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會兒 (富陽市圖書館 浙江富陽 311400)
中國族譜自宋代官府罷“圖譜局”之后,便從過去的“奉敕修訂”轉向“自家為說”,私人修譜成為普遍的現象。
龍門古鎮位于浙江省富陽市城西南16公里的龍門山下,全鎮轄區面積18平方公里,古鎮面積約2平方公里。相傳東漢名士嚴子陵游覽到此,驚嘆:“此地山青水秀,勝似呂梁龍門”,龍門由此得名。[1]龍門鎮現居7000余人,90%以上的村民是三國吳帝孫權第六個兒子孫休的后代,是全國孫權后裔最大聚居地。富春孫氏為江南望族,系出山東安樂,是軍事家孫武之子富春侯孫明之嫡傳。根據史料和龍門孫氏的家譜記載,孫權的后代孫瑤在劉宋時屢立戰功,被立為大將軍,駐扎在浙江富春江畔的東梓關。到了宋代,孫權的第十九世孫孫劻認為東梓關已經不適合孫家的繁衍,便告誡自己的兒子孫忠,讓他去尋找一處風水寶地重新安家。于是,孫忠遍訪浙江各地,最后選擇了龍門,并舉家從東梓關搬遷到龍門,這就是龍門孫氏的肇始,距今已有千余年的歷史。
據族譜記載,《富春龍門孫氏宗譜》始修于宋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舊家譜到1939年止曾續修23次,從未間斷,這在全國也比較少見。2004年,族內熱心人士發起重修宗譜,獲得政府幫助,得到上海圖書館支持,對龍門兩千多戶孫氏家庭進行摸底統計,同時籌集資金,著手搶修老譜續修新譜,歷經四年,于2009年10月舉行圓譜儀式。這一屆孫氏宗譜共計61冊(附光盤),由新登廬氏古籍印刷廠承印,計700多萬文字,重達一百余斤。
《富春龍門孫氏宗譜》(老譜)于民國二十八年由孫瑞元等重修,為余慶堂木刻活字印本32卷、38冊。龍門的老譜在文化大革命時幾乎全被燒毀,僅有一套流失國外。2004年龍門成立“孫氏研究會”,開始著手搶救老譜。在上海圖書館協助下,歷經千辛萬苦終于獲得老譜內容。驚喜之余卻意外地發現,第17卷缺了12頁,研究會成員經多方查詢、打聽,獲悉二房這支從龍門遷到了蘭溪市馬澗鎮紀宅村,至今保留一套《富春龍門孫氏宗譜》(老譜)。但老譜的保管人員把它當作傳家寶,不輕易拿出讓人看。研究會成員登門拜訪四次,克服多重困難,終于將第17卷缺漏的12頁內容復印補全,在老譜續譜時予以補齊。
第24次續修完成的《富春龍門孫氏宗譜》共六函54卷61冊,分老譜、新譜兩部分。老譜為歐蘇遺式,余慶堂珍藏,民國己卯年(1939年)續修版本,木刻版,共四函32卷38冊,保持原來的體例。新譜為2009年版本,電腦排版,共二函22卷23冊,簡化字。
《富春龍門孫氏宗譜》始修于宋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有別于一般家譜從明朝始修。1939年版舊譜上世紀90年代在香港展出,是目前世界上收藏的5萬多套家譜中的佼佼者。此譜印數13套,其中7套用宣紙印刷,其余用元書紙印刷,字體清晰。大宋隆興元年(1163年)五月,宋朝散大夫起居舍人兼侍講樂清王十朋專門為此譜作序。該譜保留有歷次修譜的序,清乾隆禮部尚書董邦達、清乾隆宰相董誥等名人的一些贊美龍門的詩詞也收錄在譜上。
家譜原則上每20年續修一次,內容從未間斷,但中途出現過三次間斷:(1)間隔最長的是元代,當時朝庭排漢壓漢,停做80年,直到明初稍為安定,才續齊長達百余年的內容。(2)老譜最后一次修譜是1939年,但因為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圓譜儀式直到1945年才舉行。(3)文化大革命時老譜幾乎全部被燒毀,族譜、零星的小房的支譜有極小部分保留下來(放入一只小缸,上面用大缸覆蓋,再埋入地下,才躲過一劫),但因內容很不完整無法續修,直到2004年才開始第24次修譜,距上一次間隔65年。
修譜有個規矩:每一次修譜結束,要把老譜燒掉。每房來領新譜時,必須把老譜帶來,查點清楚后把老譜燒掉。所以到1939年時,雖然龍門孫氏宗譜已修了23次,但前面22次的老譜均被燒掉,只留了最后一次的老譜,即1939年版的老譜。老譜規定每次做譜只印13套,所用紙張也不同。譜的收藏7個大房各一套(用涇縣紙印),祠堂留一套,耕讀堂、明哲堂、誠一堂各一套,從龍門發出去的兩支虹赤史家村、湖源上臧村各一套(以上6套用毛鹿紙印),共計13套。新譜印了120套。
