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鍵
近些年來,中央電視臺拍攝了《敦煌》(10集)、《故宮》(12集)和《大國崛起》(12集)等一大批蜚聲海內外的系列紀錄片。與此同時,北京、上海和四川等省級衛視分別攝制了《奧運精神》(5集)、《百年世博夢》(5集)和 《崛起——“5·12”四川抗震救災啟示錄》(10集)等不少具有一定社會影響的系列紀錄片,同樣贏得了國內外觀眾的青睞。一些城市臺也對此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成功的實踐。
緊跟時代步伐,與時俱進,瞄準政治、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進程中的重大事件(活動),并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不失時機、以小見大地創作系列紀錄片。
2009年是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為了向世界全景式地展示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豪邁氣概,體現當代中國的嶄新風貌和巨人形象,反映新中國成立六十年間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各地在政治建設、經濟發展以及民生保障等領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不少城市臺積極策劃、精心攝制和集中播出了系列紀錄片。
例如:蕪湖臺的《中江潮》(3集)以翔實的資料,真實記錄了蕪湖改革開放三十年走過的風雨歷程,解讀了蕪湖創新崛起的軌跡。從小崗村之前的農村聯產承包,到改革開放的符號人物傻子瓜子;從風雨中誕生的開發區,到自主創新的奇瑞汽車……在蕪湖這片熱土上,發生了許多對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有著重大影響的歷史事件。整個片子既有歷史的回顧,又有成果的展示,有經驗的總結,更有對未來的美好展望。又如:杭州臺的 《跨越1978—2008》(10集)、無錫臺的《走向勝利——無錫解放60周年追記》(10集)和紹興臺的 《鑒湖飛歌》(5集)等節目制作精良,恢宏大氣,運用寬廣的視角和真實的畫面,充分表現了這幾個城市在農業、工業和信息化、基礎設施、開放型經濟等諸多方面取得的不平凡業績,從不同側面將各地波瀾壯闊的發展場景一一呈現在了中外觀眾的面前。
宜賓臺的 《中國李莊(1940—1946)》(6集)是為了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而攝制。抗戰時期,為躲避戰火,同濟大學,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社會所,中央博物院,中國營造學社等一批文化藝術單位相繼搬遷到李莊,傅斯年、李濟、董作賓、梁思成、林徽因、童第周等一大批中國著名的專家學者和青年學生齊聚李莊。以梁思成、童第周為代表的一批中國著名學者在李莊的六年時間內,研究出了一大批以《中國建筑史》為代表的文化成果,這種不同于“武裝抗戰”的“文化抗戰”具有其特有的深遠影響。李莊作為與重慶、昆明和成都等齊名的四個中國抗戰文化中心之一,一直鮮為人知。該片的及時攝制,搶救性地填補了這一空白。
在充分展現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璀璨多姿的傳統文化和古老文明的基礎上,著力表現出在改革開放年代華夏子孫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弘揚和創新,并揭示其現實意義。
我國絕大多數城市都有本地獨特的、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向國內外觀眾推介和傳播中華民族悠久、厚重的歷史與瑰麗、優秀的文化,既是城市臺對社會負責、對子孫后代負責的表現,也是保護和傳承歷史,發揚光大中華文明的重要手段。通過對歷史文化的回望和傳承,從中得到啟迪和鞭策,大力倡導優秀文化,服務于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達到把握好現在、謀劃好未來的最終目的,這才是我們創作系列紀錄片的著力點和落腳點。
例如:宜賓臺的 《國立劇專在江安》(3集),記述了中央戲劇學院的前身國立劇專在抗戰時期搬遷到宜賓江安,中國戲劇的先輩們在那段艱難的歲月里,克服生活和工作中的種種困難,堅持文化抗戰的故事。另外一部大型歷史文獻紀錄片 《抗戰時期的中央博物院》(4集)講述的是抗戰爆發后,以李濟、曾昭燏、李霖燦、梁思成等為代表的一大批愛國學者,為保護國家珍貴文物免遭日軍搶掠和毀滅,護寶西遷以及他們到了李莊后,把熾熱的愛國熱忱轉化為豐碩的科研成果,其間發生的催人淚下、感人至深的故事。該片由 《國寶西遷》《司南開篇》《吟誦“東巴”》和《彩陶新章》等四個部分組成,真實地還原了抗戰時期在李莊古鎮那段難忘歲月中,學者們熱愛祖國,堅持文化抗戰的信念和氣節。他們的精神必將教育、啟迪和激勵后人。再如:湖州臺的《湖商》(7集),客觀真實地再現了上世紀初曾經叱咤風云的湖商作為中國近代最大的絲商群體由興到衰的歷史過程,分析了其背后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原因,彰顯了湖商立志高遠、百折不撓、吃苦耐勞和勇于開拓的精神,及其在推動民族工商業發展、建立市場經濟、拓展對外貿易中起到的積極作用,片子非常具有時代和現實意義。歷史上的湖商是湖州的驕傲,標志著湖州曾經的輝煌;今天的湖商是湖州的希望,也必將煥發出新的時代風采。
其它如太原臺的《華夏名城太原》(6集)、鄭州臺的《滎陽之滎》(10集)、景德鎮臺的 《中國瓷都景德鎮》(4集)和洛陽臺的《天地洛陽》(10集)等史料豐富,內容翔實,引人入勝,在熒屏上營造出一片濃厚的文化氛圍。這些節目不止介紹了這幾個城市的歷史文化和社會變遷,更體現了當地人民運用先進文化建設現代城市、營造美好家園的創新理念。
依托當地的民族傳統、地域風貌、民俗風情、名人逸事、歷史掌故和節慶禮儀等本土資源,從中尋找、發現并刻意表現出富有鮮明個性的地方特色。
中國幅員遼闊,城市眾多,各地的自然條件、物產資源、歷史沿革和民俗風情等都不盡相同。系列紀錄片的創作者,要善于從本土的電視節目資源中,及時地發現到和敏銳地篩選出與眾不同的創作題材和視角。
例如:蘇州臺的 《蘇園六記》(6集),第一次大規模、系統化地從人文藝術角度展現了中國古典園林的典型代表——蘇州園林,介紹了園林中的山水、建筑、花木經營和園林意境,以及園林的文化背景和歷史興衰,用一種獨到的眼光,發掘、欣賞并創造了“園境”之美。節目別出心裁地探究了蘇州古典園林的文化意蘊、美學意境和藝術精神。諸暨臺的《話說西施》(52集),圍繞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西施的出生成長、臥薪嘗膽、別越入吳、身吳心越、西施的歸宿和永遠的西施等六大篇章展開,將史實和傳說有機結合,全方位地介紹、傳承和弘揚了西施文化。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和文化,諸暨作為一個千年古城、吳越文化的發祥地,具有豐富的魅力和內涵。該片讓觀眾了解、認知諸暨的傳統文化與發展進步,使我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的西施文化在世人眼中更加形象、豐滿,也擴大了西施故里諸暨的對外知名度和影響力。
除此之外,廣州臺的《南國紀事》之《工藝民俗系列》(20集)、安陽臺的《馬家春秋》(3集)、淄博臺的《周村尋古》(3集)和中山臺的《夢回香山》(8集)等都是一些立足“地方特色”、傳揚“地方特色”的力作和佳作。
各級城市臺都有各自豐富多彩的電視節目資源以及一批鍛煉成長起來的創作隊伍。尊重電視媒體傳播規律,打破常規,大膽探索,“小臺”也能做“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