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杰 鄧珺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特別是依托互聯網技術的繁榮,我國的輿論監督在新時期有了新的發展,并表現出不同以往的新特點。
一、輿論監督的政策控制由顯性的硬控制走向隱性的軟控制。一直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黨委宣傳部門逐步建立起新聞輿論宏觀調控體系,目的在于確保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輿論導向,利于國家的改革、發展和穩定,但在實際工作中卻存在重控輕調、重收輕放的現象,把宏觀調控變成了微觀干預。這樣的硬性新聞政策抑制了媒體開展輿論監督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新世紀以來,黨中央加強了輿論監督的制度化建設,采取鼓勵、引導等隱性政策調控輿論監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輿論監督的正效應日益顯著,在推動社會進步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建設性作用。二、媒介技術革新改變了原有輿論監督的格局。網絡媒體作為“第四媒體”發展迅猛,打破了傳統媒體的信息壟斷權,人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在很短的時間內形成輿論場,推動了輿論監督的深入開展。近年來,不少重大輿論監督案例都是從網絡發端的。三、傳媒的“市場化”使輿論監督逐漸成為媒體競爭的利器,也使得媒體輿論監督出現異化。四、反輿論監督手段不斷升級,輿論監督的壓力和阻力不斷增大。一些個人和組織被媒體批評之后,通過種種手段,以所謂誹謗、受賄、泄密、敲詐勒索、損害公司商業信譽等罪名,對媒體記者采取拘傳、刑拘、通緝、逮捕等刑事措施,《經濟觀察報》記者因報道上市公司關聯交易內幕遭全國通緝事件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作者單位:新余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