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要成真強國,先打破GDP數字幻覺

日本內閣府2月發布的數據顯示,2010年,日本名義GDP為54742億美元,比中國少4044億美元,排名全球第三。去年8月,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二季度統計數字顯示,中國經濟總量當時就以13390億美元超過了日本的12880億美元。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認為,這組數據意味著中國已經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中國來講,是一個歷史性的進步”。
張燕生說,1950年,中國的人均GDP只相當于1890年的水平。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經濟總量用60年的時間趕到“世界第二”,說明中國確實抓住了世界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歷史機遇。不過,從人均GDP來講,中國僅僅只有日本的1/10,并不值得驕傲。
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教授劉江永表示,“滾雪球”效應導致中國經濟總量超越日本是必然趨勢。不過,“算完總賬算細賬”,中國的優勢并不明顯。他認為,除了人均GDP差距很大,還有許多指標顯示,中國經濟的“質量”和日本比還有不少差距:從實際財富看,日本的海外資產并未列入GDP,更能反映真實國力的國民生產總值(G N P)并不一定超越日本;從經濟構成看,在日本GDP中,個人消費占近六成,而中國的經濟增長主要靠投資和進出口拉動;從貿易結構看,日本近六成出口產品為高附加值商品,經濟多為“綠色GDP”,而中國出口產品中,相當部分是“設計和利潤留在歐美日,GDP和能耗留在中國”的加工貿易產品。
有社會學家如此概括中日的區別:中國——“矛盾多發、轉型困難”;日本——“經濟低迷,社會有序”。日本已基本消除貧困問題,中國尚有1.5億貧困人口;日本城鄉、地區差異甚小,中國的地區發展水平參差不齊。
中國經濟成為“世界第二”,但“第二大”并不等于“第二強”。1820年,中國GDP約為英國的7倍,但在短短20年后卻被英國打敗。中國如果要成為真正的強國,應該首先打破自己的“數字幻覺”。專家警告說,“夜郎自大、夸夸其談、虛驕浮躁,是一個民族最危險的敵人”。
(據《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