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蒙 (通遼市圖書館 內蒙古通遼 028000)
在網絡環境下,民族地區圖書館系統可以通過建立地區性的協作與服務聯盟,在聯盟的基礎上建立網絡協作操作平臺,通過平臺實現地區內各系統圖書館(室)之間在文獻資源建設方面的訊息互遞與互知,在同一地區內進行文獻信息資源建設上的統一協調,實現地區范圍內各系統圖書館文獻資源體系建設上的優化,打造出具有民族地區特點的、優化的文獻信息資源建設體系;在文獻信息的流通服務方面,通過網上互訪途徑,實現文獻信息資源的跨館查詢、檢索和流通借閱,為地本區讀者提供便捷的一站式服務,進而實現地區內文獻資源建設與服務方面的雙優化。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日漸普及化,圖書館整個服務的大環境也在發生著變化,讀者的閱讀方式也正在發生改變,已由過去的到館查詢、借閱轉向上網查詢、瀏覽和網上借閱,讀者這種閱讀方式上的變化,為圖書館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它不僅要求圖書館在服務手段上要現代化,更要求圖書館要擁有適合讀者上網查詢、瀏覽和借閱的豐富的文獻信息資源庫,這種來自讀者的客觀閱讀需求,要求圖書館從根本上改變現有的文獻資源建設格局,從根本上扭轉現行的一館(室)文獻資源數量少且種類不全的被動局面,要求一個地區內的各個圖書館相互聯合,共同為本地區的讀者提供所有成員館的優秀文獻信息資源。
圖書館系統通過建立地區性的協作與服務聯盟,進行地區性的文獻資源優化整合,可以使原本互不相關的各館,在文獻資源建設方面相互聯合起來,解決一館一室因文獻資源有限所導致的綜合服務能力不足問題;實現同一地區內優化的文獻資源快速地向社區、向農牧區傳遞,打造出具有民族地區特色的文獻資源建設與服務體系,提高民族地區內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的綜合服務能力。
筆者以為,在民族地區實現區域文獻信息資源優化整合的難點,主要表現為思想認識上的不足。
目前,從全國圖書館系統資源建設上看,進行區域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優化整合的基本格局尚未形成,表現在理論上:在發達地區雖然也提出了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優化整合的理論,但是,對網絡環境下開展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優化整合的意義和作用認識不足,各館間就網絡環境下如何優化整合區域內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的問題上,尚未形成共識。
由于各級公共圖書館都屬于社會公益事業,因此在實踐中,進行優化整合區域文獻信息資源與協調建設,也缺少經濟利益上的驅動,各館受各自隸屬關系所制約,在經費投入上存在的差別較大,客觀上也導致了各館在行動上缺少了主動性。各館只重視本部門文獻資源的建設,而忽視了區域內整體文獻資源體系的優化建設,[1]可以說各館優化整合的主動性不強,普遍的心態是:希望共享資源,不愿付出努力并參與協調共建。對于這種具有創新性的理論和意識,也未能引起當地政府及有關領導的充分重視。關于文獻信息資源優化整合的科學規劃與協調發展問題,尚未能提到政府及有關領導的思想認識日程上來,主要領導們對這方面認識上的不到位,是民族地區文獻信息資源優化整合無法付諸實施的主要原因。
實現民族地區文獻信息資源的優化整合,要增強優化意識,建立地區性的協作與服務聯盟,搭建統一的網絡技術操作平臺,疏通文獻信息資源的傳輸路徑,以保障人民群眾基本的閱讀權益為突破口,以一個地區實力較強的圖書館為核心,聯合各系統圖書館進行地區性的協調共建與共享,構建起本地區的圖書館文獻資源與服務的核心體系。
解決好圖書館及地方領導的思想認識問題,是實現地區文獻信息資源優化整合工作能否取得實際效果的關鍵。在優化整合民族地區文獻信息資源方面,采用任何一種生硬的“拉郎配”或“劫富濟貧”的做法,都不可能保持長久,也無法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可持續發展的優化整合保障體系,更無法形成一個地區穩固的、集群性的文獻信息資源建設與服務優勢。
因此,在實踐中,無論是由哪一館或哪一部門牽頭去做,都必須建立由各級各方領導參與的,有各級財政資金保障的長效協調與運作機制,只有在提高優化整合意識的基礎上,才能制定并形成制度上的科學規劃與制約制度。因此,所謂增強優化整合意識,其實就是增強有關領導對文獻信息資源的優化整合意識。
