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詠梅
同以往所講的“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相比,“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雖然只改動了一個詞,但是內涵卻發生了重大變化。媒體經濟報道記者要厘清這兩個經濟名詞的區別。按照國內外公認的解釋,經濟增長指的是GDP或人均GDP的增加,強調的是量的增加,經濟發展方式是指經濟發展的方法、路徑。經濟發展不僅僅指量的增加,更注重質的提高,是質和量的統一,包括經濟增長、結構改善、人民群眾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環境的改善等等。
十多年前,當我國人均GDP還是1000美元時,人們手里有了余錢就用來改善生活質量,因而,那時家電行業方面的經濟新聞比較多。現在人均GDP到了3000美元,人們就開始關注投資、理財,這時報道的重點就落在房產、汽車、旅游、投資等消費、理財方面。過去五年,我國將出口加工作為經濟支柱,現在要轉變發展方式,靠拉動內需促進經濟增長,那么相應地,經濟報道的重點也發生了轉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主要目標是追求經濟總量,經濟報道的內容多是“首季”“半年”“全年”的經濟成果以及涌現出來的新的經濟“增長點”。過去報道的重點是以GDP的增長為中心,以做大經濟“蛋糕”為主,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基本目標是實現公平與可持續發展。今天面對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和經濟社會的突出矛盾,需要把發展目標從追求經濟總量轉到公平和可持續發展上來,轉向以人的發展為中心,轉向做大經濟“蛋糕”和切好經濟“蛋糕”并重。因而,經濟報道就要牢牢把握“發展”這條主線,側重于可持續發展,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著力報道創新和變革,站在科學的、和諧的、全局的角度來闡述、報道、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