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麗川 張 鵬 趙 雋 (河北 工業大學圖書館 天津 300130)
李向前 (河北工業大學廊坊分校圖書館 河北廊坊 065000)
“十一五”期間,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初見成效。“十二五”規劃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依然被列為重中之重,如何增強公共文化產品供給和服務能力是今后我國公共事業發展的一項戰略任務。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過程中,高校圖書館所處的地位與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受到重視,特別是區域資源共享的逐步形成,使高校圖書館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提供了平臺。
在國外,高校圖書館不僅服務于校內的廣大讀者,而且也為大學周邊區域的居民提供信息服務,這樣無形中提高了周邊區域的文化生活,提升了居民的文化素養,促進了這個區域文化服務體系的發展。在國內,高校圖書館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還處于起步階段,在公共文化服務的具體實施方面,還沒有形成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行之有效的服務模式。[1]
如何高效利用自身文獻資源及人力資源優勢,使高校圖書館融入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來,同時探索一條具有高校鮮明特色的、能夠滿足社會精神文化需求的創新服務之路,是一項值得高校圖書館人研究的重要課題。
“以不息為體、以日新為道”是高校圖書館服務新理念。對高校圖書館來說,開展創新性延伸服務意味著將對本館所擁有的各種資源不斷地進行調整、設計與利用,而這種創新應該是持續不斷的,具有全過程、全員性和新穎性的特點,延伸服務的創新需要以網絡化和構建覆蓋社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環境做依托,用“以人為本、統籌兼顧、全面協調”科學發展觀作為指導。
高校圖書館開展創新性服務是公眾延伸服務的現實需要。如果說公共圖書館是提供公眾基礎文化需求的場所,那么滿足公眾不斷延伸的文化需求,僅靠公共圖書館的資源和服務是遠遠不夠的,高校圖書館利用自身豐富的資源開展創新性服務為公眾延伸性的服務需求提供了有力保障。
高校圖書館開展創新性服務是一種社會責任。早在2002年教育部頒發的《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就明確提出:“有條件的高等學校圖書館應盡可能向社會讀者和社區讀者開放”。這為高校圖書館開展文化公共服務提供了政策依據。作為文化公共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圖書館有義務有責任為社會提供文化公共服務,以資源共享為服務理念,向公眾提供先進的服務、傳播弘揚文化。在構建文化公共服務體系的進程中,高校圖書館應發揮更大的作用,履行為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服務的責任。
高校圖書館豐富的文獻資源、人力資源以及有利的地理分布特征都將成為其對社會公眾開放的優勢所在,是高校圖書館開展文化公共服務,為社會公眾提供更為專業的創新性信息服務支撐。
高校圖書館進行文獻資源建設,是以學科和專業來配置,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專業文獻體系,大量的有價值的社科類書籍、報刊足以豐富讀者文化生活。高校圖書館豐富的網絡資源、各類中外文專業數據庫、高校圖書館間的數字化聯盟,必將為公眾提供更加豐富的信息和便捷的服務。高效地利用這些資源對社會公眾開放,對于信息資源尤其是專業類信息資源相對匱乏的社會公眾來說,將能滿足其不同層次的需求,也是對資源的有效開發與利用。
高校圖書館不僅擁有從事具體業務的館員、具有專業知識的學科館員;還擁有文獻檢索教學工作的師資隊伍。據統計,全國高校圖書館具有3萬多名具有良好的業務素質和職業道德的館員,其中大多數館員是大專以上文化水平,所學專業豐富,具有碩士、博士學歷的館員也逐年增多。如果這些人力資源不僅僅只為師生服務而為公共文化服務發揮所長,將成為體現高校圖書館服務于公共文化優勢的有力支撐,同時館員專業化的服務能夠極大的滿足公眾獲取專業信息的需求。
高校以多校區模式進行辦學,這也就衍生出了高校圖書館的總分館管理布局。實現高校圖書館對社會公眾開放,這樣的地理分布特點不僅可以使這一服務惠及更多的公眾,而且也將為公眾對文獻資源的通借通還以及對網絡資源的利用帶來便利。
在管理模式上轉變觀念,樹立創新性管理理念,將高校圖書館發展成開放型的信息服務機構。調整自身的運行機制,建立權責明確、高效運行的組織結構和績效管理機制。同時在館員中普及服務社會的意識,將開放的理念貫穿于工作的各個環節中,使全體館員充分意識到為公共文化體系服務的必要性,在服務中不斷發掘改進措施和新的服務方式。將為高校師生服務和為社會公眾服務有機結合在一起,協調其因資源利用可能引起的沖突,實現對兩者有效的統一管理。
