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露璐 熊忠輝
新媒體環境下的謠言傳播與預防
——從“搶鹽”風波談起
□滕露璐 熊忠輝
2011年3月15日,亦即日本“3·11”大地震后的第四天,網上開始盛傳“日本核輻射導致海水受到污染,海鹽從此變核鹽”,“碘鹽可以預防核輻射”。這一網絡謠言迅速傳播,并直接影響現實社會,最終導致集體 “搶鹽潮”的發生。3月16日,浙江、廣東、上海等沿海城市的居民開始涌入超市搶購食鹽。一時間,人心惶惶。而網絡之外的人際傳播更加固了謠言,并開始引發恐慌。這股恐慌性的購鹽潮迅速波及中國大部分地區。3月17日,“搶鹽風波”達到高峰,一些城市食鹽脫銷。個別不良商家借機提價,北京一箱40多元的食鹽可以賣到600元。鹽業企業股市當天瘋漲。微博上很多人的問候語都變成了“你買鹽了嗎”。稍后,衛生部、中國疾病控制中心、中國鹽業總公司等多個部委、機構緊急發布信息進行辟謠,各地政府職能部門也紛紛展開平息謠言的行動,網絡媒體趕在平面媒體之前推出了不同形式的專題或訪談。主流社區和微博上對“搶鹽風潮”的質疑遠遠多過支持,各類謠言在網絡和人際傳播中消失。3月18日,各地搶鹽風波漸漸平息。
短短幾天之內,當日本還處于地震引發的核泄漏危機中時,中國卻陷入了一場莫名的瘋狂搶購?!皳岥}潮”雖已落幕,一場肇始于網絡擴散于民間的新聞輿論事件,最終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示和思考?
首先,各個環節的傳播者借由新媒體催發謠言。謠言流傳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眾人在常識缺乏或不明真相的情況下,由將信將疑到采取限制性行為,嚴重時甚至引發群體行動。在謠言擴散的過程中,各個環節的傳播者有意無意地成為推手,借助網絡、手機等新媒體急劇推動謠言擴散。
網絡成為謠言的原發地。關于“核鹽”的謠言最初禍起網絡,據稱是杭州一個陳姓網民最先散布。之后部分網民傳播此類謠言,多數是出于好心,想提醒周圍的人注意“核鹽”,重視核輻射對中國的危害,但也有別有用心者如上市鹽企業的幕后操盤手。不管出于何種原因,“核鹽”事件被一再轉帖,口耳相傳,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搶鹽”事件的發生、發展。
少數專家言論促使信息膨脹。事實證明,少數專家對“搶鹽風波”也起到了放大作用。如衛生部放射衛生防護標準委員會某委員在接受 《羊城晚報》采訪時表示,脖子上抹碘酒有一點防護效果,不過比服用碘片差多了。在沒有其他辦法的情況下,可以用抹碘酒,甚至喝少量碘酒的方式進行防護。另外,3月16日,南京鹽業公司官網掛出一篇題為 《每月3元錢,硒鹽防輻射》的文章。該網頁截圖在各個微博上流傳甚廣,不過事后南京鹽業辦公室工作人員稱,該文已查實是黑客入侵所為。
通信媒體推波助瀾。在這次搶鹽風波的信息傳遞過程中,手機、電話等通信類媒體所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視。當代中國社會結構的變遷是信息傳播得以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眾多人士因為工作原因發生了地域性的遷移,離開了自己的家鄉,社會交往范圍擴大,特別是沿海發達省份和大型城市,更是聚居了眾多外來人員。在這次搶鹽風波謠言發起地的浙江和廣東,許多居住者幾乎在第一時間,通過電話、手機告訴身在外地的親戚朋友去買些鹽以有備無患。這種口耳相傳的通信方式以及買鹽的行為,以人際社會行為的現實性、示范性影響了他人采取相同的或類似 (買不著鹽就買替代品如醬油、榨菜)的行為。
可以看到,這次謠言表現出一個非常鮮明的特點,就是新型傳播媒體不僅是信息的發源地,也是謠言的放大器、分發器。新媒體的核心特征是人際性和社會化,其所傳播的信息、謠言也是和大眾切身利益緊密相關的。
大眾媒體和政府初期選擇性失語。這并不是國內第一次出現這樣的搶購和恐慌。如2003年SARS肆虐時,各地出現的對板藍根、84消毒液和口罩的搶購。這次“搶鹽潮”與“非典”時期搶購板藍根等相比,搶購風來得快,去得也快。雖然相關部門快速反應,及時迅速地發布權威信息,讓老百姓知道了真相,但也暴露出政府和大眾媒體在重大突發事件中預先引導能力的弱勢。
