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柴尚金/文
中國共產黨對外交往理論的形成發展及主要特點
■ 柴尚金/文
中國共產黨對外交往理論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等不同時期的實踐創新,不斷得到豐富、完善和發展?;仡?0年對外交往歷史,可以看到,黨的對外交往理論是中國共產黨長期對外交往實踐的科學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集體智慧的結晶。它隨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具有深厚的實踐性、鮮明的時代感和科學的指導作用。
一、 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根據中國革命實際和新中國成立初期所處的國際環境,突出黨的對外交往的“獨立自主”思想
“獨立自主”思想包括以下內容:1、自己解決國內一切問題,不能讓外國的力量來決定中國的事情。毛澤東指出:“中國的革命和中國的建設,都是依靠發揮中國人民自己的力量為主,以爭取外國援助為輔,這一點也要弄清楚”[1]。在出席莫斯科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時,毛澤東明確要求把“獨立自主”寫進會議宣言,強調各國黨的事情要由自己做主,這樣對各國黨就沒有束縛了。自己決定自己的事情,這是獨立自主的核心內容。2、政黨間交往應遵循獨立自主原則。在爭取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內部的黨際關系正常化的斗爭中,毛澤東旗幟鮮明地反對那種以大壓小的大國大黨主義,強調各黨內部事務不能允許外國人干涉。他總結了中共與共產國際、與蘇共關系的歷史教訓,闡述了以獨立自主為核心的黨際交往原則。他認為,各共產主義政黨必須聯合,同時必須保持各自的獨立,歷史證明,如果不把這兩個方面正確地統一起來,而忽視任何一個方面,就不可能不犯錯誤。3、黨與黨之間要平等相處,互利互讓。毛澤東認為,各國黨的政治地位是平等的,不論大黨還是小黨,都應相互尊重、相互平等。他在1954年10月接見印度總理尼赫魯時強調指出: “我們在合作方面得到一條經驗:無論是人與人之間、政黨與政黨之間、國與國之間的合作,都必須是互利的,而不能使任何一方受到損害。如果任何一方受到損害,合作就不能維持下去。正因為這個原因,我們的五項原則之一就是平等互利?!盵2]4、黨與黨之間要團結協商、求同存異。毛澤東說,“在國際上,我們要團結全世界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首先是團結蘇聯,團結兄弟黨、兄弟國家和人民,還要團結所有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借重一切有用的力量。”[3]無產階級政黨要團結,對于意見分歧,要通過友好方式加以解決。反之,如果在相互關系中把自己的意見強加于人,它們的團結就會受到損害。周恩來也指出“任何一個黨或個人都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另一個黨或個人。但是,思想意識上的分歧不應該妨礙一國與另一國、一國的一個政黨與另一國的一個政黨在政治上的合作?!盵4]
中國共產黨按照獨立自主原則,積極開展同各國共產黨、工人黨和其他政黨的友好交往。除繼續與社會主義國家的執政黨和亞洲國家共產黨進行交往外,還積極發展同歐洲、大洋洲、北美、拉美等地區共產黨的交往,有選擇地與友好國家的民族主義政黨進行接觸。1956年9月,中共八大勝利召開,這是中國共產黨執政后首次舉行的一次代表大會,期間有54個國家的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應邀參加會議。1959年,新中國成立10周年,有61個外國政黨應中共邀請出席國慶典禮。中國共產黨堅持獨立自主的對外交往,為中國革命和建設爭取了許多寶貴支持,也為中國共產黨開辟新型政黨外交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二、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提出了堅持黨際關系四項原則、發展新型黨際關系的理論,為新時期全面開拓黨的對外交往新局面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鄧小平有關新型黨際關系的思想包括以下觀點:1、黨與黨之間不分大小、強弱、執政還是在野,都應當完全平等、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內部事務。鄧小平強調,不能以自己的理論和實踐來評判別黨、別國和國際共運的是與非,各國黨應當自己“去尋找道路,去探索,去解決問題,不能由別的黨充當老子黨,去發號施令。這應該成為一條重要的原則?!?、意識形態的差異不應成為新型黨際關系的障礙。鄧小平提出“不去計較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差別”,認為各國政黨應本著不計較意識形態的差別和求同存異的精神,發展新型的黨際交流與合作關系,意識形態的差異不應成為建立新型黨際關系的障礙。3、發展新型黨際關系必須以國家利益為最高準則。鄧小平指出,要“把黨同黨的關系與國家關系區分開來,使這樣的問題不影響我們發展國家之間的關系”,在考慮黨與黨之間的關系時,“應該從國家自身的戰略利益出發。著眼于自身長遠的戰略利益,同時也尊重對方的利益?!睉耙宰约旱膰依鏋樽罡邷蕜t來談問題和處理問題”。4、對黨際關系中的歷史問題,應當不計前嫌,不糾纏歷史舊賬,一切向前看。鄧小平主張不要糾纏歷史舊賬,要“結束過去,開辟未來”,“把重點放在開辟未來的事情上”。
