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松
勞動者的矛盾特征和矛盾處境
王江松
作為勞動過程的出發點和歸宿點,作為勞動的一個最為重要和關鍵的要素,勞動者的地位和作用是無可置疑的。但是,我們不可以盲目地迷失于一片對勞動者的贊美和歌頌聲中。如果我們冷靜地觀察一下勞動者的真實狀況,就會赫然發現勞動者處在相當困窘的內在矛盾和相當尷尬的外在困境之中。
如同勞動是一個悖論,勞動者也是一個悖論,具有一系列自相矛盾的特征。雖然勞動者是勞動體系和勞動過程的起點和終點,但在整個社會生活體系和過程中,勞動者,不論是作為群體還是個體,其精神性、主體性、創造性、目的性、自由自主性、自我實現性、個性的發展程度,相對而言都是最低的。
1.勞動者為整個人類的精神性、主體性、創造性、目的性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但其自身的主體創造性和精神文化程度最低
復雜勞動當然具有較高的精神性、主體性、創造性、目的性,即使是簡單勞動也具有最低限度的精神性、主體性、創造性、目的性。不過,相對于其他社會成員而言,勞動者的主觀方面或主體方面的發展程度仍然是最低的,這是因為勞動的精神性、主體性、創造性、目的性在很大程度上被抽走了而變成勞動過程的外部動力,以至勞動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個機械的、被動的、單調的執行過程。席勒、黑格爾,尤其是馬克思,早就指出過勞動的這種異化性質:科學知識和一般生產力的積累,同勞動和勞動者相對立而被吸收在資本當中,從而表現為資本的能力、權力和屬性,比如,在機器生產體系中,科技知識和管理知識表現為一種由資本家加到勞動過程之中的、外在的、異己的東西,而活勞動只是機器生產體系中的一個被動的環節,以致在自動化程度極高的企業,工人將逐步成為多余的。到了20世紀,布雷夫曼等人進一步詳細地研究了壟斷資本主義條件下勞動者的去技能化——設計、構想、計劃過程與執行過程相分離,知識集中于管理者手中,留給工人的只有一種重新解釋過的并且不幸是不充分的技能概念、一種特殊的靈巧、一種有限的和重復進行的操作,等等。通過對工人勞動的這種去技能化、同質化、碎片化,資本得以同時實現三重目的:降低勞動力價格、提高勞動生產效率、提高對工人的管理控制能力。這種去技能化的過程,同時也就是去精神化、去主體化、去創造化、去目的化的過程。
2.勞動者為人類的自由發展和自我實現準備了經濟條件,但自己的勞動卻主要是甚至不過是一種謀生活動
馬克思指出,一個人在通常的健康、體力、精神、技能、技巧的狀況下,也有從事一份正常的勞動和停止安逸的需求。即使是在奴隸主強迫奴隸勞動的情況下,每當奴隸克服自然界對人類構成的困難而創造出種種人間奇跡時,奴隸們也會感到由衷的驕傲和自豪。馬克思把這種對外部自然界的克服看作是人的“自我實現”、“主體的物化”、“實在的自由”,而“這種自由見之于活動恰恰就是勞動”。在這里,馬克思看到了勞動的雙重性質:謀生性、被強制性與自由自主性、自我實現性。但馬克思在其整個政治經濟學批判中始終強調的是,有史以來直至資本主義時代,勞動者都不過是在必然王國爭得一點點自由,他們的勞動主要是一種被迫的謀生活動,即使他們也具有自由自主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也很少有機會得到滿足。馬克思的這一判斷基本屬實。20世紀以研究和倡導自我實現而聞名世界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的理論,實際上也從另一方面印證了馬克思的觀點,因為他拿來作為范本和典型的自我實現者、高峰體驗者,絕大多數都不是勞動者,而主要是一些在政治、經濟、文化領域做出過杰出貢獻的人。
3.勞動者為人類個性的發展提供了歷史前提,自己卻被模式化、同質化、平均化、標準化
受制于社會分工的必然性、階級統治的強制性和謀生的被迫性,勞動者的個性自然就得不到充分的發展,相反,他們為了能夠活下去,不得不在規?;?、標準化、程序化的勞動生產體系和過程中從事一份被規定好的工作,承擔一項高度片面化和專業化的職能,成為機器體系中的齒輪和螺絲釘。他們只有在勞動過程之外的業余生活中才有可能發展一點自己的個性、興趣和愛好。勞動者中當然也有一些非常富有個性的人,但與其他社會階層相比較,應當承認,無論是所占數量的比重,還是整個階層的個性發展程度,勞動者都是最低的。
4.勞動者是物質財富的主要創造者,但最后分配到的人均財富卻是最少的

