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朝陽
(中鐵二十三局集團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31)
袖閥管壓密注漿在淺埋隧道施工中的應用
余朝陽
(中鐵二十三局集團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31)
在向莆鐵路西城隧道淺埋塌方段施工中,通過袖閥管注漿固結,最后實現蓋挖通過,在山嶺隧道含水散軟弱地層中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也可為類似工程提供了借鑒。結合地層特性,對袖閥管注漿造孔、注漿及效果進行了介紹。
淺埋隧道;軟弱地層;袖閥管;分段注漿;蓋挖法
新建向莆鐵路上西城隧道位于江西省東部南豐縣境內,設計為單洞雙線隧道,隧道進口里程DK210+265,出口里程為DK203+770,全長2505 m,設計時速200 km/h。
隧道洞身穿越3段淺埋段,分別是DK201+630~+660(1#淺埋段),埋深約5 m;DK201+830~+900(2#谷地淺埋段),埋深約9 m;DK202+613~+660(3#淺段),埋深約9 m。
施工至DK201+730時,出現涌泥現象,立即封閉掌子面。對DK201+730~+930段實施補勘,補勘結果表明,該隧道段屬淺埋地段,谷地。表層覆蓋Q4al+pl粉質黏土,下伏基巖為Za花崗質混合巖,全風化~強風化。洞身主要為全風化層,地下水發育,主要為裂隙潛水,由于下部強風化~弱風化巖層的阻水作用,致使洞身的全風化層處于軟至流塑狀。
隧道洞身圍巖為全風化花崗質混合巖,呈沙土狀,地下水較為發育。經試驗,土體含水量為29%~35%,土體呈軟塑狀,個別達到流塑狀,屬VI級圍巖(軟土)。
西城隧道本不是向莆線控制性工程,但由于多次通過淺埋斷層,以致工期嚴重損失,成為了全線控制性工程。
隧道設計為單洞雙線,有碴軌道,二襯防水等級不小于P8。淺埋段設計建議方案為:淺埋核心為I20a工字鋼架,0.6 m/榀,Φ89洞身超前大管棚,開挖工法為雙側壁導坑法;兩側同級影響段超前支護為超前雙層小導管,3 m/環;次級影響帶超前支護為超前小導管,3 m/環;弱影響帶超前支護為超前錨桿,鋼架為160格柵鋼架,1 m/榀。非核心段開挖工法均為3臺階7步開挖法。
根據工程特點,經研究分析,確定在對塌體洞內實施封閉,在掌子面采取雙層小導管超前注漿法固結掌子面周邊散體和圍巖。洞頂塌方段先采回填壓實,然后選擇注漿固結。通過對帷幕注漿法、旋噴固結法和袖閥管壓密注漿固結法等多種工法進行比較,考慮到此段地層的復雜性和后期地下水對結構的影響,確定在洞頂塌方回填區選擇采用袖閥管壓密注漿固結法,未塌方淺埋段選擇旋噴樁固結法,經固結后,洞內采取蓋挖法施工。本文重點介紹袖閥管注漿工藝。
西城隧道2#淺埋段經過袖閥管壓密注漿固結后,應實現如下目標:
(1)洞頂取芯,芯樣要完整,注漿握裹良好,經壓力試驗,強度應達到10.5~20 MPa;
(2)洞內打開封閉后,對散體進行試鉆,密實性應良好;
(3)開挖過程中,洞頂穩定,不發生掉塊塌方,自穩時間應達到或超過Ⅳ級圍巖指標,洞頂允許局部有滲滴水,但滲滴水對圍巖和支護結構影響較小。
首先對掌子面塌方體和涌泥封閉,實施止漿墻。從掌子面后退15 m,施工止漿墻,墻厚2 m,高4 m。然后收攏塌體坡面,沿坡面掛網并噴射混凝土。止漿墻布置導向管,采取前進式注漿,逐步固結塌方碴體;配合進前式注漿,在其封閉面實施小導管固結,對洞內塌方散體擠密注漿。碴體注漿完成后,通過平臺,對掌子面實施雙層超前小導管注漿,超前固結掌子面前方附近圍巖,讓掌子面全面封閉。掌子面封閉如圖1所示。

圖1 塌方后封閉掌子面示意
經過對塌方后洞頂勘察,洞頂覆蓋層連同植被厚度約24 m,已因塌方形成塌坑,塌坑中心深度約4 m,影響半徑約20~40 m,山體大面積開裂。經過設計院補勘,該處地質主要為全風化花崗巖和谷地坡積覆蓋,屬軟弱土層地質,定義為Ⅵ級圍巖;地下水發育。因此,洞頂加固處理勢在必行,否則洞內掘進難度大。
洞頂塌坑處理方案:清除表土腐植層,修建地表周邊截排水溝;對周邊坡面進行淺表防水處理,噴以5 cm噴射混凝土,為確保施工期間安全,局部施工土釘;利用周邊土體對塌坑回填壓實;對回填層至洞頂范圍實施土體固結注漿。
4.3.1 方案簡述
對洞頂上方DK201+725~DK201+775段實施注漿固結,寬度范圍為兩側各20 m,形成50 m×40 m區域,間距為2 m,沿隧道前進方向梅花布置。覆填后,洞頂以上埋深為30 m,確定地表以下6 m范圍為不注漿層,其下孔深分3個梯度,24,27,30 m為注漿固結層(見圖2)。

圖2 袖閥管壓密注漿孔布置(單位:cm)
4.3.2 袖閥管注漿參數設定
