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榮水/文
關于國際政治中道德因素的幾點思考
■ 周榮水/文
國際政治中的道德因素是隨著國際社會的發展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其內涵也是隨著國際社會的發展而在不斷地發生變化。當前,道德因素在國際政治中的影響和作用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它對規范國家間的交往關系和維系國際社會的穩定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另一方面,各國普遍把追求國家利益作為國際交往的首要目標以及道德自身存在的缺陷等各種因素,又制約著國際道德的發展。國際道德甚至還被某些西方國家扭曲異化,成為他們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工具。因此,研究和界定國際政治中道德因素發展情況,對維護和增進國家利益、營造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一,國際政治自身特性催生、發展和豐富了道德在國際政治中的現實意義。一是國際政治行為追求國家利益的特性。各國普遍把國家利益置于其對外交往的核心地位,作為其政策和戰略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但各國在擁有特定國家利益的同時,又往往在國際事務的某些領域存在著共同的利益。國際道德作為維護國際社會共同利益的共識,成為民族國家追求本國國家利益的心理制約。二是國際政治主體具有的互動相關性。各國對于利益的追求盡管存在著差異性和對立性,但彼此間又是相互關聯和促進的。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孤立存在于當今世界,一國政策及其變化勢必對其他國家產生影響。這種相互關聯和牽制,要求任何國家在追求利益時都不能是隨心所欲的,而是應該有一定限度。而這恰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道德原則的約束和作用。三是國際政治活動呈現的日益廣泛性。首先,國際政治參與主體的不斷增多。除國家外,國際組織、跨國公司等非國家行為主體在國際政治中日益活躍。其次,國際政治活動的廣泛性還表現在它與經濟、文化、價值等人類生存和生活的各個領域發生著越來越廣泛的聯系。參與主體與活動領域的日益擴展為國際道德的發展提供了現實基礎和實踐動力。
第二,全球化時代尤其是冷戰結束以來,國際社會中出現了國際道德深入發展的一系列條件。一是各國間相互依存態勢空前深化。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手段的不斷發展,各國之間的相互依存迅速加深,世界日益成為一個相互滲透的有機整體。相互依存帶來的國家間權力與利益充分交融和密不可分,使得國際道德在協調利益分配、緩解沖突紛爭、促進共同發展時,成為了可能和必要的選項。二是全球性問題的不斷涌現。全球生態失衡、環境污染、人口爆炸、糧食危機、資源短缺、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和國際恐怖主義猖獗等急劇增多的全球性問題已成為國際社會共同面臨的難題,它們的解決需要各國間甚至是全球性的緊密合作。“全球性問題導致了當代國際政治的內容發生調整”,成為國際道德發展的一個較大動因。三是國際權力和利益觀正在發生變化。相對的、合作的和軟性的權力利益觀日益取代絕對的、單一的和僵硬的權力利益觀。直接的強權和損人利己的做法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的抵制,各國開始將著眼點放在協調和互助上,并認同權力和利益的實現要放在國際社會的互動中來考慮。目前,“世界各國普遍主張‘政治上和平共處,經濟上互惠合作’,并謀取在戰略高度建立‘伙伴關系’”。這種國際關系調整的新態勢,有力地推動了國際道德的發展。
第一,國際道德為國際政治各行為主體開展國際交往提供了行為規范,有助于國際社會的穩定和有序。國際社會綿延至今,已經形成了許多規范國家行為的道德標準,諸如保護人權、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受侵犯、聯盟中的信用原則甚至是一些針對交戰雙方的道德約束等,有的還通過國際法或國際條約的形式固定了下來。如二戰后形成的《聯合國憲章》、《世界人權宣言》等就包含了許多被各國共同接受的國際道德準則,成為指導當前各國交往和處理彼此間關系的行為規范,同時也是國際社會實現穩定有序發展的重要調節機制。