根據鄧小平新型黨際關系思想,黨的十二大形成了黨際關系四項原則,即“獨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內部事務”。之后,這四項原則被寫入歷次黨的代表大會文件和黨章中。按照新型黨際關系原則和工作目標,中國共產黨超越意識形態差異,同一切愿與中國共產黨交往的外國政黨進行交流與合作,交往對象和交往范圍不斷擴大,出現了全方位、多渠道、寬領域、深層次的交往格局。實踐證明,“獨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內部事務”原則是中國共產黨對外交往的理論基礎,也是中國共產黨與外國政黨和政治組織交往的根本原則。黨際交往四項原則與中國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一樣,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必須長期堅持下去。
三、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和以胡錦濤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為中國特色政黨外交理論做出了重要貢獻
1989年的北京政治風波和蘇東劇變后,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在深刻認識和把握世情、國情、黨情發展變化的基礎上,著眼于黨的中心工作和國家外交全局,提出了黨的對外工作跨世紀發展的指導方針。江澤民一方面對外闡明中國對蘇東劇變的看法,宣示中國堅持改革開放,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和決心;另一方面提出要發展全方位的政黨關系,特別是要擴大共同利益匯合點,妥善解決彼此分歧,堅持對話,不搞對抗。政黨外交要配合政府外交,加大與發展中國家政黨的交往力度,拓展與發達國家不同類型政黨的聯系與合作,擴大參與多邊政黨交流,為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爭取良好的周邊環境和國際環境。1992年黨的十四大修改后的黨章總綱強調,“中國共產黨主張積極發展對外關系,努力為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爭取有利的國際環境”。1997年黨的十五大對黨際交往的指導方針又有新的表述:“中國共產黨堅持在獨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內部事務原則基礎上,同一切愿與我黨交往的各國政黨發展新型的黨際交流和合作關系,促進國家關系的發展?!边@些新的表述,使中國共產黨發展對外關系的目的更加明確,維護國家利益和促進國家關系發展成為黨的對外交往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全面深入推進,各國政黨聚焦的問題日益轉向本國內部的經濟社會問題,紛紛調整傳統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以此增強對社會的引領能力和政治競爭力。這一變化促使各國政黨在對外交往中更加注重務實性,政黨交流內容從政治逐漸擴展到經濟社會文化各領域。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深刻把握新世紀國際形勢發展以及中國與外部世界關系的歷史性新變化,大力推動國內執政理念與外交理念相銜接,充分體現了黨中央以國家發展戰略為基石、國內戰略和外交戰略協調統一的發展思路。以胡錦濤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科學發展觀,要求外事工作堅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堅持推動建設和諧世界。胡錦濤總書記在出訪和接見外賓時,多次強調中共的對外交往是中國整體對外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并深刻闡述了政黨交往推動和諧世界建設的思想。新世紀新階段黨的對外交往實踐證明,胡錦濤關于科學發展與和諧世界的理念,極大地拓寬了黨的對外交往視野,為新型政黨外交指明了方向。在科學發展觀和總體外交戰略思想的指導下,黨的對外交往內容和形式不斷創新,廣度和深度不斷突破,一個以各國主流政黨和政黨國際性或區域性組織為對象的,全方位、多渠道、寬領域、深層次的政黨外交新格局基本形成。