按地方志的框架結構來編宗譜,這也是《富春龍門孫氏宗譜》區別于其他宗譜的顯著特點。老譜的主要體例包括序文、譜論、譜例、禁例、四箴、譜始、名次、源流、遷徙、縣志、古文、字母、勅誥、世系圖、行傳、記畧女傳、墓誌銘、祭文、公文、政碑、禁議、銀數、古今各體詩詞、忠義錄、節孝錄、宦林、儒林學業官職表、后跋。對名勝、祠宇、寺觀、塔幢、冢墓、水利、橋梁、亭閣等都作了詳細的記載,還記載有本地文化內容。
老譜規定賤民不上譜,即挑夫、剃頭師傅、戲子不上譜;主張“耕讀傳家”;規定男丁入譜、女人不入譜。媳婦只注明姓氏及從哪里娶來的,女兒只寫明嫁往何處。而新譜中男女一律入譜,媳婦、女兒姓名均予以入譜。
家譜中每個人都有排行代號。老譜輩份從一到十(其中九不用),再用千、原、德、印、道、昇、愷、悌、謙、讓、恭、敬、慈、愛、聰、明、睿、智、文、行、忠、信、詩、書、禮、樂、孝、廉、方、正依次排列。新譜用吉、祥、安、康依次排列輩份。每個輩份的人,又以出生年月日的前后,編上序號。這在別的家譜中也是少見的。龍門孫氏40世,2009年新譜用到“吉”字輩。
老譜第一卷禁例中有如下文字:“不許開宕打石,如日后孫姓子孫有敢於犯禁例者,先行送官究處再將祭胙永革,決不輕貸”,[2]體現了古老的環保理念。
老譜第一卷有謙三十五惠庵處士垂教四箴:孝箴、弟箴、勤箴、儉箴。提倡“孝為百行首務”為中心的孝箴;提倡“弟以友愛是主義乃敬長為先”、“長兄如父”、“兄弟如骨肉本同一氣手足枝干相連勿計尺布”的弟箴;提倡“勤乃起家根本,惰是喪敗萌由”、“男司耕讀為業,女工蠶織嘉謀”的勤箴;提倡“儉乃保家之要”、“出則度其所入,用則量其所存”、“以樸素為尚禮,以樽節為文”、“不與淫人為友,不與豪俠相親”的儉箴。[3]宗譜倡導的這些箴言,正是中華民族歷來提倡的傳統美德,體現了良好的家教家風。
老譜第一卷第八十四頁至八十五頁女傳中著有東漢孫堅夫人吳氏,即三國之一吳國的奠基者孫策和建國者孫權的親生母親的傳記,《三國志》等正史中沒有關于吳夫人的名諱及其祖先的描述,但卻能在此譜中略窺一二,是對正史的補充。
老譜中還套色印制了多份皇帝圣旨,內容涉及明代鄭和下西洋時,永樂皇帝給擔任工部都水清吏司主事的孫坤下令督造八十艘出海大船的有關事務。
新譜的內容主要包括序、譜例、考證、行政區劃、大事記(從1950年開始寫起)、龍門古鎮文化研究會、續譜人員、榮譽稱號、記、傳、人物簡介、世系圖、行傳、祭文、楹聯、學業職務名錄、遷徙情況、居外名錄、捐資、跋。
新譜第一卷記載有孫武及其《孫子兵法》的考證現狀綜述,原引部分內容如下:“先祖武公,歷代尊稱為孫子或孫武子,是春秋末期涌現的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軍事家和軍事理論家,他所著的《孫子兵法》,不僅在當時就有很大的影響,而且在以后的兩千五百年中始終是我國軍事科學的主流。近一百年來還被翻譯成日文、英文、德文、法文等十五種文字,在全世界一百多個國家中廣為流傳,榮膺‘世界古代第一兵書’、‘兵學圣典’的美譽。孫子本人也成為世界名人,被公認為‘兵圣’、‘東方兵學鼻祖’。現在,孫子的兵法理論又被廣泛運用到處理社會關系、政治策略、商業運作、體育競賽等多方面的領域中去,影響越來越廣泛深遠。”[4]宗譜還對孫武的籍地、家世、生年、故里、離齊入吳情況、《孫子兵法》成書淵源等作了考證記載,對后人研究孫武及《孫子兵法》有很大的借鑒作用。
自東漢末期孫堅父子發跡,建立以富春孫氏為主體的三國東吳政權,富春孫氏地位不斷上升,孫氏族人開始成為東吳政治舞臺上的主要力量。自孫權稱帝后,東吳孫氏人才輩出,富春龍門一支也代有名人,其中有幾十人載入《富陽縣志》。富春龍門孫氏主張“耕讀傳家”,做官要廉潔、讀書要專修學問。以下列舉幾位代表性人物:
孫祁,字翊光,宋理宗朝大理事評事。為人剛正不阿,不畏權貴。時丞相史彌達與楊皇后密謀,廢太子趙竑為濟王,矯詔立趙昀為皇太子。孫祁會審,首白其冤。并用“春風楊柳丞相府,梧桐夜雨濟王家”一聯影射之。后遭權貴排擠,貶退歸鄉。死后有翰林學士真德秀題贈“彝鼎留芳”匾額一塊,至今尚存龍門孫氏宗祠。[5]