第二,國際道德對各國追求國家利益的行為構成一定的約束,有助于各國間建立互利合作的良好關系。從長遠看,大凡不符合一個歷史時代主流價值觀念的權力目的,最終往往都是要失敗的。因此在這個意義上,道德規定合理的、正當的國家權力目的,影響著國家追求利益的可行性和最終目標的實現。如美國小布什政府上臺伊始的外交政策核心是一意孤行的“單邊主義”,它與日益發展的世界多極化和國際關系民主化相違背,受到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反對,其結果是到處碰壁與受挫,最后許多國際問題的解決都不得不回歸到聯合國等多邊協調合作的框架中來。此外,國際道德要求各國在追求利益同時,還需承認國家間存在的相互義務。如針對日益嚴重的南北問題,西方發達國家有必要在促進發展中國家發展方面承擔起更多的責任已成為國際社會的一個重要共識。在國際社會相互依存不斷深化的今天,各國間建立互利合作的關系已經是國家間交往的主要形式。
第三,國際道德是發展中國家反對發達國家實施控制、顛覆、操縱等霸權行徑的有力武器。盡管多數發展中國家早在二戰結束后就已相繼取得國家主權的獨立,但在很大程度上仍難擺脫西方發達國家的控制。為了維護政治和經濟的獨立,發展中國家紛紛聯合起來,致力于反抗西方國家的擴張、掠奪、顛覆、控制、操縱等霸權行徑,成為了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倡議者和斗士,而國際道德原則是他們手中的有力武器。其中,中國新主張的“在互相尊重領土主權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等原則基礎上,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受到了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普遍歡迎,因為它反映了廣大殖民地國家和落后國家長期以來要求國家平等和正義的國際道德愿望。隨著近年來發展中國家實力和地位的不斷提高,他們也正逐漸成為推動國際道德確立和發展的重要力量。
第四,國際道德的發展有助于解決國際社會面臨的全球性問題。聯合國《世界人類義務宣言》指出,“鑒于全球性問題需要全球性辦法,而求得全球性解決辦法只能依靠所有文化和社會所推崇的理念價值和規范”。全球性問題具有全球性、全面性、整體關聯性以及嚴重挑戰性,從根本上威脅到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社會環境與自然環境,無論是從后果和解決途徑上講,都是與整個國際社會聯系在一起的。國際道德強調關注的人類整體利益、國家間和平共處和全球性合作等理念,無疑將促使各國承擔起更多的地區和全球責任,對全球問題的解決過程有著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其一,各國普遍追求本國利益而忽視道德原則的約束,是國際道德發展面臨的根本困境。在當前的國際社會中,國家利益的特殊性占據矛盾的主要方面,相對于普遍性來說,它處于強勢地位。盡管世界上多數國家都承認一種關于國際社會和整個人類的義務感的國際道德,但各國還是普遍把本國利益的重要性放在其對外政策的首要位置。特別是當本國的利益與國際道德發生矛盾時,各國往往是把后者放在一邊。美國世界秩序學會主席羅伯特·C·約翰遜曾呼吁,“實行超世界的‘全球人文主義’,以所謂的人類利益克服狹隘的國家利益”。但這種呼吁在當前條件下顯然還缺乏現實操作性,事實上各國在“全球利益”的名義下,追求的仍然是本國的利益。目前這種以強烈民族意識和強勢國家利益為主流的國際政治價值觀現狀,深刻影響著道德對國家行為的約束能力,成為國際道德發展的主要困境。
其二,國際道德自身的普適性與各國價值觀的多元化存在一定矛盾。國際道德作為普遍的價值體系,本身存在著普適性問題;而各國基于不同的國家制度和文化傳統,又都擁有不同的道德觀和價值觀。二者之間的矛盾成為國際道德確立和發展的一大障礙。人們在追求平等、自由等方面的心理特征和基本愿望可能是大致相同的,但是在不同文化傳統影響下,所形成的道德信念卻是各式各樣的。雖然亨廷頓指出,“各文明的人民應尋求和擴大與其他文明共有的價值觀、制度和實踐”。但各國在文化價值觀方面的差異,不是在短時間內可以彌合的,它將在較長時期內對國際道德的發展起著制約作用。
其三,西方發達國家往往憑借其在國際社會中的主導優勢把西方的道德標準上升為國際道德標準。由于美歐等西方發達國家在國際社會中居于主導和優勢的地位,因此“當前的國際關系倫理是以西方為主導而構成的,其形成的過程就是西方現代性的擴張過程”。西方國家試圖將自己的價值標準作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原則,“將其所謂的‘普遍人權’為核心的價值觀作為全世界共同的價值觀念,并欲以此為基礎建立國際新秩序,其實質正是為了保持和維護他們的世界主導地位”。美歐主張的“人權高于主權”的論調不過是其推行強權政治的幌子,廣大發展中國家離開了主權的架構及其國際法的保護,是不可能實現政治經濟的獨立發展和現代意義上的人權的。當前,“國家主權是一國人民充分享受人權的前提和保障”。西方國家試圖將自身價值標準強加于其他國家的做法顯然違背了國際道德原有的目的和意義。盡管世界多極化的趨勢在不斷發展,但美歐在國際社會中的主導地位短期內不會發生大變化。因此,這些帶有明顯“西方范式”特點的國際道德異化現象還將在一個較長時期內存在和發展下去。
(責任編輯:李瑞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