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 放/文
蘇聯興亡通鑒:十條主要歷史經驗
■ 高 放/文
在20世紀世界歷史與版圖上有一個地跨歐亞兩洲的大國蘇維埃社會主義國家于1917年橫空出世,燦然興起。它在1918—1920年打敗了國內外敵對勢力的猖狂進攻后,只用了十幾年時間就快速實現了國家工業化,消滅各種私有制,于1936年宣告基本上建成了人類四百多年來夢寐以求的理想的社會主義制度。隨后蘇聯又在1941—1945年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中堅力量,為消滅法西斯勢力做出了重大犧牲與貢獻。戰后蘇聯進而幫助歐亞12個國家擺脫了資本帝國主義統治,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蘇聯又于1954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核電站,首開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先河,1957年第一個成功發射人造衛星,1961年第一個實現載人航天飛行。蘇聯作為第一個社會主義強大國家,在20世紀世界歷史中曾經幾度光芒四射,令人欽慕。可是它自70年代中后期起開始由盛轉衰。拖延到1991年竟未見刀光劍影,未聞槍聲炮鳴,就悄然自盡,土崩瓦解了!蘇聯這顆20世紀人類社會太空巨星前后74年的起落,正如中國古書《左傳》所云:“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那么蘇聯興亡之路的奧秘究竟何在呢?這是眾多歷史研究者都在悉心探求正確答案的既大又難的重要課題。我把自己60年跟蹤探索研究的感悟簡至十個要點,這也是我們從蘇聯興亡中應該引以為明鑒的核心價值所在。
第一,現代政治是政黨政治,任何國家要實現社會主義必須要有社會主義政黨的領導。
俄國建立社會主義政黨自1883年成立勞動解放社至1898年成立社會民主工黨,再到1903年重新建黨,歷經20年的艱苦奮斗。從1903年起黨內又分為布爾什維克與孟什維克兩派。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重視思想建黨,先后批判了民粹主義、經濟主義、馬哈伊斯基主義(唯成份論,歧視知識分子),孟什維主義、取消主義、召回主義(主張召回在杜馬議會的黨員議員,拒不參加議會合法斗爭)等等錯誤思潮,把馬克思主義與俄國實際相結合,形成了列寧主義,認定俄國革命要分為民主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兩步走。列寧還重視組織上建黨,使黨成為由先進分子組成的有嚴密組織紀律的戰斗隊。黨要實行民主集中制原則。在沙皇專制統治下,要厲行集中領導;在條件好轉時要特別強調發揚黨內民主,這樣才能減少黨的領導人失誤,并且充分發揮黨員個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俄國黨1905年才有8400名黨員,到1917年3月增為2.4萬人,1917年10月又增為35萬人。社會主義政黨的建立和健康成長是蘇聯社會主義興起的前提和源頭。
第二,現代政黨政治難以一黨孤軍作戰,獨占鰲頭,需要多黨合作增強實力。
在資本主義社會因不同利益集團有不同訴求,通常是多黨并立,互相角逐,既有聯合,又有斗爭。俄國1902年成立了代表廣大農民也主張實行社會主義的社會革命黨,1905年又出現了代表資產階級的立憲民主黨和代表大資產階級與采取資本主義經營方式的大地主階級利益的十月黨。工人階級的社會民主工黨在反對沙皇專制統治的民主革命中力爭聯合社會革命黨,孤立立憲民主黨,集中打擊反動的十月黨。到1917年二月革命勝利、推翻沙皇專制政府后,社會革命黨與孟什維克轉向支持立憲民主黨主持的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布爾什維克就采取打擊社會革命黨與孟什維克的方針,同時極力爭取其中的左派。1917年12月成立的左派社會革命黨還加入蘇維埃政府,與布爾什維克黨聯合執政。到1918年3月該黨退出政府后,從中又有一批左派另成立革命共產黨與民粹主義共產黨。1918—1920年俄國曾經曇花一現過兩三個共產黨聯合執政的局面。1920年以后蘇俄成為共產黨一黨制國家,這時列寧特別重視發揚黨內民主,一直堅持黨內每個人獨立自主平等爭論,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防止黨內一派一人或幾個人專斷。
第三,政黨必須爭取群眾支持、依靠群眾力量才能打天下、坐天下。