中國特色政黨外交在理論與實踐中表現出以下內容:1、注重從國家總體外交出發,將政黨交往工作滲透到國家外交的具體實踐中。新世紀新階段黨的對外交往,進一步增強主動配合國家總體外交的意識,始終堅持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調動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使黨的對外工作目標更明確,機制更完善,運轉更協調,成效更顯著,特色更突出。既充分發揮了政黨交往的自身優勢,做好人的工作,加深了解,增強互信,同時又把黨際關系放在國家關系的全局中考慮,從國家總體外交出發,將政黨交往工作滲透到國家外交的具體實踐中。2、將政黨外交置于黨的事業中,不斷提高黨的對外工作目的性和實效性,推進政黨外交可持續發展。在新世紀,中國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把政黨外交融入黨的事業中,把黨的對外工作視為黨的一條戰線,自覺地將政黨外交與各部門、各地方的工作需求緊密結合起來。在開展與國外政黨及政治組織的交往中,不斷豐富政黨外交的內容和形式,更加突出黨際交往的互動性、目的性和實效性。注重將中國在國際格局變化中的機遇轉化為長期的影響力,將中國共產黨先進的治國理政經驗轉化為黨和國家的軟實力,努力將中國建設和諧世界的理論轉化為具體的對外政策主張。在這種轉化中,以實現中國特色政黨外交的可持續發展。3、更加注重超越意識形態,推動不同文明和不同意識形態之間的對話與交流。超越意識形態,尋求不同社會制度和不同意識形態的對話與交流,推動和諧世界建設,是中國外交追求的重要理念。中國共產黨在對外交往中處理與意識形態有嚴重分歧的政黨關系時,對那些通過黨際交往進行意識形態侵蝕的行為保持高度警惕和堅決抵制,同時也注意靈活性,擱置或減少分歧,以推動不同文明、不同社會制度和不同意識形態之間的對話與交流,以達到多交朋友、推動合作、共謀發展的目的。4、更加注重發揮政黨外交在提升中國共產黨良好形象和中國國軟實力水平、推動建設和諧世界中的獨特作用。在中國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國內與國際兩個大局互動不斷加強的背景下,黨的對外交往更加重視調查研究和信息傳播工作。加強對國際形勢的分析判斷以及對關系中國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的全局性、戰略性和前瞻性問題的研究,為中央的決策和國內工作提供有價值的情況和建議。研究外國政黨治國理政經驗教訓,為中國共產黨加強執政能力建設和推進黨的理論創新提供智力支持。通過各種黨際交往機制化平臺,加強黨的對外信息傳播工作,向國際社會展示中國共產黨民主、進步、開放、創新的良好形象。政黨外交日益成為中國建設國家軟實力、提高國際話語權、提高中國國際影響力的重要途徑,在推動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黨的對外交往理論始終隨著黨的思想路線和黨的中心工作的轉變而不斷發展
中國共產黨90年的發展歷程證明,凡是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努力把握時代特征和歷史脈搏,與時俱進,黨就能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不斷取得勝利,反之就會遭到挫折甚至失敗。在20世紀70年代末之前的革命和建設時期,黨的指導思想時常受到“左”的思想干擾,黨的對外交往理論也同樣表現出“左”的傾向。如“文革”開始后,對國際形勢的判斷出現了嚴重的偏差,“支左反修”一度成為黨的對外交往的指導思想。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共產黨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對時代主題的把握實現了從“戰爭與革命”到“和平與發展”的轉變,中國的外交方針實現了從“一條線”、“一大片”到奉行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轉變,黨的對外交往目標實現了從“支左反修”到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爭取有利的國際環境的轉變。進入新世紀,中國同世界的關系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中國的前途命運日益緊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運聯系在一起,中國內政與外交的關聯性進一步增強,中國的發展備受世人關注。根據新形勢新變化,黨提出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理念,在外交政策上突出以人為本,對外主張尊重不同文明、不同社會制度、不同價值觀念的多樣性,提出求同存異、和諧共處的新文明觀。新形勢對黨的對外交往提出了新要求,新理念賦予黨的對外交往新內容。中國共產黨對外交往努力探索新形勢下開展政黨外交的新機制、新途徑、新方法,注重把實踐經驗提升到理論高度,不斷深化對中國特色政黨外交的規律性認識。黨的對外交往理論隨著黨的思想路線和中心任務的變化而變化,隨著黨的事業前進而與時俱進,不僅是黨的對外工作在新的起點上繼續前進的必由之路,也是黨的對外工作理論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
二、黨的對外交往理論發展是一個不斷完善、不斷創新的過程
