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俊
調查式電視深度報道對公民話語權建構的意義
——以《新聞調查》為例
□向 俊
調查式電視深度報道與其它的新聞欄目相比,能夠以其公眾的立場、獨立的調查手段、嚴密的邏輯和細節的呈現,完成對新聞事件的深度解讀,從而充分尊重公民的知情權及話語權。那么,調查式電視深度報道,對于公民話語權的建構有著什么樣的意義?本文以中央電視臺《新聞調查》欄目為例,從公民知情權的拓展、話語權利的建構和理性秩序的建立三方面對上述問題進行探析。
新聞事實的深度呈現——突破信息獲取限制。調查式電視深度報道欄目,以其對新聞事實的深度呈現,突破信息獲取限制。具體而言,調查式電視深度報道與一般的消息式新聞欄目不同,它不是簡單地獲取和發布新聞事實,而是在不依賴司法程序的境域內,完成對新聞真相的獨立調查。欄目所呈現的,既是新聞記者對事實真相的探尋過程,更是對新聞事實進行解釋及評論時所體現出的深度追求。例如,在震驚全國的鐘祥投毒案中,《新聞調查》以媒體的身份介入,代表公眾向公安機關進行質詢,突破了其他媒體難以獲取更多信息的限制,也拓寬了公民獲取信息的渠道。調查式電視深度報道的深度,決定了其對新聞事實真相的追求,而開掘出被遮蔽的信息,既能夠很好地滿足公民的知情權,也為公民話語權更好地實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新聞事件的廣度呈現——突破信息獲取的片面性。調查式電視深度報道在采集新聞背景資料、開展新聞采訪活動時同樣體現出對廣度的追求。記者在進行新聞采訪活動時能夠盡可能廣博地收集相關資料,并對資料進行整理和加工,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公民信息獲取的全面性。同時,在運用電視語匯來表達新聞事實的過程中,我們還可以聽到多方聲音在一個平臺上的集約化處理。換句話說,多元的價值判斷以立體的呈現方式構成了廣度。針對在2006年備受關注的許霆案,《新聞調查》從微觀視角出發,采訪了審理此案的庭長、許霆本人、許霆的父親以及部分公眾。通過這些受訪者的話語表達,我們不僅詳盡了解了案件發展的始末,也從多元的觀點中對這一案件有了更為全面的認知,這在很大程度上規避了公民信息獲取的片面性。
新聞事件的細節呈現——對信息與信息之間關系的展現。調查式電視深度報道欄目不僅在深度和廣度上體現著對事實真相的追求,也呈現出看待事物、分析事物時充分考慮其細節與過程的特征。“人們對信息的需求是通過兩個層面完成的:一是需要了解信息本身,二是需要了解信息與信息之間的關系。”①雖然現在的新聞節目都會以連續報道或系列報道等方式關注新聞事件的進度,但大都只能做到對新聞事件表層信息的提取,而難以揭示事件背后的聯系以及分析信息之間的相關性。調查式電視深度報道不僅能夠向觀眾展示新聞事件的調查過程,并且能通過對新聞事件的細節描述和嚴密的調查手段滿足公民更深層次的信息需求。從這一點上來看,調查式電視深度報道欄目在保有其深度性的同時,更以其獨特的調查手段和細節呈現的方式突破了一般新聞節目對信息本身的展現,而從更深層次的信息解讀拓展著公民的知情權。
探尋真相與公眾立場的堅守。凡是關乎公眾利益的事情,都離不開兩方面的問題:一是事實的“真相”到底是什么,二是站在什么立場進行報道。探尋事實真相是調查式電視深度報道欄目品質的彰顯,而公眾利益的報道立場則是調查性報道和調查人品質堅守的體現。同時,我們應當看到,調查類的報道是不依賴于司法程序,也不依賴于政府等行政力量或是企事業單位等社會力量的。這樣一種獨立調查的方式,有利于新聞記者在質疑、挖掘和求證新聞事實真相的道路上走得深遠。對于《新聞調查》欄目而言,公眾立場的堅守往往體現在為弱勢代言,向強權發問。無論是記者代表公眾對相關部門的質詢,還是節目中公民話語的表達,都能讓公民的利益維護通過言論呈現出來,并且被更大范圍的人聽到。例如,對于成都公交事故的報道,《新聞調查》之《公交之痛》一期節目站在公眾的立場,代表公眾深入新聞一線探尋事故頻發的深層原因,以對新聞線索的執著追求凸顯對公眾利益的維護。調查式電視深度報道以其特有的探尋精神和公眾立場的堅守態度,讓公民的話語在最大限度表達的同時被人聽到,使相關人員作出回應,從而維護公民的話語權利。