除了借閱、展覽、講座、宣傳輔導等傳統服務,高校圖書館應充分利用豐富的電子資源開展具有高校圖書館特色的延伸服務,利用網絡這個大空間為社會公眾提供信息搜索、信息瀏覽、信息揭示、數據下載、政策查詢等網絡化的創新性服務。[2][3]
3.2.1 新載體與新閱讀
新型載體形式、先進的閱讀方式,為公眾提供宣傳、服務。如室內外IP-News電子報欄、多點全息觸控屏等電子報紙、電子圖書閱讀等,讀者通過觸摸方式就能方便地選擇、瀏覽報紙、回溯期刊、回溯報紙等信息,以多元的服務模式為社會大眾提供全新的閱讀途徑。
3.2.2 手機短信告知服務
這是一項以手機短信方式進行的提醒服務。高校圖書館可為特定延伸服務群體提供手機信息支持服務,將館藏變化、新書目、各類展覽、各種公益性講座、創新的服務項目等等與讀者相關的實時性和個性化的信息進行推送,這將極大地方便讀者,提高高校圖書館的服務效率。由于手機的雙向交互功能,讀者可以用手機主動定制自己所需的各種信息,使高校圖書館的服務由被動服務向主動服務轉變,提高讀者對延伸服務的滿意度,擴大高校圖書館在延伸服務中所發揮的作用。
3.2.3 FAQ信息服務
FAQ即“常見問題”(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咨詢服務,是一種常用的在線讀者服務手段,多種形式的網上咨詢服務之一。讀者特別是社會公眾網站上都可以看到FAQ,在那里列出了一些讀者利用圖書館常見的問題,FAQ的價值在于經過簡單的解釋說明就可以解決一些看似簡單但不經過說明可能很難搞清楚的問題,使讀者駕輕就熟地利用圖書館,這樣不僅僅節省了大量的讀者服務成本,還提高了讀者滿意度。
3.2.4 虛擬參考(Virtual Reference)
虛擬參考(Virtual Reference),也稱E參考(E-Reference)是圖書館通過網絡向讀者提供信息參考的一種新型服務方式。在國外已成為圖書館的核心服務項目,這項服務越來越受到國內圖書館界的重視,它是在數字環境下,以人力資源為媒介,以網絡為傳輸手段,以信息資源為基礎,通過電子手段如E-mail、Web表單或實時聊天等形式向用戶提供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問答式服務。其實質是通過網絡化、數字化的手段為用戶提供咨詢服務,幫助用戶獲取所需信息。
3.2.5 博客(blog)延伸服務
博客通常被稱為“網絡日志”,它具有內容個性化、更新及時化等特點。高校圖書館可以利用Blog對擁有的大量學科門類齊全、載體多樣的文獻信息資源進行信息揭示與知識過濾,并將過濾后的信息重組后傳遞給讀者,而讀者也可以將信息再傳遞給其他人,從而使知識獲取的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時書目導讀、新書書目、影像資料也可推薦在Blog上。為某些有特殊需求的公眾提供專門的Blog,使其了解更多的所需服務信息,如特種文獻的需求、政府信息的公開等,同時通過讀者關于Blog的評論圖書館就可及時了解用戶的最新需要,形成互動的良性循環,進而提升高校圖書館的延伸服務創新性的質量。
3.2.6 My Library個性化服務
圖書館服務模式的My Library個性化服務,用戶可以從圖書館網站所提供的全部館藏數字資源里,選擇自己需要的信息組織在My Library中,以后訪問My Library,讀者將獲取與此相關的最新內容。工作原理是為每一個用戶建立策略文件,內容包含用戶的帳號、密碼和用戶選擇的一些常用的、專業相關的電子資源清單參數。這個文件以Cookie的形式被保存在用戶使用的計算機硬盤中,或者保存于服務器端的數據庫中。當用戶以后訪問My Library Web頁面時,策略文件中的參數被提取出來,通過Web服務器返回定制的頁面內容。
文化是“軟力量”,它對經濟社會的影響力和滲透力是持續不斷的,它能夠提升一個地方的核心競爭力。高校圖書館融入公共文化、服務社會是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要求,高校圖書館應把握競爭發展的契機,轉變服務理念和創新延伸服務,在服務師生的同時,承擔起服務大眾的責任,為文化公共服務體系的完善做出貢獻。[4]
[1]龍軍,吳麗娟,蔣文暉.構建高校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思考[J].當代圖書館,2011,(1):24-26,35.
[2]凌秀麗.公共圖書館延伸服務的實踐與探討:溫州市圖書館延伸服務淺議[J].晉圖學刊,2010,(2):51-55.
[3]劉進.公共圖書館延伸服務的實踐與思考[J].圖書館雜志,2008,(12):38-39.
[4]郭莎.高校圖書館應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作貢獻[J].廣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9):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