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形成縣域經濟發展新格局
海城市堅持以城市思維統籌城鄉發展,加快推進工業進園區、商業進鎮區、居民進小區、農業進設施區,完善了城鄉基礎設施,繁榮發展社會事業,形成了要素集約、產業集群、居住集中的縣域經濟新格局。
為全力推進工業園區化,近年來,海城市結合自身實際規劃建設了海城開發區的礦產品深加工園區、騰鰲經濟開發區的鋼鐵深加工及裝備制造工業園區、東部礦產品初級加工園區、牛莊石油機械裝備制造園區、農產品深加工工業園區、西柳紡織工業園區和南臺箱包加工園區等七大工業園區,累計投入建設資金近10億元,已進駐企業近1000家,項目入園率90%以上,園區成為農民實現就業的熱土,成為招商引資的“洼地”。
“現在我們和城里一樣,在家門口就能買到品牌冰箱。”日前,牛莊鎮東園村的李玉雙到鎮內買了一臺海爾冰箱。隨著牛莊鎮新市鎮建設步伐的加快,牛莊鎮的城鎮面貌和商業面貌都在加速轉變,就如一個現代化的小城市,城里有的商場、超市、專賣店等現代化的服務業這里一應俱全。據了解,在海城市各鄉鎮,各種家用電器和品牌服裝的專賣店以及移動話費和水電費充值點等服務場所隨處可見,農民們不用進城,就能與城里人同樣消費“名牌”。
2008年,海城市委、市政府以海西新城和騰鰲新城為重點,實施城中村、城邊村就地城市化和異地城市化,海城市響堂管理區荒嶺地區被確定為棚戶區改造的重點地區,目前一期建筑面積6.4萬平方米的回遷小區已經建成,243戶居民成為首批回遷戶。從破舊的小房搬進寬敞明亮的樓房,不僅居住環境得到了改善,人均居住面積也提高到了15平方米以上。
走進東四鎮韓姜村,村主干道兩旁20棟大棚整齊排列,每個大棚的入口都有一個藍色蓋子的鋼板房。正在勞作的黃玉儉告訴記者,村里原來有幾戶農民在這里發展棚菜生產,由于規模小,經紀人不愿意上門取貨,他們的蔬菜都要靠自己運到市場上出售。鎮里決定在韓姜村發展設施農業小區,給小區無償配備水電路和鋼板房等基礎設施,并成立了蔬菜種植合作社。目前,小區已經略具雛形,農民從農資購買、種植管理到銷售都實行統一模式。
圍繞“一縣一品”、“一鎮一業”的總體目標,海城市以耿莊農高區為龍頭,以鞍羊線和鞍營線設施農業產業帶為支撐,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和規模農業。目前,全市設施農業面積達到47萬畝,設施農業小區1.72萬個,萬畝集中連片設施小區4個,設施農業產值達到20億元,占全市農業總產值的56.8%。

(文/安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