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伐 展
上海應在開放環境和機制上邁開堅實步伐
文/伐 展
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網站刊載題為《促進文化發展的開放環境與開放機制研究》的調研報告指出,目前,各方面對上海文化發展現狀批評較多,有不少批評屬于“望子成龍”式的期待,說明方方面面對于上海的文化發展寄予厚望。上海理應在開放環境和機制上邁開堅實的步伐。該文羅列的對上海文化開放環境與機制問題的意見有:
1、電影業體制拖后腿,“龍頭老大”地位風光不再;上海國際電影節規模擴大,但在上海的城市文化活動中掀不起波瀾;民營電影公司孱弱,電影業生態不平衡; 留不住人才,中青年演員、導演有點名氣就往北京“漂”。
2、演出業體制性包袱太重,難以輕裝前進。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藝術管理人才缺乏、演出營銷環節薄弱等問題,均從方方面面制約了演出業的發展。
3、文學創作龜縮一隅,影響力難出上海。上海文學的發展與其他省市相比,明顯呈現出滯后的特點,影響力大幅下降。主要問題是:專業作家老齡化,來源單一,影響力低。評論隊伍弱,有創造力的“80后”作家得不到鼓勵。
4、傳統媒體業“合而不大”,新興傳媒業缺少領軍人物與領軍媒體;優秀的策劃人缺少用武之地。
5、廣播電視業大氣不足,競爭力減弱。系統內人才“近親繁殖”,是嚴重影響廣電業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該文指出,從決策方面講,目前有如下問題阻礙上海的文化發展。
1、“穩”字當頭,創新力度不夠。“不出事”成為辦事的潛規則,“不做事從而不出事”成為一些干部津津樂道的人生經驗。這種政治上謹慎小心,“穩”字當頭的文化心態,形成了一大批文化從業人員的基本精神素質和從業心理,影響了上海電影、電視的正常發展。
2、缺少整體規劃和協調運作。目前上海的文化發展和文化產業由市委宣傳部在主抓。但宣傳部決定不了財政撥款、工商稅收、土地使用、社會保險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都要通過與政府和有關部門溝通協商才能解決,在決策層面上增加了很多層次,容易喪失時機。所以,政府和黨的系統之間如何協調有待研究。
3、欠缺對社會主義文化發展規律性的認識及長遠考慮。綜觀上海若干年的文化發展規劃和政策舉措,具有三多三少的特點。三多是:就上海論上海多、抓經濟指標多、抓具體項目多;三少是:對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規律性認識少,對上海文化發展與國家全局關系的考慮少,對上海文化發展長遠發展的目標設計少。報告認為,不能單純把某些企業的改制、把文化單位的推向市場,作為文化體制改革的唯一目標。大局觀不解決,某些企業的改造至多是小修小補。
4、改革尚未觸及根本問題,體制性矛盾仍然是主要障礙。上海一些文化單位率先體制改革。但是,起跑后步子放慢、力度減弱。有的雖然做“大”了但體制基本沒有變,仍然是“老牛拉老車”。例如,事業單位市場運作的奇怪機制使劇團“左右不逢源,兩邊不討好”。
5、缺乏獨擋一面的領軍人才或領軍人才發揮作用不夠。上海長期實行的戶口封閉政策使上海的人才基礎本地化傾向嚴重。特別在文化藝術方面,雖然引進了一些尖子,但改變不了人才長期本地化造成的弱點。所以,在整體上,“上海人”在文化藝術的各個層次的崗位上觀念比較保守,沖勁不足,安于現狀。
6、重經濟指標輕文化內涵,對群眾文化需求缺少切身體驗。上海的普通百姓看不起電影,更看不起戲劇和戲曲,進大劇院成為奢望,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現象。上海學校的體育場館也未對百姓開放,公共體育活動場地不多,邊緣地區的文化站不少已經變成商業中心。所有這些現象,都與各級政府層面以GDP為主的政績觀有關。如果真正下決心是可以解決問題的。
7、“民間”空間太小,缺少活躍的、創新的社會大氣候。在有的文化系統干部反映:水清則無魚,上海的水太清了,不適合“魚”生存。一些知識界人士反映,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大家都學乖了,不聚會、不聯絡、不關心“敏感”問題。曾有中央有關領導部門的同志說:“上海這個城市怪怪的,對全國性的重大問題很少發聲音。”
8、政策力度不夠大,與外省市形成不小的差距。上海雖然原則性地提出了一些發展文化產業的指導性意見,但有些并沒有真正的法律效率。相比之下,深圳、湖南、北京等省(市)早幾年就出臺了系統的發展文化產業的政府文件和實施細則。
該文認為,上海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要上大臺階,要有大思維、大動作。應牢牢把握世博會的歷史契機,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倡導“天下上海”的胸懷。首先在領導干部層面倡導思想解放、“敢為天下先”的上海優良傳統,科學認識“穩”和“亂”的關系,克服“求穩怕亂”、“不出事”的保守心理,為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精神支撐。
2、理順決策系統關系,“一個腦袋”指揮、多方協調工作。北京市的政府文化主管與黨的宣傳部長是一人所兼,決策比較順暢。上海面臨著建設國際性文化大都市的重任,理順決策系統的關系非常必要。
3、正確處理新的歷史條件下意識形態和文化發展的關系。上海在搞國際金融中心時,思想比較開放。相比較,對新聞出版等文化事業就較差,沒有那么開放。其實,無論“新三大”或“老三大”主流網站,都是民營企業,并沒有在意識形態上出大問題。只要依法監管,文化事業和產業就能像金融業一樣在開放中健康發展。哪些該管,哪些可以不管,應有所研究和區分。
4、樹立全局觀,進行“四位一體”的配套改革。十七大報告中關于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提法,為我們考慮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思路。上海在規劃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時候,應把經濟改革、政治體制改革和社會改革的政策舉措協同考慮。
5、淡化本土觀念,用好各地各類人才。北京的人才長期來自天南海北,競爭環境比較公平。而上海的人才環境中有著很強的本土情結,非常不利于各種人才的公平競爭。因此,宣傳文化和組織部門要有專門的措施,不拘一格地使用來自各地的優秀人才。上海的人才隊伍需要“雜交”。
6、緊貼群眾需求,制定大眾參與文化的計劃。提供場地、降低票價,政府都是可以有所作為的。
7、營造寬松的文化氛圍和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