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集粹
王石川在《中國青年報》上撰文說:北京的文藝評論家們終于有組織了!醞釀多年的北京文藝評論家協會正式掛牌成立,經過全體會員選舉,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謝冕成為協會首任主席。謝冕表示,文藝評論家協會不會對會員有太多約束,評論家要排除人情、權勢、金錢的干擾,發出獨立的批評,主要靠自律和個人良知。
說到獨立批評,最近頗流行一個詞:“交口”。近期,這個詞風生水起,已經衍化為一種文化現象。它往往出自影評人之口,出現的時間多是觀影之后,地點則是媒體或網絡上。何謂“交口”?按照坊間的說法就是:“一個娛樂圈流行的新詞,每當一部電影出來,領了觀影費或被導演托付了偉大友誼的達人們,就開始在報刊、博客和微博上交口稱贊,簡稱交口。交口必須公開,片子好不好私下再說。”
當年,魯迅對批評家十分鄙視,“在中國,從道士聽論道,從批評家談文,都令人毛孔痙攣,汗不敢出”。魯迅為何反感批評家?因為批評家總在“亂罵與亂捧”,“不是舉之上天,就是按之入地”。時至今日,亂捧的文藝批評確實不少。為何不顧一切地亂捧?有的礙于人情,有的基于紅包,有的懾于權力,有的則屬于沸點太低,無論哪一種原因,都不是真正的批評。
批評是個良心活,也是技術活。當下的文藝批評備受詬病,已經陷入了嚴重的公信力危機,被坊間嘲笑為紅包評論和棍子評論。一個真正擁有獨立人格的人,就應該拒絕這兩類傾向。只有遠離權力的侵襲和金錢的干擾,才能寫出具有獨立品格的文藝評論。與此同時,還應昂揚一種良好的社會風氣,批評者不能因說了真話而遭受攻擊,甚至打擊報復。
王蒙在《新華每日電訊》撰文說,咱們中國有一個問題,咱們的專家直不起腰來,原因可能跟歷次政治運動被收拾有一點關系,還有經濟上不能完全自立。在中國我看到的專家是什么樣的呢?比如某地聲稱某文化名人的墳墓就在這兒,就請專家過來,有的專家不來,有的因各種關系、各種原因,就被請過來了,請來了以后,當地各種的招待,又吃鮑魚,又吃龍蝦,住在五星級的賓館里,臨走的時候還有若干表示、紅包之類的。專家很快就接受了:這個墳頭就是在這個地方。我們專家硬不起來呀!就是說,一定要有能直起腰來的專家,一定要有堅持學術和藝術標準的專家,一定要有堅持對國家、民族、人民負責的專家,沒有這樣一個專家的評估體系,或者這樣一個體系的聲音非常地微弱,或者這樣一個評估體系本身就沒有權威、沒有公信力,這個國家文化的發展是不是就失去了方向?
我再舉一個例子,美國是一個非常講商業的國家,但是它文化的產品非常的厲害。《紐約時報》的評論很厲害,是書評、影評、劇評上的權威。1982年我去美國看望一個著名的劇作家,阿瑟·米勒,他是文化部原副部長英若誠的朋友,英若誠翻譯并排演過他的名戲劇《推銷員之死》。當時他的一個作品在紐約劇場上演,我就向他表示祝賀。但是阿瑟·米勒憂心忡忡,他跟我說:“還不知道效果怎么樣,到現在為止,《紐約時報》的劇評沒有表態。”就是說,連阿瑟·米勒這樣的大家或者他背后的大投資人都怕《紐約時報》的評論,說明這個評論是多么權威!我們這最好還別評論,只要你一評哪個作品、一罵哪個作品,它就紅了!如果這本書只賣了三千冊,在中央的某張報紙上批一下,起碼三萬冊就賣出去了。怎么樣建立權威的、高水平的、嚴格的、絕對六親不認的評估體系?任重而道遠。
作家閻綱在《人民日報》上說,多年來,我們“呼喚”藝術大師和“偉大的作品”,說了不知多少偏離美學原則的話!我自己早在28年前首屆“茅盾文學獎”頒獎時,寫過一篇文章:《呼喚史詩的時候已經到來》,發表在《中國青年報》上,孫犁看后大不以為然,批評我說:“史詩是‘呼喚’出來的嗎?”