老百姓為什么容易輕信謠言?撇開長期以來大眾對媒體存在一定的不信任不談,單純的就本次事件來說,正是大眾媒體和政府又一次選擇性失語和輿論引導缺失助長了“核鹽”謠言的滋生。在日本大地震爆發后,中國幾乎所有的大眾媒體都將關注點聚焦在日本災情、國際救援隊以及中國在日人員安全等方面。在對核泄漏對中國大陸到底有沒有影響,可能通過什么方式產生影響,影響到底有多大,如何看待和防范這些影響等問題上,大眾媒體著墨不多。中國媒體習慣性地采取了國際人道主義立場,沒有充分估計到中國大眾對與中國一海相通的日本地震中核泄漏所產生的擔憂,以及這種擔憂可能形成的社會心理普遍的不穩定。
這就產生了一個連鎖效果,既然沒有關于核泄漏對中國的影響的報道,大眾媒體的輿論引導功能也就缺失了。當然,這里面也有政府和媒體對民眾所持有的知識以及對待核輻射的態度的一個輕度誤判。也許事后許多經歷者、旁觀者會嘲笑自己或他人的無知,甚而責怪政府故意隱瞞某些真相。但是,此次風波與“信息隱瞞”沒有必然關系,不過卻關乎“知識傳遞的時間差”。在民眾視野狹隘的國度,事后彌補式的常識普及至關重要,但媒體和政府事先預估而進行相關信息的披露則尤為關鍵。在“知識救濟”填補“先天無知”之前,焦慮而激昂的人群會如何行事,是當前政府和媒體考慮的首要問題。政府和媒體既不能高估大眾在知識和態度方面的科學性,也不可抱著事后諸葛的想法,而是需要把情況估計得復雜點,做法簡單點、提前點、“傻一點”,要以信息持有的最低底線為門檻來組織報道。
在“搶鹽風波”出現的前兩天并沒有權威的政府機關出來辟謠。真正的大規模辟謠從17日下午才開始。網友“天平座的人”于3月18日在 “南都網”發帖稱:政府的應變速度比謠言慢了半拍,所以謠言才有生存空間,不法分子才有可乘之機。既然都進入微博時代了,新聞的傳播也進入了秒讀、秒傳時代,那么,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有作為的政府就不應該淪為被謠言 “秒殺”的“受害者”。平時宣傳得有鼻有眼的各種“預案”“機制”不要變成擺設,任由謠言發酵擴散,更不要在重要新聞時段隨意加入“迎客松”,讓公眾有聯想的空間和謠言傳播的借口。
信息不對稱依然是謠言產生的根源。日本大地震期間,網民通過網絡新聞跟帖、微博等方式發表言論、抒發感慨,這些生發出來的情感性信息,來源于得到的未必確切的信息?,F在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多,看似信息極其豐富,但信息不對稱依然因為知識程度不一、接近新聞源的程度不一、思辨能力不一而存在,有些信息經由擴散之后,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失真。比如專家說喝碘酒可以防輻射,大部分民眾的第一反應是告訴他人,而沒有想到自己知識匱乏應該去求證。這種不對稱在網絡上一邊迅速蔓延一邊變形失真,最后形成了不實信息傳播的巨大漩渦,越來越多的人稀里糊涂地卷進去。
信息永無止境,我們總是被這樣或者那樣的信息遮蔽,也總是被這樣或者那樣的信息干擾到自己的判斷。后來,發現這種容易被信息干擾的特性,根源在于轉發或者抒發情感的動機,大體上是尋求自我認同感。所以,每個人都需要反省的是,在去中心化的新媒體時代,是不是都具有自我思考的意識,去主動獲取信息,甄別信息,讓信息對稱,思考判斷,采取合適的行為。
主流聲音與網絡信息需要順暢對接。在網絡傳播環境中,傳播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傳播旨趣也發生了變化,日常性、生活化、個性化的信息傳播空前高漲,過去對社會難以產生全面影響的非大眾傳播方式更有可能深刻地作用于廣大民眾。網絡媒體的普及還提高了公共事件在公眾視野中的透明度,社會公共議題的選擇也不再處于過去的被動狀態。
網絡的普及帶來的網絡輿論泛濫是一個最為棘手的問題,它是把雙刃劍,可能對社會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影響,關鍵在于網絡輿論管理的成效上。網絡新聞輿論由于其分散性的特點,簡單的“堵”“刪”是行不通的,關鍵在于引導?!霸诜稚⒅星蠹小?,即在分散無序的網絡輿論中建立權威和信譽,從而實現對網絡輿論的引導和管理。在重大問題上中國老百姓大部分還是相信政府的,關鍵是官方能否第一時間站出來坦然面對社會,好好說話。從“搶鹽慌”到“退鹽潮”,幾天的輿論走勢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網民大規模地站出來辟謠。有些鬧劇、謠言釀成禍患,不是因為人們已經不信任,而是政府本身的缺位,消極放棄了管理者的責任。從保守的角度看,人人都是信息源的互聯網時代,對政府的社會監管構成新挑戰。但是套用中國人常說的一句話,它也可以是“機遇大于挑戰”,關鍵在于管理者是否扮演好自身角色。