自然資源是財富的重要來源,不過,自然資源是通過勞動才轉化為人類可以享用的財富的,況且自然資源是大自然平等地、一視同仁地賜予所有人的。因此可以說,勞動者是物質財富的主要創造者。沒有勞動,人類至今還處在與動物一樣茹毛飲血的階段。然而在財富的實際分配過程中,勞動者所得到的相對份額是最少的,其人均財富占有量是最低的。社會存在著種種“抽血機制”和“輸血管道”,源源不斷地把財富從勞動者那里轉移到其他社會成員那里。馬克思等社會主義思想家們所揭露的剝削(或對剩余勞動的掠奪)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差別只在于剝削程度有高低之分,剝削方式有粗暴和巧妙之分。勞動者積極的或消極的反抗程度高一點,剝削程度就會低一點,但迄今為止還沒有哪一個國家達到了消滅剝削、真正平等的狀態。
5.勞動者支撐了整個社會大廈,但其社會地位最低,社會權利最少
即使在現代工業社會,我們也能夠看到,很多終日流汗勞動的人,不僅經濟收入最少,而且享受不到政治權利、思想文化權利、社會保障權利,享受不到作為人和公民的基本權利和尊嚴。他們的前輩——奴隸、農奴、依附農,情況就更為悲慘了。
6.勞動者人數最多,但卻成為社會弱勢群體
沒有哪一個階級或社會群體比勞動者數量更大了,但勞動者卻在經濟、政治、社會、文化乃至日常生活中全面地處于弱勢地位。勞動者仿佛像中了魔咒一樣,默默地掙扎在社會的底層、下層,在最好的情況下,也不過上升到中層而已,除非他們搖身一變而成為非勞動者。
以上對勞動者矛盾特征和矛盾處境的描述看起來是令人悲憤和悲觀的。不過,也正是在這種矛盾的特性和處境中,孕育著新的萌芽和希望。
1.勞動者不僅保留了人的精神性、主體性、創造性、目的性,而且使之得到了新的發展
勞動者的物質資料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核心、基礎和腹地,非勞動者的生存和發展一刻也離不開勞動。只要勞動承擔著人類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物質資料的功能和職能,它就必定成為人類的精神性、主體性、創造性、目的性的熔爐、儲藏所和助推器。一旦勞動者的精神性、主體性、創造性、目的性被摧殘殆盡,勞動就不成其為勞動了。從黑格爾對主奴辯證法的深刻論述中,可以揭示出勞動的這種陶鑄人性的作用:正是在嚴酷的、艱苦的、被強制和壓迫的勞動過程中,奴隸成為依靠自己的主體力量而生存和發展的人,倒是主人由于長期脫離勞動而坐享他人的勞動成果,導致其主體力量的衰退和萎縮,最后成為依賴于奴隸而生存的寄生蟲。如果不是因為他們運用暴力控制和鎮壓奴隸的話,他們早就會成為奴隸的奴隸,而奴隸就會成為這些昔日主人的主人了。
經過漫長的勞動過程的陶鑄,從原始的集體勞動者,到后來的個體勞動者,從古代的奴隸和依附農,到近現代的工人,總的來說,勞動者的精神性、主體性、創造性、目的性是在不斷提高的。馬克思是資本主義最嚴厲的批判者,但他也看到了勞動者在資本主義社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培養社會的人的一切屬性,并且把他作為具有盡可能豐富的屬性和聯系的人,因而具有盡可能廣泛需要的人生產出來——把他作為盡可能完整的和全面的社會產品生產出來(因為要多方面享受,他就必須有享受的能力,因此他必須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這同樣是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的一個條件”;“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態,在這種形態下,才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變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體系?!?/p>
恩格斯肯定了馬克思所指出的這一變化趨勢:“大工業的本性決定了勞動的變換、職能的變動和工人的全面流動性……大工業又通過它的災難本身使下面這一點成為生死攸關的問題:承認勞動的變換從而承認工人盡可能多方面的發展是社會的生產的普遍規律,并且使各種關系適應于這個規律的正常實現。大工業還使下面這一點成為生死攸關的問題:用適應于不斷變動的勞動需求而可以隨意調動的人,來代替那些適應于資本的不斷變動的剝削需要而處于后備狀態的、隨時可以利用的、大量的貧窮工人人口;用那種把不同的社會職能當做互相交替的活動方式的全面發展的個人,來代替只是承擔一種社會局部職能的局部個人?!边@種趨勢并不是資產階級大發善心的結果,而是由生產力和生產方式本身的內在發展規律決定的,資產階級只不過是自覺不自覺地適應了這種規律而已。
2.勞動者的自由自主性、自我實現性和個性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
