件。中國民間文化和大眾傳媒技術的關系十分密切,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早期電影與戲曲的結緣、電影、廣播、電視等媒介的興起給了戲曲、說唱、雜技等民間文化形式新的生命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也可以依照此規律,通過視覺聽覺的多角度展演和先進的技術手段,記錄這些寶貴的遺產,并且承擔起延續文化命脈的責任。而跨學科的多元視角,為在人類學視野中探討圖像傳播和視覺敘事提供了新思維,影視手段應用于人類學研究是為了使人類學更好地研究人類和人類文化,它的出現不僅是由于現代技術發展的推動,更與傳統文化的搶救保護工作的需要休戚相關。將鮮為人知的人類生存狀態展現在眾人面前,反映富于審美趣味的人文藝術,調動寓意、隱喻、象征等各種表達方式,能將—種情感的力量傳達給觀眾,形成一種審美愉悅。同時促進邊緣文化與主流文化的交流,為生活在現代文明社會中的人們與前工業社會其他人群的生活進行比較提供了視角。
江西省區域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了解與認識贛地文化的重要窗口。江西本土紀錄片的拍攝與全國紀錄片創作相比,有著明顯的差距,人類學紀錄片的創作更是稀缺。紀錄片不再是人類學研究的一個輔助手段,它和文字語言的人類學著作具有相等的學術地位。以贛地歷史和文化為藍本,摸索贛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人類學紀錄片角色,形成具備民族特色和文化品位的影像倉庫,人類學紀錄片應當承擔起保護與開發被現代文明邊緣化、瀕危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任務,樹立理性的遺產保護與傳承觀念,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詳盡的田野調查,并作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保護工作,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資金投入,運用文化人類學的觀點和現代科學技術,在儲存記錄媒介方式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好更完善的保護,達到保護與開發的目的。隨著影視人類學理論的不斷完善和實踐水平的不斷提高,人類學紀錄片在贛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將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南昌大學2009年度社會科學校研究基金項目:人類學紀錄片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應用研究,項目批準號 09XJC02”)
注釋:
①張 莉:《〈從解密南昌〉看本土文化類節目的打造》,《聲屏世界》,2007(12)。
②劉達成:《跨世紀的中國影視人類學》,《云南社會科學》,19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