馬克思、恩格斯在領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進程中,逐步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的黨際關系理論,提出了實現無產階級政黨的國際團結與合作、各政黨在內部事務上保持自主和獨立、尊重各黨的選擇權等黨際關系的基本思想。中國共產黨在其初期的對外交往中,奉行馬克思經典作家倡導的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原則,主要發展同共產國際與蘇俄黨的關系。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曾經受共產國際的遙控指揮和錯誤指導,不能獨立自主地決定自己的路線方針政策,使中國革命遭到巨大損失。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后,也遇到蘇共的大黨主義干擾。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人,在長期的革命實踐和對外交往中,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黨際關系思想,逐漸形成了以獨立自主為核心內容的對外交往理論,提出了獨立自主、平等、協商、互利等思想。但傳統的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和獨立自主思想,不能完全解決因意識形態分歧而導致政黨之間對立乃至國家關系惡化等問題。鄧小平總結了國際共運和中國共產黨對外交往中的經驗教訓,提出要建立新型黨際關系,創新了黨的對外交往理論。黨際關系四項原則和“超越意識形態差異,謀求了解和合作”的方針,引起了各國政黨的強烈共鳴,從而化解了黨際交往中的一個傳統障礙,為新時期政黨間的合作共贏開辟了新路。在從國際主義到獨立自主、從政黨關系到國家關系、從政黨交往到政黨外交的轉變中,黨的對外交往理論不斷豐富、發展和完善。與時俱進的中國特色政黨外交理論是馬克思主義黨際關系理論和鄧小平黨際關系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三、黨的對外交往理論是歷代中央領導集體不懈探索、長期實踐的結晶
黨的對外交往歷來得到黨中央及中央領導人的高度重視和親自指導。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黨的領導人在黨際交往的重大問題上直接領導,親自參與,并提出了許多對外交往思想。毛澤東從新中國成立至他逝世的27年間,先后700多次會見了100多個國家的3000多名來訪客人。鄧小平曾長期主管黨的對外工作,不僅提出了新型黨際關系思想,而且對中國共產黨恢復與一些國家共產黨的關系、發展與歐洲社會黨等外國各類政黨關系等工作也親自進行指導。世紀之交,江澤民除頻頻接見來訪的外國客人,親自參與黨的對外交往外,還對政黨外交跨世紀發展提出了指導方針。胡錦濤充分肯定黨的對外工作既是黨的事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也是中國總體外交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促進國家關系的建立、鞏固和發展,對于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多次率黨的代表團出訪,會見到訪的外國政黨代表團。事實證明,黨的領導人是黨的對外交往的核心和主體,黨的對外交往理論是黨歷代領導人集體智慧的結晶。
四、黨的對外工作理論是中國共產黨積極順應時代潮流,與時俱進,開拓進取的產物
中國共產黨始終是先進的社會生產力和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代表。在情況發生變化、時代不斷前進的背景下,如果墨守成規,只從本本和教條出發而不從實際出發,就會喪失黨的先進性。理論是實踐的總結,中國共產黨對外交往理論既堅持了馬克思主義黨際關系理論的基本原則,又緊密聯系黨和國家的具體實際,注重在實踐中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如果說獨立自主的理論是在中國革命時期和建設初期黨的對 外交往實踐的成果,那么新時期的新型黨際關系思想和中國特色政黨外交理論更是中國共產黨黨積極順應時代潮流,與時俱進,開拓進取的產物,是新時期黨的對外交往的理論總結。20世紀90年代前,中國共產黨與外國政黨的交往,多限于政治領域,目的是在政治上加強了解、增進互信。90年代后,黨際交往不再局限于政治上的一般交流,內容逐漸豐富、形式日益多樣。黨的對外交往不僅著力于維護國家利益、促進國家關系發展,而且注重交流治黨治國經驗,在服務于國際、國內兩個大局,為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智力支持等方面進行了新的有益探索,取得了較好的成果。隨著世界多極化與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各國之間的聯系、交往與合作日趨密切,借助政黨交往為國家的外交和經濟建設服務越來越成為人們的共識。不斷調整對外交往內容、對象、目標,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黨際交往原則,創新政黨外交理論,與時俱進,這是黨的對外交往理論發展的基本規律。
(責任編輯:丁云)
[1]毛澤東外交文選[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3.
[2]同印度總理尼赫魯的四次談話(1954年10月).毛澤東文集(第六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64.
[3]毛澤東文集(第七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88.
[4]周恩來出席英國駐華代辦杜維廉為艾德禮為首的英國工黨代表團訪華舉行的宴會時的講話(1954年8月24日).周恩來年譜(上) [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1998: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