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篇首《文藝維權:當好“老娘舅”》,文字樸實,案例居多,為眾多對“文聯職能”一知半解的讀者,打開了一扇清新的窗口,窺察到內里生動的風貌。
“文聯”是干啥的?若用最簡潔易記的“六字訣”表達,即是對文學藝術家的“聯絡、協調、服務”。咋聽“服務”一詞,似為柔性,和風細雨,潤物無聲——這固然不錯;然而它偶爾會呈現剛性的一面:一旦文學藝術家的權益受到損害,乃至嚴重侵害,賦予若干“家長”職能的文聯,會挺身而出,仗義執言,為文藝家請命討公道,包括代為訴訟,對簿公堂,輿論聲討,口誅筆伐。這樣的職能,以前是沒有的,實乃“自攬”。為何“自攬”?乃因“自覺”。
上海文聯設立的維權機構,領先全國,獨辟蹊徑。從最早的“起跑者”到如今的“領跑者”,一路走來,風光無限。總結他們的經驗,大體可用“軟硬兼施”概括。宣傳政策、雙方調解、從中斡旋、握手言和、互為雙贏……此為“軟功”;拍案而起、代為請命、對簿公堂、動用傳媒、合力聲討……乃為“硬功”。如何軟硬兼施,火候恰到好處,考驗政策水平、專業根底,乃至檢驗人格成熟、口才高低。可喜的是,文聯的維權工作者遞交了一份可圈可點的答卷,播耕了一塊肥沃的試驗田。這對完善文聯的職能,拓展文聯的功能,甚至穩定和諧的大局,均有貢獻和價值。
從慣性來說,“搭建大舞臺”,是文聯的強項;而“建造避風港”,卻是全新的挑戰。前者關乎錦上添花,后者關乎雪中送炭。如何送好炭,不但需要服務意識,同時需要服務手段,這就考驗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的能力。好在文聯的當家人有著清醒的憂患意識,誠如上海市文聯黨組書記楊益萍所言:當德高望重的藝術家希望你援助的時候,如果我們不給予道義上的支持,無動于衷,袖手旁觀,怎么能體現我們應有的作為,怎么體現我們的價值,甚至是文聯存在的必要?請注意這句“文聯存在的必要”——她的存在,是因為她能夠提供良好的服務,她能夠為文學藝術家遮風擋雨,她能夠成為“文藝界老娘舅”。假如這些功能萎縮了,消失了,那么文聯存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就會受到削弱乃至質疑。對于這一點,確乎需要“警鐘長鳴”。
對此,上海文聯的當家人,將防止和避免被“邊緣化”、“行政化”和“空殼化”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實乃非常清醒的認識。假如文聯的“聯絡、協調、服務”,都能像維權工作一樣,處處想到藝術家,時時念著藝術家,只要事關他們的權益和身心,必主動出擊,自覺自攬,如長此以往,便可成為真正的“文藝家之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