20世紀初,俄國工人才有1000多萬人,農民卻有1億多人。在俄國爭取、依靠群眾重點是要爭取、依靠工人和農民兩大階級。列寧于1903年撰寫了長達4萬多字的《給農村貧民(向農民講解社會民主黨人要求什么)》,提出并且闡述“工農聯盟”的重要原理,這是對馬克思主義俄國化的重要創新。布爾什維克黨的形成和發展為工農聯盟做了大量工作,在工廠和農村廣泛建立黨的基層組織,創辦多種報刊、召開多種集會,向廣大工農宣傳黨的綱領和政策。黨的民主革命綱領是三條:成立民主共和國,沒收地主土地,實行八小時工作制,主要是滿足工農大眾的要求。在報刊上宣傳這三條綱領時采用隱語,號稱“三條鯨魚”。到1917年二月革命勝利、推翻沙皇專制政府之后,黨轉向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時就改變綱領,公開提出“和平、土地、面包”三點要求,主要也還是為了爭取工農大眾的支持。黨還把工農大眾在1905年革命中創造的、1917年二月革命后得到發展的工農代表蘇維埃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政權機關,這是依靠群眾、尊重群眾首創精神的創舉。
第四,政黨的奮斗目標是掌握政權,實現黨的綱領。社會主義政黨只有掌握政權才能逐步實現社會主義。
布爾什維克通往執政之路是采取合法公開斗爭與非法秘密斗爭相結合的方針。合法斗爭表現為黨在各種群眾組織中公開活動爭取人民群眾,參加國家杜馬議會斗爭等等。沙皇專制政府在人民革命運動逼迫之下,于1906年4月召開第一屆國家杜馬(即議會),最初黨號召抵制杜馬。1907—1912年,又召開第二、三、四屆杜馬,這時革命已處于低潮,黨就改變為積極參與杜馬選舉,在杜馬中善于聯合進步派別利用杜馬講壇揭露沙皇專制本質,提出有利于工農大眾的要求,以喚起民眾。進行非法秘密斗爭,包括黨打入各種群眾組織和要害部門進行秘密活動以及黨參與群眾的示威游行、政治罷工和武裝起義等,爭取黨在其中發揮領導作用。在1905年革命失敗后,黨在低潮時期堅持合法斗爭與秘密斗爭,繼續艱苦奮斗。1917年二月革命勝利后黨在蘇維埃中竭力爭取群眾,十月革命勝利后黨的領導人列寧等在全俄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國家領導人,黨成為全國的執政黨。
第五,黨執掌全國政權后進入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首先要依靠先進的工農國家政權,大力增加生產力總量,大力提高民眾文化水平,大力逐步全面改造舊社會,不能急于消滅私有制、消滅階級。
可是蘇維埃國家在1918—1920年三年內戰和保衛社會主義祖國的外戰中卻急于把戰爭時期采取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作為直接過渡到共產主義的措施。如不用貨幣,實行平均主義的實物分配,取消市場,把農民的余糧都征收上交國家等等。這樣到1920年戰爭結束時就引起工農大眾不滿,有的地方甚至發生農民“擁護蘇維埃,反對共產黨”的武裝暴動。列寧當即于1921年改正過左錯誤,轉而采取新經濟政策,允許發展國家資本主義和私人資本主義,恢復貨幣流通與市場交易。這樣蘇聯經濟很快得到恢復和發展。1923年列寧臨終前還口授箴言,強調要完成新經濟政策所承擔的過渡時期的諸多歷史任務“需要整整一個時代。在最好的情況下,我們度過這個時代也要一二十年。” 可是在列寧說這些語重心長的箴言僅僅六年之后,在歐洲革命推遲、中國大革命失敗、國內生產力依然落后、工農關系緊張等很不好的情況下,斯大林卻教條式地照搬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急于提前結束新經濟政策,用行政命令手段向資本主義全面進攻,急于消滅資本主義和農民個體經濟,搞農業全盤集體化。到1936年蘇聯宣布結束了過渡時期,基本上建成了社會主義。實際上蘇聯只是建成了低標準、歪標準的社會主義,給蘇聯社會后來的發展留下了很深的后患。正是急于求成的過左路線和超前的生產關系變革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持續快速發展。
第六,共產黨成為全國唯一執政黨后,要保有長期持續執政的能力關鍵在于充分發揚黨內民主,充分調動全體黨員和基層黨組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防止黨的領導人決策失誤和作風敗壞,一旦出現問題也能及時改正。