輿論混雜著理智和非理智的成份。對輿論中存在的非理性成份加以引導,是政府和大眾媒體共同的責任。如果能及時地對“核鹽”等非理性謠言加以疏導,或者像“搶鹽”這樣的鬧劇就不會發生。面對傳播多向度的新媒體環境,預防并遏制謠言擴散,需要科學運用信息預警機制。
一、樹立利益關聯意識,注重信息預警。重大突發事件發生后,除了關心事件本身的變化,大眾更關心的是事件會對自己產生怎樣的影響。這種擔心促使部分人尋求相關信息來驗證這樣的命題,一旦求證行為進入傳播環境,就會成為大眾關注的話題。隨著跟進者增多,信息流開始匯聚,輿論處于一觸即發的潛在狀態,謠言即將破殼而出。如果在謠言還未出現,甚至是問題出現之前就進行適當的引導,就容易獲得較好的效果。在日本核泄漏之后,如果政府相關部門和大眾媒體具有高度的敏感,懂得大眾利益旨趣所在,馬上做出對我國影響的評估報告,用事實告訴公眾核輻射對我國的影響很小,想必就不會發生“搶鹽事件”這樣的鬧劇了。
政府在發布信息的過程中,必須重視媒體議程設置的功能,“先入為主”掌握話語權。通過大眾媒體,運用議程設置引導輿論,爭取民意的理解與支持。今后再有這樣的謠言出現時,政府和大眾媒體在輿論引導時應該在第一時間做出反應:權威機構出來辟謠,政府對各方面信息進行公開,讓百姓知道到底發生了什么事情。大眾媒體形成集中反復報道,形成強大的正確的輿論導向,將謠言扼殺在萌芽狀態。
二、與網絡媒體中的“輿論領袖”形成常態溝通。在本次事件中,網絡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所以在今后的政府信息傳播的過程中,要重視網絡輿論和論壇版主、微博達人等“輿論領袖”的作用。網絡“輿論領袖”作為網民群體中熱衷于傳播消息和表達意見的人,往往具有較強的威信和影響力。當網絡上出現大量不確定信息時,人們對“輿論領袖”的依賴會更加強烈。因此,政府對網絡輿論的引導,可以選擇“輿論領袖”作為首先引導的對象,通過說服與溝通,形成網絡上的正面、強勢力量,鼓勵積極的網絡輿論,避免負面輿論的蔓延,從而達到引導輿論的目的。
一旦遇到重大問題,需要通過網絡“輿論領袖”引入主流媒體和政府相關機構的信息,或者更為直接請相關政府部門官員、專業人士來網站做客,接受民眾咨詢,與民眾進行互動,則會更加有效地幫助民眾撥開迷霧,引導網絡輿論向正確的方向發展。
三、注意充分運用多種媒體和引導方式。政府在信息傳播過程中,應該重視對輿情和民意及時、準確的反應,對輿論采取 “剛性原則與柔性說服”“引導與實施”“疏與堵”相結合的方法,對輿論的發展進行干預和引導,對不實信息、消極觀點進行把握與掌控。傳統媒體要善于整合利用包括網絡在內的多種傳播手段,加強對重點新聞網站和手機信息平臺的信息注入,加強與微博、網絡社群為代表的新興新聞載體的對接,形成良好的網上網下互動??梢栽陔娨暽献鰧n}節目,可以在電臺上做滾動式的公告,可以利用短信群發通知,可以利用企事業單位、學校等載體宣傳。通過立體化的信息傳播網絡,可以極大增強引導能力。
四、加強新媒體輿論管理機制的建設。在輿論引導過程中,輿論管理機制的建設是重中之重。建立暢通的信息溝通渠道和輿論危機的防范、管理機制,是保證公民的知情權和話語權,維護社會穩定的有力保障。目前,政府機關要高度重視以網絡為集散地的輿情的變化,充分發揮網絡新聞發言人的作用,就網絡媒體和公眾關心的相關問題進行答復,實時進行信息處理,及時對網上輿論進行反饋,確保在第一時間澄清事實、緩解壓力、解決矛盾,積極妥善處理突發問題。另外,還要建立輿論的危機處理和善后機制,提高政府應對輿論危機的能力。在這次食鹽搶購風潮的過程中,有關部門的反應雖然“慢了半拍”,但效果還不錯,衛生部、發改委等政府部門在第三日就進行了辟謠,各地環保部門也開始密集發布輻射環境影響情況最新監測結果,工商部門則緊急行動起來,打擊食鹽銷售中的擅自提價和囤貨居奇。
編者按:自古以來,謠言和真相是一對相互糾葛的矛盾統一體,真相一旦露面謠言就會退卻,真相遲遲不露面,謠言就會見風蔓延。在當今這個信息傳播渠道極為豐富的時代,謠言仍如幽靈般時時閃現,頻頻影響著人們的行為,給以傳播真實、科學的新聞媒體工作者提出了嚴厲的拷問。發生在今年三月間的“搶鹽”風潮清晰地為我們演示了謠言從興起到消失的完整過程,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完善信息傳播體制的警示范例,也讓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新媒體環境下占領信息傳播制高點的新思路,為社會大眾營造一個清明而和諧的輿論空間。
南京師范大學 南京政治學院)
欄目責編:陳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