打開國家制度建設缺漏的探照燈。調查式電視深度報道欄目在思維層面上是放眼全局的,而在欄目的制作層面上則以個案的方式呈現在觀眾面前。在這些個案的背后,都記錄著調查記者對國家制度、社會現象的深刻洞察。也就是說,調查性報道只有打開國家制度建設缺漏的探照燈,并讓公民對看到的缺漏自由地進行合法表達,才能推動國家各項制度的建設和完善,從而使公民的話語權利得到根本性的保障。同樣是對醫患糾紛的報道,在《新聞調查》之《天價住院費》一期中,欄目組代表公眾的利益向醫療部門發出質詢,不僅有記者代表公眾對哈爾濱醫科大第二醫院的質詢,還有死者家屬對各種不合情理之事的表述與質疑,同時,我們還聽到了心外科專家馬育光對國家醫療衛生制度的話語表達。這些聲音的匯聚,其實就是在公民自身利益受到侵犯、《新聞調查》打開國家制度建設缺漏探照燈的同時,讓公民進行合法而自由的表達,從而通過言論的呈現來維護公民的話語權利。
構筑公眾利益與強權利益博弈的新平臺。在未知事實的背后,往往呈現出多方利益的博弈。但是,在當前特定的利益多元化的社會背景下,公民的話語表達往往受到一定的限制,特別是當侵害行為的實施者是某一個利益集團或政府部門時,這些集團或個人往往會為了自身利益,不惜侵害公眾利益去掩蓋一些事實。所以,調查式電視深度報道的使命就不僅僅是完成對事實真相的探尋,更要在公眾利益與強權利益之間構筑一個博弈的新平臺,而立場自然要倒向公眾利益。可以說,新平臺的構筑是一般新聞類節目所不具備的,這主要是由他們的言論立場等因素決定的。在構筑的新平臺上,一方面要能讓公民說話,另一方面還要讓更多的人聽得見。如《新聞調查》之《透視運城滲灌工程》,節目讓事件雙方的言論在電視畫面中同時播出,于此,我們可以看到兩種利益的博弈通過話語表達在一個國家級媒體上平等呈現。雖然,這種呈現面臨很多阻力,但是,調查式電視深度報道起碼提供了一種和平博弈的方式,通過它完成一種政府與民間的對話,其價值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大多數新聞節目只能通過簡短的采訪和有限的話語空間為公民提供話語表達的機會。并且,這些言論有時顯得過于片面,感性有余,理性不足,這將不利于公民話語表達有效性的提升。而調查式電視深度報道,則能夠以其相對較大的時間容量為公民提供更為寬廣的話語表達空間。更值得一提的是,記者能夠通過豐富的手段、嚴密的思維、客觀的調查使觀眾信服。此外,調查式電視深度報道在彰顯理性色彩的同時,還充分調動了感性因素,兼顧了調查過程的形象性和生動性,使獨特的調查手段與電視表達規律相結合,充分發揮了電視聲畫并茂的傳播優勢。這樣一種理性與感性相結合的方式,有利于公民理性表達意識的覺醒。《一只貓的非正常死亡》一期節目中,觀眾不僅了解了整個新聞事件,更從人性、心靈、道德的視角及踩踏小貓當事人的話語中感知了更為立體的新聞內涵。由此,觀眾了解了踩踏者內心的痛苦與掙扎,這一新聞信息的深度呈現,無疑能夠喚起公民在看待此類事件時理性意識的覺醒。國家級電視媒體對新聞事件的理性呈現和引導,有利于公民自身理性表達意識的覺醒和話語理性秩序的建立,從而使公民的話語權得以更好地實現。
調查式電視深度報道在播出后,呈現出了不同模式的社會影響力。這里所提及的社會影響力有兩個方面,一方面為權威影響力,另一方面為泛化影響力。可以說,這兩種影響力既是調查式電視深度報道欄目傳播效果的體現,也深刻地影響著公民話語權理性秩序的建立。
權威影響力主要體現為“意見領袖”中話語優勢群體自身能量的釋放。對于“意見領袖”中的那些話語優勢群體而言,一旦他們在觀念上與調查式電視深度報道欄目達成了深刻的共鳴,就會以其權威的話語使自身的理性精神得以彰顯,從而在公眾傳播領域和政策制定范疇內對公民言論產生更大范圍和更高權威的影響力。這種來自公眾又歸于公眾的影響力是很難在其他新聞節目中看到的。雖然其他新聞節目也能通過其自身的觀點對公民產生影響,但它們所代表的大都不是公眾利益,而是站在主流媒體的立場對輿論進行引導,以期輿情能夠健康發展。《新聞調查》則是站在公眾的立場,以其獨特的調查方式對公民發揮權威影響力的。
泛化影響力是在更為廣大的電視觀眾中產生出來的。相對于“精英階層”,廣大的觀眾群體所享有的各項社會資源較為缺乏,其自身的話語空間也比較有限。因而,他們在受到外界信息的刺激后,只能以一種口語傳播、人際傳播的策略來進行理性思想的交流。雖然這種交流方式會使得影響力泛化不均勻,但也有涉及面廣、信息反饋率高以及更直接、深入等人際傳播的優勢。調查式電視深度報道不同于其他新聞節目,它不是通過對某一事實的簡單呈現來影響公眾的言論,而是站在公眾立場,以細節呈現,全方位多角度地影響觀眾對新聞事件的理性判斷與思考。可以說,這些都是調查式電視深度報道的優勢所在。
欄目責編:邵滿春
注釋:①陸 曄,趙 民:《當代廣播電視概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78頁。
陜西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