為此列寧創立兩項重大制度:其一,按照馬克思恩格斯1847年創建第一個共產黨時定下的規矩,實行黨代表大會年會制,把黨代會作為黨的權力中心。中央委員會只是黨代會的執行機關而不是與黨代會并列的權力中心。在黨代會上凡有不同意中央決策者可以在大會上作副報告或者提出批評意見。黨代表真正是由各地方組織民主選舉產生。其二,從1921年起設立中央、地區和省三級黨的監察委員會,與各級黨委是平行權力機構,其職責是專門監督同級黨委。此外列寧還采取清黨措施。1921年第一次清黨,經黨組織審查,就有159.355名不合格黨員被除名,占黨員總數24.1%。可是1924年列寧逝世后,這兩項重大制度都被斯大林破壞了。黨代會相隔時間越拉越長,甚至相隔13年之久才召開(例如1939年開十八大,1952年才開十九大)。黨代會年會制被破壞后,黨中央、政治局甚至總書記個人成為黨的權力中心。從1930年十六大起,在黨代會上充滿對領袖的歌頌,不能真正自由民主討論黨的決策。1934年以后中監委改為由中央領導,其職責是監督各級黨委是否執行中央決定。清除不夠格黨員的清黨變成為對被認為不忠于領袖的異己分子關盡殺絕的大清洗。斯大林時期被處決、囚禁的干部達370萬人之多,約占當時干部總數五分之一。蘇共從30年代起就已經由民主政黨開始變為專制政黨,使得黨內外都缺少民主自由。正是過左路線與過度集權的黨政領導體制同社會主義社會要求盡快發展生產力、發展民主自由的矛盾成為蘇聯社會內在的第一個大矛盾。
第七,要使社會主義國家真正成為勞動人民掌權的民主共和國,列寧還確立或者準備確立一系列政治制度。主要有分權制、任期制與選舉制。
列寧任人民委員會主席(即政府總理),斯維爾德洛夫、加里寧先后任全俄蘇維埃代表大會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即國家主席),托洛茨基任共和國軍事革命委員會主席。列寧曾經對托洛茨基說過:“人到55歲開外就敗事有余。” 意即55歲就要退休,不搞終身制。列寧更沒有指定接班人,臨終前他只給黨代表大會寫信談及各主要領導人的優缺點,可是卻明確提及要調換斯大林的總書記職務,因為他有四個缺點:“掌握了無限的權力”,“太粗暴”,“急躁和喜歡采取行政措施” 。1921年列寧主張黨政分開,1922年黨中央才設總書記一職。意在設立專人負責黨的建設工作,總書記不在政權機關兼職。列寧還堅持1871年巴黎公社確立的國家公職人員是“社會公仆”的原則,其最高工資與最低工資相比,差距不得超過五倍。由于沙皇封建專制制度在社會上的廣泛影響,促使后來斯大林逐步背離了列寧確立的上述制度和原則。斯大林集黨政軍三大權于一身,實行領導職務終身制和指定接班人制,加深以黨代政制、等級授職制等等。斯大林開始推行高薪特權制,到30年代中期高低工資差別已達30倍,50年代初期達50倍,70年代進而相差100多倍。正是蘇共自己培植的高薪特權官僚集團最終成為蘇聯社會主義的掘墓人。這個官僚集團同人民大眾的矛盾是蘇聯社會內在的第二大矛盾。
第八,要堅持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合作的原則,反對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才能促進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
沙俄帝國沒有海外殖民地,卻是“民族大牢獄”,殘酷剝削壓迫國內各個非俄羅斯異民族。列寧在革命前高揚民族自決權大旗,打倒沙皇專制統治后主張由各民族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十月革命勝利后,愿意分立者成為獨立國家,如芬蘭、波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愿意留下聯合者成立聯邦共和國。1918年制定第一部憲法時國名定為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簡稱蘇俄。為便于克服大俄羅斯沙文主義,1922年蘇俄在國名中刪去“俄羅斯”,改名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可是到斯大林執政時期,實行過度中央集權制,各異民族的自立自治權利備受限制,大俄羅斯主義依舊盛行,多次開展批判、清算地方民族主義的斗爭,唯獨從未切實有效反對過大俄羅斯主義。1939年蘇德簽訂密約瓜分東歐,1940年斯大林又把波羅的海沿岸三國重新并入蘇聯。衛國戰爭期間斯大林又把幾個異民族全部遷徙異地。正是斯大林時期加深的大俄羅斯主義勢力同各異民族的矛盾成為蘇聯社會的第三個大矛盾。到1991年民族矛盾成為蘇聯解體、滅亡的導火索和引爆點。
第九,不發達國家首先探索社會主義之路,篳路藍縷,異常艱辛,必須經常總結實踐經驗,及時調整政策,改革體制,才能不斷增強社會主義活力。