確定優化整合核心體系,是實現文獻信息資源優化整合的關鍵步驟,這個體系應包括:建立地區圖書館網絡協作聯盟和網絡技術操作平臺;也包括相應的一系列工作規則的制定。
3.2.1 組建網絡協作聯盟
在通遼市,應以內蒙古民族大學、通遼職業學院和通遼市圖書館為核心館,建立通遼地區的圖書館網絡協作聯盟,在網絡協作聯盟的基礎上,構建通遼地區的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優化體系,并逐步吸引具備條件的其它各館加入到協作聯盟的行列,通過建立地區的網絡協作聯盟,為通遼地區文獻信息資源的優化體系確立一個基本的格局。
這個網絡協作聯盟的基本結構形式應該是橫、縱結合的:橫向以1.5公里為服務半徑,建立核心館的分館,以分館為文獻信息的傳送節點,主要服務于城市、社區居民;縱向是在加速農牧區文獻信息傳輸節點(蘇木鄉鎮綜合圖書室和(嘎查)村圖書室)建設的基礎上,最終形成城市—街道—社區和市—旗(縣)——(蘇木)鄉——(嘎查)村這樣一種文獻信息資源保障系統。
3.2.2 構建網絡技術操作平臺
網絡技術的普及和應用,為網站間的相互鏈接為“一站式”檢索提供了前提條件和便捷的路徑,“一卡通”的使用,都使得文獻的跨館查詢和流通使用成為可能,從目前收集到的行業信息來看,在國內同一個系統內部跨區域的圖書館文獻信息服務聯盟較多:比如高校系統、黨校系統、電大系統和情報系統等等,說明從網絡技術的角度,協作建立區域性的圖書館文獻信息優化保障體系是可以做得到的。[2]
目前,在通遼地區聯建區域文獻信息資源優化體系,當務之急是建立各館的自主服務網站。已建成的網站,在硬件、軟件及網絡出口配置上要進行優化升級,要增加其磁盤陣列(Redundant Arrays of Inexpensive Disks,RAID)和自主服務器的內存容量,通過本館網站與各館網站的互為鏈接,來建立便捷的文獻信息互動檢索平臺,實現館際間的一站式檢索,形成一個以高校為龍頭,以公共圖書館為紐帶的、現代化的優勢文獻信息資源和服務保障體系。
3.2.3 制訂優化整合的實施細則
制訂優化整合的實施細則,是優化整合科學推進的規則保障,細則的內容應包括:一,確定各成員館的館藏特色,對已有文獻要以便宜于館際互訪和讀者檢索為目的,通過網站建立數據庫互訪途徑,對優化協作聯盟建立之后各成員館的文獻信息資源建設情況,要進行統一協調,統一布局,這樣,從一定意義上說,等于同一區域內的各館同時擁有了所有成員館的文獻信息資源;二,制定統一的建設標準,比如:區域內文獻的采訪查重、本館的文獻采訪方針和館藏資源建設規劃等等,進而實現民族區域內文獻信息資源的整體優化。
優化整合民族地區文獻信息資源的根本目的,是進一步滿足讀者的文獻信息需求,讓同一地區內的廣大讀者以最快、最便捷、最廉價的方式知道所需要的文獻在何處;實現地區內文獻信息向各基層服務終端的無障礙傳遞,增強向區域內邊遠的農牧區輻射功能,從根本上解決本地區市民及農牧區群眾看書難的問題,這也是網絡環境下民族地區文獻信息資源優化整合、優化服務的最終目標。
因此,圖書館網絡技術操作平臺要與“全國文化信資源共享工程”有機結合,通過與“共享工程”省、市分中心聯網,在城市的街道和社區要有針對性、有計劃地定期輸送優秀的文獻信息資源,在上網的鄉鎮,通過最簡單的配置,采用非在線或在線的方式,由網絡協作聯盟館,針對農牧區的特點將不同內容、不同專題的文化信息及電子文獻以免費的方式提供給他們,這樣可使蘇木(鄉鎮)、嘎查(村)圖書館(室)的實際文獻數量增大幾倍乃至幾十、幾百倍,特別是電子設備的使用、電子文獻的傳輸,不僅使農牧民獲取文獻信息的能力得到極大地提高,也將改變農牧民傳統的閱讀方式,并進一步滿足不同層次、各類讀者的不同閱讀需求。
圖書館網絡協作與服務聯盟,向基層傳輸文獻信息資源的同時,也應充分利用高校豐富的資源和技術優勢,對農牧區圖書室建設及服務工作進行具體的指導,積極推進農村圖書館服務網絡建設,最大限度地滿足農民的文化需求。
在經濟欠發達的民族地區,無論是圖書館自動化管理還是圖書館網站建設都剛剛起步,在進行現代化投入之初,就進行區域內統一協調與規劃,可以在文獻資源的優化整合方面少走彎路,對民族地區文獻信息資源及服務優化體系的形成具有促進作用。
[1]許寧航.對東陽市鄉鎮(村)圖書館(室)建設的思考[J].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07,(3):48-49.
[2]王彩鳳,宋林鷹.關于地校聯建區域性圖書館信息服務保障體系的若干思考[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0,(14):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