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評論員
正確認識中國的發展中國家屬性
□ 本刊評論員
21世紀的頭十年,國際形勢進入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時期,中國在全球經濟發展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之筆。在這輝煌的十年里,中國在經濟總量上先后趕超意大利、法國、英國和德國。2011年2月14日,日本公布的經濟數據證實中國又超過日本,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成為全球經濟總量排行榜上的“榜眼”。
這一歷史性變化在世界范圍和中國國內都引發了一輪熱議,伴隨著一片贊譽之聲,許多西方媒體宣稱,中國“發展中國家”的地位與其日益富有的現實并不一致。英國《金融時報》稱,中國在GDP榜單上名次上升所象征的成功,必然引起對北京在世界舞臺上擔負更多責任的期望,這些都意味著今后中國面對國際責任避無可避。
面對贊譽和新一輪“中國責任論”,我們應當保持清醒和警惕。對待這個事實,首先要認識到這的確是來之不易的好事,是全國人民長期努力奮斗的成果,它標志著中國經濟地位的提高。但與此同時,我們還應對自身實力、地位保持清醒的認識。中國經濟的“第二大”不等于“第二強”,全球經濟總量“榜眼”的地位難以改變中國“發展中國家”的屬性。原因如下:
一、GDP數字并不能說明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GDP總量的增長可以說明國家建設取得的成就和進步,但不是判斷國家強盛的唯一指標。早在1820年到1840年,中國GDP就以占世界經濟總量的33%-25%,位居世界第一,但中國在中英鴉片戰爭中依然戰敗。況且,即便以數字衡量,中國的人均GDP現在也僅是日本的十分之一。
二、GDP總量不等于國家經濟增長質量。中國的經濟質量與日、美等發達國家的差距十分明顯。僅就貿易結構而言,日本近六成出口產品為高附加值商品,而中國的出口產品中,“設計和利潤留在歐美日,GDP和能耗留在中國”的加工貿易產品占很大比重。并且,由于中國長期依賴資源消耗型生產拉動經濟增長,導致國內的資源生態環境壓力日漸增大,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的任務依然十分艱巨。
三、中國還沒有脫離“發展中國家屬性”。從經濟特征方面來看,衡量發展中國家經濟有三個標準特征:一般來說,整體經濟分為現代部門和傳統部門;同等勞動時間、同等勞動強度,在不同部門所得工資不同;農村有大量勞動力過剩。這三個方面中國全部吻合。
因此,在未來的發展中,中國不應當簡單地追求GDP數字,包括人均GDP的增長,國家的整體國際地位是由綜合國力決定的。只有保持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各方面質、量并進,持續穩定發展,中國才能成為真正的世界強國。而當前中國正處于經濟轉型時期,在現代化進程中暴露出許多問題,如收入差距加大、環境惡化、資源短缺、內需不足等等,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加以克服和消解。
綜上所述,中國正處于一個須謹慎小心的復雜局面中,一方面,中國仍然是發展中國家,另一方面,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面對這種矛盾處境,中國必須全面地看待自身的成就與差距,正確認識自身的國際地位和作用。“世界第二”將增強中國的信心,提升中國的國際影響,但今后中國還應秉持自身的發展中國家屬性,牢牢抓住戰略機遇期的第二個十年,借鑒其他國家應對“中等收入陷阱”的經驗與教訓,努力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