文壇是非多,是非之大莫過于對于“創作自由”、“自由度”的理解。中央領導曾多次倡導“學術自由”和“創作自由”,指出:“在憲法規定的范圍內保障學術自由和創作自由”,政策界限是明確的,但這是原則精神,我們在實施中需要行業自身加以細化,具體操作起來才不至于遇到難障。研討會該開還得開,但求名心切,太濫,有錢就能開,能開就是精品力作,登發言、發消息,形容詞高聳入云,要能拿個什么獎的,立馬改換門庭。研討會的學術質量亟待提高。文藝“除草”、“掃黃”,什么是草是毒是黃禍、黃色描寫,缺乏法理的依據,致使有的作品昨天禁、今天印,禁有說法,再印卻什么也不說,只能被認為禁是對的,開禁也沒有錯。“以人為本”的文藝立法刻不容緩。
由上海市文明辦、市文聯、市攝協共同主辦,市文藝培訓指導中心、市東方宣傳教育服務中心、楊浦區殷行街道、浦東新區高行鎮聯合承辦的“我們大家的世博”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攝影展日前在楊浦區文化館拉開帷幕。展覽分喜迎世博、參與世博、奉獻世博和共享世博四個主題,展出作品150余件,既有反映在世博會期間四海同歡、眾艷齊放的歡慶場面,又有海寶歡騰、萬國參與的喜悅情景,更多的是記錄廣大奉獻者的感人瞬間。另外,與眾多世博會相關攝影展不同的是,此次展出的作品尤其注重世博會申辦成功的喜悅場景,同時還反映了圍繞世博會舉辦的全市“八大行動”在全市范圍內開展過程中一幅幅感人景象和工作場面。
“文聯名家談藝”是上海市文聯聯合上海東方傳媒集團藝術人文頻道推出的一檔藝術家談藝節目。自2010年9月開播以來,已播出了秦怡、草嬰、李仲林、仲星火、周小燕、許諾等多位藝術大家的談藝內容。為將“文聯名家談藝”節目做得更好。近日,上海文學藝術院組織召開了“文聯名家談藝”拍攝制片工作座談會。市文聯領導、各文藝家協會秘書長、東方傳媒集團藝術人文頻道相關制片人和編導等出席了此次座談會。應觀眾要求,從2011年1月開始,“文聯名家談藝”節目在藝術人文頻道“名家”欄目首播時間將調整到黃金時段,即首播為每周三晚7 : 30,重播為每周五下午4 : 00。
經過初選和三場復賽的激烈角逐,由上海市曲協和上海廣播電視臺新娛樂等共同主辦的《笑在長三角——江浙滬笑星邀請賽》近日舉行了總決賽,來自江浙滬各滑稽院團的九檔節目20位選手決出了三金三銀三銅的獎項。決賽評委由原國家話劇院院長、著名話劇表演藝術家趙有亮,中央電視臺《曲苑雜談》制片人、主持人汪文華,江蘇省文聯副主席、江蘇省劇協副主席顧薌和著名滑稽表演藝術家王雙柏、童雙春,著名喜劇表演藝術家李家耀,上海廣播電視臺新娛樂副總監汪灝擔任。經過作品比賽和即興表演兩個環節,上海人民滑稽劇團陳靚的上海說唱《活力上海》,上海人民滑稽劇團陶德興、錢懿的《世博慶功會》,浙江曲藝雜技總團的小品《站臺》榮獲金獎。
由上海書畫院和上海圖書館聯合主辦的“海上風”首屆上海書畫作品展日前在上海圖書館揭幕,畫展展期一周。此展是上海書畫院歷年來主辦的參展人數最多、規模最大的書畫展,共展出205位書畫篆刻家200余件山水、花鳥、人物和書法篆刻作品。參展作品風格多樣、視角廣闊、源于生活、飽含情感,創作狀態顯示了藝術家對個性的理解和追求,不同的表現手法體現了創作者的探索與思考。在這些精心創作的作品中,既有德高望重的前輩的精品,也有年輕才俊的力作,全面展示了海派書畫藝術的時代活力及海納百川的藝術風采。展覽同時邀請了部分外省市及海外的畫家參展。
由楊文軍執導,林永健、何賽飛、辛柏青、六月等主演的《老馬家的幸福往事》近日亮相東方衛視。該劇通過描寫上海老城區里弄廂房老馬家從“文革”后期至新世紀初近三十年的歲月變遷,以跨年代、跨地域縱橫交錯的史詩敘述方式,全景式地記錄了上海一戶普通人家伴隨著改革大潮,追風逐浪、跌宕起伏的人生歷練,真實地反映了平民百姓是如何追隨時代步伐,在金錢與人生、靈魂與財富的博弈下,不斷攀登人生階梯刷新精神世界的過程。由于該劇超越一般家庭情感劇對生活瑣事放大的吵吵鬧鬧,而是把每一個人物的命運都和時代發展、社會變遷緊扣相連,得到了專家的好評與觀眾熱捧,被認為是一部真正的現實主義力作。與此同時,由于這部講述上海故事的電視劇中用的多是北方演員,引發了海派劇正在沒落、上海明星要“給力”的爭議。
日前,上海大劇院火熱上演了“京津滬京劇對口交流演唱會”,同時,在今年春節期間,作為國家級文化院團中排名前五的五大院團——國家京劇院、北京京劇院、天津京劇院、天津青年京劇團以及上海京劇院將帶來各自的代表之作,網羅了老、中、青三代京劇名家,可謂群英薈萃、好戲連臺。此外,為慶祝京劇申遺成功,京津滬五大京劇院團將于2月11日至28日再度攜手登臺上海大劇院,為上海觀眾帶來11臺節目12場京劇大戲。這也是上海大劇院以“京昆群英會”這一品牌舉辦的第二屆傳統戲曲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