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潔勉/文
金磚國家合作的宗旨、精神和機制建設
■ 楊潔勉/文
一、金磚國家自身合作的特點
金磚國家的形成和發展體現了當代國際力量對比的量變和質變進程,順應了當代國際潮流的趨勢,推動著國際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前進。
金磚國家正成為當代南南合作和南北對話的重要載體。作為G20中新興市場國家的第一梯隊,金磚國家在南南合作和南北對話中的作用無可替代。金磚國家的合作本身就是南南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增加了新興大國在南北對話中的分量,從而維護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利益。
金磚國家強調戰略性務實合作。所謂戰略性就是要從新興大國的整體利益出發,從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高度認識金磚國家之間合作的意義,通過對話和交流加深政治互信,成為國際上相互尊重、平等協商的典范。所謂務實合作就是要以互利共贏為目標、以開放透明為前提、以機制建設為保障,拓寬合作領域,最大程度分享合作成果。
二、金磚國家的合作宗旨
宗旨之一,在現有經濟增長的基礎上提高質量,并向全面、平衡和可持續方向發展。金磚國家之間應繼續拓展經貿合作的規模和深度,展開全方位、多領域的合作。金磚國家屬于新興經濟體,有著與發達國家不同的發展要求,在優化本國產業結構、改善外部發展環境和提升自身國際地位方面有著共同要求。同時還體現了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意愿。
宗旨之二,建立具有時代特點的新型伙伴關系,體現金磚國家群體的多元化、寬領域、跨地區和可塑性等合作特色。金磚國家的合作領域不僅包括雙邊的經貿、金融和能源合作,而且包括氣候變化、能源安全、國際發展和世界經濟等全球性問題。金磚國家分布在主要發展中地區并且是后者的主要經濟體,其合作對于推動跨地區合作也具有積極意義。金磚國家遵循循序漸進、積極務實、開放透明的方式不斷推進合作,樹立了具有時代特點的新型伙伴關系典范。
宗旨之三,加強金磚國家之間、發展中國家內部、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包容性合作關系。金磚國家對話與合作,對現有國際制度進行的調整是非對抗性的,是在接受現存世界治理規則的背景下逐步改革舊治理體系的漸進進程。
宗旨之四,金磚國家在國際體系和平轉型中提升話語權和規制權的同時,增加對國際社會的貢獻,如應對氣候變化、強化能源資源保障、加強地區合作等。
從上述分析來看,我們可以將金磚國家合作的精神概括為:發展、伙伴、包容、貢獻,集中體現金磚國家合作的發展導向、新型伙伴、包容而非排斥以及增加國際公共產品供給等特征。
一、金磚國家機制建設的現狀和趨勢
金磚國家的合作機制目前有外長會議、財長會議和峰會等若干層次,其主要機制特點是:首先,金磚國家目前只是一種軟機制,僅具有松散的論壇性質,甚至沒有秘書處。其次,金磚國家尚未形成一致的指導性規范,內部的穩定性還有待加強。最后,與諸如G20及相關的地區組織等其他機制的關系錯綜復雜。
金磚國家機制發展可分為以樂觀、中性和悲觀三大趨勢。樂觀趨勢是:金磚國家的戰略大方向基本一致,即爭取一個有利于發展的國際和平環境,要求改變不合理、不公正的國際政治、經濟體系。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金磚國家以對世界經濟增長40%左右的貢獻展現了綜合實力,并快速地實現了從經濟概念到具有政治經濟影響的軟性機制的轉變,有望發展成為實體性的國際組織。金磚國家不但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而且具有很強的互補性。金磚國家對于舉辦峰會態度積極,峰會議題展現了全球視野和務實精神。只要能夠保持互利共贏和更加務實的態度,金磚國家機制的前景和國際影響力有望看好。
中性趨勢是:一超多強的格局仍將持續,金磚國家要想發展成一種獨立的經濟集團來引導或左右世界經濟走向,尚顯勢單力薄。金磚國家還是松散型的經濟混合物,在國際社會的話語權還不是很大,合作象征意義居多,尚難破解具體難題。從目前來看,國際金融危機過后,金磚國家能否保留和擴大危機期間的合作成果并成為影響深遠的固定機制還有待考驗,其發展前景仍存在著很多不確定因素。盡管如此,金磚國家合作仍將在困難中小步前進。
悲觀趨勢是:金磚國家的政治制度、價值觀念和發展程度的差異構成了合作深化的深層障礙。當前世界經濟原有格局還未發生根本變化,金磚國家遠未能引領世界經濟走向,相反存在技術落后、外貿依存度高、經濟脆弱性高、內需不足等挑戰。金磚國家峰會既不是歐盟一樣的政治聯盟,也不是南共體一樣的經濟聯盟,沒有共同的議程,較難對國際議題形成一致立場和達成共同努力目標。鑒于上述挑戰和局限,金磚國家合作難以取代G7或者G20在世界事務中的地位,甚至存在趨于弱勢乃至消亡的可能性。
二、關于近中遠期機制建設的建議
金磚國家近期的機制建設應該以務實性合作為主,關鍵是落實各國的政治共識,構建基本的機制性框架,同時輔之以對長遠愿景的研究和分析。(一)總結近年峰會的經驗,鞏固和推進峰會機制。應確定諸如金磚國家合作的宗旨、目標、任務、成員資格等基本要素,勾勒金磚國家合作的路線圖和時間表。在起步階段,擴容需要謹慎,同時也不急于設立秘書處。(二)充實合作內容,搭建多層次機制框架。重點放在可操作性強、見效快、敏感性低、共識多的領域,扎實做好每一階段的工作再向前推進,使其步入可持續發展的軌道,避免合作出現反復。可適當增加在全球治理問題上的協調和溝通,以形成相互呼應的局面。(三)加強非官方渠道的交流和溝通,充分調動民間積極性,特別是重視智庫和專家的作用,成立專家小組對合作機制進行研究、確定每年合作的主要議題、定期對合作情況進行評估等。同時可參考PECC(太平洋經濟合作理事會)、 CSCAP(亞太安全合作理事會)的成功經驗,成立官、企、學的國家委員會,在秘書處正式成立前代行其職責。(四)增加在聯合國、G20內部等重大國際場合的會前協調和會后對話,增加政策的同步性,從而提升金磚國家的群體力量。(五)建立和完善爭端仲裁與危機管理機制,妥善應對內部的爭議,防止內部的沖突影響合作大局。
金磚國家的中期規劃在內部整合的基礎上理順與外部各種機制和組織的關系。(一)加強與聯合國及其下屬組織的合作,金磚國家可以承辦某些重要的聯合國峰會,在可持續發展、糧食安全、氣候變化、國際防災減災等全球性問題上提出金磚國家的倡議。(二)與G8、OECD等組織建立定期的對話機制,可以以金磚國家為核心,邀請其他發展中國家共同參與,使其成為南北對話的重要平臺。(三)與各地區組織建立更密切關系,促進地區一體化發展。利用金磚國家在各自地區以及地區組織中的重要地位和影響力,加快地區體系和秩序的建設。(四)通過聯系國或伙伴計劃等方式,加強與第二層次的新興國家和中等國家的合作,增加對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援助,從而發揮多層次發展中國家的各自和集體作用。
金磚國家遠期合作愿景應該實現從物質到理念的躍升,實現從地區層面向體系層面的戰略飛躍。例如,為國際體系貢獻新的價值觀和主流思想,為破解重大全球性問題提供戰略思維和思路,為國際社會提供更多的發展模式,為和平、發展、合作提供更多的理論和實際支持。
(作者系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
(責任編輯:李瑞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