只有改革才是社會主義前進的重要動力。列寧從直接過渡到迂回過渡的轉變,從戰時共產主義到新經濟政策的轉變,從否定市場到肯定“以市場為基礎”的轉變,就是生動的實例。列寧在臨終前《給代表大會的信》中還鄭重提出“對我們的政治制度作一系列的變動”,“如果不實行這種改革,……就會遭到很大的危險。” 列寧提出的改革方案包括微觀和宏觀兩個方面。宏觀方面指實行黨政分開,擴大黨內民主和蘇維埃民主,防止官員特權,強化人民對領導的監督,堅決克服官僚主義,根本改造國家機關,厲行法治等等很多內容。后來斯大林實行的個人集權制、職務終身制、指定接班制、以黨代政制、等級授職制、官員特權制、控制選舉制等等,使得政治制度的弊病越來越嚴重,越來越難以進行改革。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等人表面上批判斯大林的某些錯誤,實際上依然承襲斯大林的體制。總之,沙皇封建專制的深遠影響使得蘇聯幾任領導人長期拒不對政治體制進行改革,結果死路一條,終于導致蘇聯滅亡,這種過度集權的體制被人民永遠拋棄了。
第十,不發達國家首先走上社會主義道路,不能閉關自守,抱殘守缺,理應對外開放,善于與發達國家和平共處,盡可能汲取發達國家的各種現代文明成果,又必須抵制資本主義腐朽污穢的侵襲。
列寧于1918年在《蘇維埃政權的當前任務》一文的幾個提綱中提出的名言公式是“蘇維埃政權 + 普魯士的鐵路秩序 + 美國的技術和托拉斯組織 + 美國的國民教育等等等等 + + =總和 = 社會主義”。 說到做到,良策興邦。列寧在1921年實行新經濟政策伊始,就把國家資源和企業租讓給外國資本家經營,引進資本、管理、技術、人才,以加速發展生產力,達到互利雙贏。從1921—1926年度,蘇維埃國家與外商簽訂合同達135項。1927年以后逐步減少。1929年斯大林提前結束新經濟政策,1930年蘇聯政府廢除租讓制法律。30年代蘇聯基本上是關起門來獨自一國搞建設,與西方只保留有限的貿易關系。二戰后社會主義已由一國擴展到歐亞十三國,蘇聯更是長期與西方資本主義列強處于冷戰對峙狀態。斯大林更強調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的對立,搞兩個平行市場。隨后蘇聯更與美國進行軍備競賽,爭奪世界霸權。60年代美國帶頭掀起以信息化為標志的第三次新科技革命浪潮后,蘇聯愈益顯得落后,到1991年終于垮臺。實踐證明,優勝劣汰,不開放勢必因滯后而被淘汰。
社會主義首先在不發達國家建成,可以說是開路先鋒的試驗、試錯進程。上述蘇聯社會主義社會內在的三大矛盾,本來可以通過解放思想,百家爭鳴,大致取得共識,既堅持又發展馬列主義,既維護社會主義又實行改革開放,逐步取得體制內改革成功,革除舊模式、舊體制的弊病,使社會主義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使社會主義經過鳳凰涅槃得到新生、永生。可是斯大林之后蘇聯幾任領導人因襲舊模式、舊體制,一再延誤改革開放,最后終至滅亡。可見蘇聯是自我葬送的,而不是被外敵滅亡的,也不單純是被西方和平演變的。這令我想起唐朝杜牧在《阿房宮賦》名篇中的警世恒言:“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所以他才認為:“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杜牧這位大文豪頗有辯證唯物論思想,他能認識到人民是起決定作用的力量,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只是變化的條件。所以他才認為:楚、燕、齊、韓、趙、魏都是因為不關愛其人民未能聯合起來抵抗秦國而自滅的,而不是被秦國消滅的;秦國統一天下后,照樣不關愛人民,所以最終也被人民聯合起來推翻了;秦人來不及自我哀傷,卻是由后世人去哀傷它,后人哀傷它而不引以為鑒,這就使得后世的人再哀傷現在的人。由此可見,當今切實明鑒蘇聯興亡之道是何等重要和緊迫啊!
以上十點可以說是筆者60年來跟蹤研究蘇聯興亡之道的心得結晶。這些要點都是非常值得引以為鑒的。但愿其有助于讀者洞察透視蘇聯興亡的奧秘,借以竭力推進中國的改革開放,以期全面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樣必將使中國對世界的和平、發展與合作大業,對構建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作出更大的貢獻。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丁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