孫濡,明嘉靖選貢,任河南長葛縣知縣。時遇旱災,民不聊生。他傾其家產,購得蕎麥種籽運長葛播種。然而播種之后天繼續干旱,蕎麥發不出芽,他心急如焚,對天長跪祈求:“寧可絕我子孫,不可滅我子民!”上天感動,普降大雨,蕎麥發芽,終得豐收。百姓為紀念他,稱此麥為“孫公麥”。后來,他不肯搜刮民膏賄賂宦官,辭職離任。孫濡愛民如子的精神為長葛百姓銘記,贈“政侔卓著”、“青史留芳”匾額兩塊,至今尚懸掛于龍門孫氏宗祠,余蔭堂(官房廳)大門上刻有孫濡題寫的“端履”兩字,告誡后代做人要立得正,為官要清正廉明。[6]
孫銜,清代舉人,歷任山西太谷縣知縣、直隸州知州。太谷為山西富縣,前任官吏多橫征暴斂,獨孫銜不受一錢。除陋俗、革苛政、挽士風、振民習,深得百姓擁戴,官聲日盛。皇帝欽命伊、鄂兩丞并賜“山西第一廉吏”匾額一塊,以表彰其清正廉潔。[7]
以上三位清官或以剛正令人敬佩,或以義氣感人肺腑,或以清廉揚名后世。[8]龍門孫氏世代相傳的懿德嘉行,在他們身上得到高度升華,為龍門古鎮增添了歷史文化內涵,不負龍門“浙江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的盛名。
孫中山,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國父,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據家譜記載,其世系也源出富春孫氏。孫權第一個在南京建都,從而開創了南京六朝古都的局面,孫中山則把推翻封建統治后的第一個中央政府的首都定在了南京。早在1942年,廣州中山大學羅香林教授經十年資料搜查,完成了《國父家世源流考》一書,將孫中山的先世追溯到晚唐時以軍功封東平侯的孫。[9]近年在孫氏家譜中,人們發現了“孫氏始姓孫書——孫權——孫中山”的清晰世系。現存《富春龍門孫氏分譜》序言中提到,孫中山逝后葬身南京絕非偶然,那里有先祖孫權的靈寢。種種資料記載表明,孫中山是孫權的后代,他的先祖就出自三國東吳大帝孫權后裔的聚居地——浙江富陽,這對研究中國歷史以及連結海內外炎黃子孫的愛國情結,有重大和深遠的意義。綜上所述,《富春龍門孫氏宗譜》歷史悠久、內容豐富,是龍門孫氏家族的歷史檔案,是孫氏祖祖輩輩的生命史冊。它不僅對開展學術研究有重要價值,同時對海內外孫姓華人尋根認祖、增強民族凝聚力也有重要意義。
家譜是一種著述,修譜寫序既是家族發展的需要,也是家族成熟到相當程度而產生的一種文化行為。族譜在尊世系、序昭穆、尊族敬祖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和優勢,在山水相隔的自然環境,譜牒會牢牢地扭結、系聯起零散的家族成員,而成一強大家族。這種局面,有利于家族人才的培養,也有利于家族的振興。[10]圖書館人,要了解族譜的產生緣由,認識到族譜的文獻價值,使館藏文獻更好地服務于社會。
[1]王運祥,龍步根.孫武、孫臏、孫權、孫文世系考[A].龍門古鎮——吳大帝孫權后裔最大聚居地[M].北京:中國文藝出版社,2003:194-195.
[2][3]孫瑞元等.重修《富春龍門孫氏宗譜》[Z].1939:50,51-52.
[4]孫奎郎,孫關清,孫萬祥等.重修《富春龍門孫氏宗譜》[Z].2009:18-22.
[5][6][7]蔣良良.龍門孫氏承續及名人錄[A].龍門故事[Z].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18-21.
[8]韻芳,楊波.龍門古鎮[A].富陽風貌[Z].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133.
[9]孫北強.孫中山是富春孫氏后裔[A].龍門故事[Z].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25-30.
[10]宗韻,明人譜牒序跋的地域分布及其成因[J].圖書與情報,2010,(3):147-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