雖然迄今為止,勞動者的需求結構總體上仍然以物質需要等較低層次的需要為主,但他們在勞動過程中鍛造成長的巨大的主體精神潛能和創造潛能也正在轉變為一種內在的、必須得到滿足的需要和沖動,并且要求作為目的而得到實現。在現代資本主義勞動過程中,勞動者要求作為“自我”、作為“個人”而得到表現和實現的呼聲越來越高,迫使僅僅把工人當做工具和資源加以開發和使用的泰羅主義和福特主義的管理,向更多地重視勞動者的人性尊嚴、自主和創造、參與權、發言權的后泰羅主義和后福特主義的管理轉變。勞動過程的人性化、雇傭關系的人性化已經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了。不僅如此,勞動生產力的迅猛發展,使得必要勞動時間大大縮短,自由時間大大增加——工時的一再縮短就是證明。在這些自由時間里,勞動者可以擺脫謀生的強制性而自由地發展自己的才能和個性。實際上,不是勞動者的日益貧困化和由此產生的革命要求,反倒是他們在主體力量和個體力量上的發展,才對資本主義制度構成了真正的威脅。實際上,不是別人,正是馬克思最早看到了這一點:“如果拋掉狹隘的資產階級形式,那么,財富豈不正是在普遍交換中造成的個人的需要、才能、享用、生產力等等的普遍性嗎?財富豈不正是人對自然力——既是通常所謂‘自然’力,又是人本身的自然力——統治的充分發揮嗎?財富豈不正是人的創造天賦的絕對發揮嗎?這種發揮除了先前的歷史發展外沒有任何其他前提,而先前的歷史發展使這種全面的發展,即不以舊有的尺度來衡量的人類全部力量的全面發展成為目的本身。在這里,人不是在某一種規定性上再生產自己,而是生產出他的全面性;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種已經變成的東西上,而是處在變易的絕對運動之中?!睆鸟R克思的這一觀點出發,完全可以得出另一種不同于無產階級暴力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對資本主義的改造路線,從更高的人本主義要求出發改變資本主義的勞動制度和生產關系。
3.勞動者在經濟、政治、社會、文化諸方面的地位和權利有所提高,弱勢狀況有所改善
奴隸的命運比被殺甚至被吃掉的俘虜要好一些,依附農的命運比奴隸要好一些,獲得了人身自由和勞動力所有權的工人的命運比依附農要好一些,這些都是確鑿的歷史事實。
資本主義經濟不同于此前任何一種經濟的第一個基本特征是,資本為了實現利潤的最大化,就要全面而深刻地開拓整個自然界,就要大規模地發展和利用科學技術和先進的生產工具,為此,就需要大量能夠運用和操作先進的生產工具的勞動者。不言而喻,工廠工人所掌握的知識、技能,以及所擁有的勞動生產力和所達到的勞動生產率,遠遠地高于此前的任何勞動者。工人在勞動和生產過程中客觀地位的提高,加強了他們在勞動力市場上討價還價的能力,從而可以不斷地改善自己的經濟狀況。
資本主義經濟的第二個基本特征是,資本的擴張和利潤的增長依賴于對市場的橫向的和縱深的拓展,而市場的實質和核心就是有購買力的需求。沒有這種有購買力的需求,所有商品都會因為其價值得不到實現而變成廢品,投資者因此也會血本無歸。勞動者人數眾多,是最大的消費群體,是最深廣的“市場腹地”,如果他們僅有需求而無購買力,市場的規模和深度就會急劇萎縮。因此,資產階級即使毫無人道主義動機,僅僅從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發,也要不斷增加勞動者的收入和實際的購買力。這樣一來,勞動者即使在社會財富這整塊蛋糕中所分割到的比例并不公平,但其絕對總量卻大大提高了,他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了。
隨著經濟狀況的改善,工人階級在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的狀況也在不斷改善。19世紀下半葉,在勞工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的強大壓力下,各資本主義國家相繼落實了工人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結社與集會權、言論與出版權、罷工權等一系列政治權利。到了20世紀,勞動者基本的文化與社會權利又得到落實,各資本主義國家在教育、勞動保險、社會保障和福利等方面建立了較為全面的立法和執行體系。二戰以后,這一體系得到加強和完善,以至這些國家自稱為“福利國家”和“社會國家”。
無論勞動者還在遭受多少剝削和壓迫,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近一個半世紀以來,勞動者迎來了有史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不僅在主體力量方面,而且在客觀社會地位方面,勞動者所取得的成果,幾乎超過了此前全部歷史發展所取得的成果的總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