由于向莆線之前未曾取得相關數據,西城隧道周邊區域也未曾取得相近數據,因此,選擇3根樁作為試驗樁,通過試驗來確定注漿參數。編號為試驗1#樁、試驗2#樁、試驗3#樁,位于隧道靠施工便道側。3根試驗樁呈三角形布置,擴散圓咬合半徑設定為1.25 m。采取3孔交替換節換孔注漿試驗,注漿使用水泥為 P.O42.5普通硅酸鹽水泥,W/C=1/2,減水劑2%,稠度45~60 s。根據試驗確定的注漿參數如下:
(1)鉆孔泥漿比重選擇為1.2~1.3;
(2)套殼料配置比重為1.2~1.4;
(3) 注漿壓力2.5~3.5 MPa,注漿速率10~20 L/min;
(4)擴散半徑1.3~1.5 m,漿液初凝時間84~120 min,終凝時間為 3.5~5.2 h;
(5)由低到高、奇偶錯開、先中間后兩邊的順序注漿;
(6)選擇節長30 cm的袖閥管;
(7)注漿中發生故障或注漿記錄顯示明顯異常,應停止注漿,并洗管后進行分析排除;
(8)注漿7 d后,取芯測試,強度可達到18~29 MPa。
4.3.3 袖閥管壓密注漿施工工藝
施工工藝流程:鉆機定位加固→鉆孔→調配泥漿護壁→取鉆→下套殼料置換泥漿→下袖閥管(袖閥管安裝→封底口→下管)→下鋅管(注漿頭、管路連接)→水泥漿配置→開注漿機→吸漿、第1節注漿→第1節注漿結束、按步距提管→洗管(注漿過程中故障識別和排除、或停止/結束注漿)→確認第1節注漿合格→第2節注漿開始(第1節注漿的步驟)→單孔注漿結束、洗管收機。
采取枕木支墊和調平鉆機,枕木應埋置于土層中不小于10 cm。因為設計預設擴散半徑為1.25 m,擴散半徑試驗數據為1.30~1.50 m,因此,鉆孔垂直度直接影響注漿是否能夠完全咬合,要求鉆孔垂直度不得大于1%,且偏差不大于10 cm。
鉆孔過程須做鉆孔記錄,為防止塌孔,全程采取泥漿護壁鉆孔。泥漿配置應充分考慮地層特性,泥漿要保證成孔性好,可粘性好,鉆具在土層中旋轉鉆進和出土都能較好成孔,不塌孔。對于粘土質、砂質、卵礫質配比不同。此處選擇的配比如下:
(1)砂質地層。選料:水、純堿、膨潤土、降失水劑、懸浮促進劑。配比:水1000 kg∶膨潤土45 kg(攪拌均勻)∶2.5~3.0 kg降失水劑(緩慢加入)∶2 kg懸浮促進劑(松散粗砂地層選擇此項)。
(2)粘土地層。選料:水、純堿、膨潤土、孔壁穩定劑、表面活性劑。配比:水1000 kg∶膨潤土45 kg(攪拌均勻)∶1 L孔壁穩定劑(緩慢加入)(高塑性粘土地層時選用此項)∶加入3.8 L表面活性劑(高塑性粘土地層選擇此項)。
(3)卵礫質地層。選料:水、純堿、膨潤土、降失水劑、懸浮促進劑、堵漏材料、堵漏材料(備選)。配比:水1000 kg∶膨潤土 35~50 kg(攪拌均勻)∶3.0 kg降失水劑∶3~4 kg懸浮促進劑∶12~25 kg堵漏材料。
套殼料對注漿質量非常重要,套殼料的質量直接影響注漿效果,因此,套殼料須嚴格配置。袖閥管套殼料的選料為:水泥、土、水,配合比:水泥1∶土1.53 ∶水1.94 或水泥 1∶土 1.50∶水 1.88。套殼料置換護壁泥漿步驟是:泥漿護壁鉆孔直至預定深度→在孔內插入無孔眼的鋼管→通過此管壓入套殼料至孔內泥漿完全被置換→澆注套殼料鋼管拔出→將底端封閉的袖閥管壓入孔內。
注漿過程中需要根據注漿情況判斷是否堵孔,是否發生孔道串漿,并記錄注漿壓力。如果注漿過程中出現堵管現象,必須馬上停止注漿,并洗管排除故障;如發生孔道串漿,應停止注漿,洗管等待先行漿液終凝再試注,如果串漿仍然繼續,應判定為地下徑流影響,應考慮雙液漿先堵水后注漿。
等待換節注漿的時間較長,應多孔交錯注漿,換孔時應徹底洗孔。注漿結束,需清理注漿設備,清除廢棄注漿液,保護注漿設備,清理施工現場,廢物入堆,廢水入池。
袖閥管以其獨特的優勢,在復雜地層加固注漿中發揮重要作用,在向莆線洞頂淺埋蓋挖加固中取得了較理想的效果。由于本方案科研投入有限,對于松散含水土體止水、吸漿、固結效果未能取得詳細的數據。但是,該施工段的總體效果較好,為類似工程提供了經驗。
[1] 陳劍華,王松波.袖閥管注漿法在松散地層防滲處理中的應用[J].人民長江,2009,40(12).
[2] 張 東,薛洪松,路 剛.袖閥管注漿在隧道穿越樓房施工中的應用[J].建筑科學,2009,40(11).
[3] 張武建.袖閥管法灌漿施工質量控制[J].化工礦產地質,2004,26(1).
[4] 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巖石錨固與注漿技術專業委員會.錨固與注漿技術手冊[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1999,9.
[5] 張民慶,張文強,姜才榮.袖閥管注漿工法的改進與應用[J].施工技術,2003,32(9).
2011-03-25)
余朝陽(1977-),男,安徽懷寧人,工程師,從事隧道及地下工程技術管理工作,mail:tmxsyc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