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 刀
倉稟實而知禮節。中國電影票房突破百億元大關之后,隨著廣電總局一句“百億票房不值得炫耀,思想品味都很優秀的電影太少”,電影的思想性終于在票房、明星、炒作等時髦話題后,成為大家關注的新議題。(《文匯報》1月24日)
確實,相較于國產電影產量和票房的齊頭并進,真正讓人回味直至發人深省的優秀作品愈發珍稀。馮小剛當年在拍攝《集結號》時,“本來設計了一個更沉重、更文藝化的結局”,但考慮到“換成悲情結局后會變成文藝片,不希望觀眾郁悶地從影院走出來”,所以給了觀眾一個大團圓式結局。馮小剛毫不諱言,自己的作品正是投觀眾所好,觀眾喜歡看什么,他就拍什么。從娛樂角度看,這樣的操作當然充分體現了市場需求與供給關系。問題是,電影不是一件純粹的商品,還具有思想陶冶的更高使命。商業片縱然可以給觀眾制造淺層的視覺沖擊,但倘若劇情鋪陳直白、了然無味,觀眾對畫面的震撼感不可能上升到對思想靈魂洗禮的高度。
相比之下,一部飽含思想的電影往往不會一味跟著觀眾的感覺走,反倒注重思想的啟蒙、碰撞和激發。從表現手段上看,無論是畫面呈現,還是劇情發展,尊重的只是思想藝術的傳遞。正因為對觀眾沒有百依百順,思想性更濃的文藝片往往更加小眾化和邊緣化,在票房上也很難與商業片比肩。
突破電影思想的現實困境并非毫無路徑可循。從國際上看,更注重作品思想性的文藝片在西方尤其歐州極有市場,許多地方甚至建立了專供文藝片放映的成熟院線。這一方面滿足了這類觀眾的需要,另一方面又盡可能保證了文藝片的商業回報。就國內而言,姜文的“進化”堪稱代表?!短栒粘I稹飞嫌硶r,曾遭遇觀眾“看不懂”的尷尬,票房僅3000萬元。而前不久推出的《讓子彈飛》,豪華制作班底加上頗有深意的創作思想,使該片創造了7億元的國產電影票房峰頂。
從電影的文化屬性層面看,包容乃應有之義。所謂包容,既要有商業片供觀眾消遣放松,更應盡可能給思想以寬松舒適的發展環境,畢竟思想才是激發創作、引領人們進步的動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