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龍的聲音
外國有位總統來中國訪問。在游覽孔府時,他手扶龍柱讓隨行攝影師拍了一張照片。回國后,攝影師洗出照片一看,不禁嚇出一身冷汗。原來,總統在龍柱下不巧閉上了眼睛。
此次出訪中國,對總統意義重大,他想通過這些照片進行競選宣傳,可“雙眼瞎”的照片怎么登報呢?攝影師急得團團轉。
這天晚上,攝影師正對著這“敗筆”發呆。忽然,他回憶起中國翻譯曾經向總統介紹“龍”的象征意義: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是中國文化的代表符號,也是中國的象征。他靈感來了,提筆在照片下方寫上了“傾聽龍的聲音”這句話。第二天,他將這張照片呈獻給了總統。總統看后很高興,不久,這張照片就出現在了各大報紙上。
一年后,這張名為“傾聽龍的聲音”的特殊照片,獲得世界攝影大獎。
同一件事物,可以用不同的眼光去看待它、詮釋它。而有時候我們面對失誤,或許也可以引入新的角度,如能恰到好處的話,沒準也能造就出另一番成就來。 (作者:王鳳林)
暖被悟禪
有個小廟,住著一個老和尚和一個小和尚。一個大冬天,小和尚對老和尚說:“我們這廟又小又破,我下山去化緣,總是有人對我冷言冷語,給的香火錢更是少得可憐。師父,你總說要讓我們的小廟變成千間瓦舍、鐘聲不絕的大寺,我看不太可能。”說完,他凍得打了個哆嗦。老和尚仿佛沒聽見他的抱怨,反倒說:“看你凍成這樣,還是早些休息吧。”
于是兩人便熄燈鉆進了被窩。
許久,老和尚問:“你暖和了吧?”小和尚點點頭。老和尚便問:“棉被本是冰涼的,可人一躺進去就變暖和了,你說是棉被暖人,還是人暖了棉被?”小和尚一聽笑了:“師父你真糊涂呀,當然是人暖了棉被呀。”
老和尚又問:“既然棉被暖不了人,還要人去暖它,我們還要蓋著棉被睡覺做什么?”小和尚想了想說:“因為棉被可以保存我們的溫暖吧。”
黑暗中,老和尚會心一笑:“我們這些撞鐘誦經的僧人何嘗不是躺在厚厚棉被下的人呢?而那些蕓蕓眾生又何嘗不是我們厚厚的棉被呢?只要我們一心向善,那冰冷的棉被終究會被我們暖熱的,而蕓蕓眾生這床棉被也會把我們的溫暖保存下來,我們睡在這樣的棉被里難道不是很溫暖嗎?那么千間瓦舍、鐘聲不絕的大寺還會只是夢想嗎?”
小和尚聽了,恍然大悟。從此以后,他每次化緣即便聽見惡語,也能坦然處之。
十年后,這間小廟成了方圓十幾里的大寺,僧人云集,香客絡繹不絕,而原先那個小和尚,也成了聲名遠揚的住持。 (作者:郭龍)
一招制敵
徒弟跟師傅學武,覺得很辛苦,就問:“師傅,有沒有一招制敵的招式啊?”師傅微笑著搖頭說沒有,又告訴他學武要一邊學一邊自己悟才行。
這天,徒弟外出,被一個少年不小心撞倒。他不由攥緊了拳頭,想狠狠打那少年一頓。誰知這時,只見少年笑著迎他而來,伸出手掌,握住他的手,把他扶了起來。看著少年滿臉的笑容和真誠,徒弟心頭的怒火頓時煙消云散。
徒弟一回到師傅那兒,就趕緊報告說自己已經學會了一招制敵的招式了。師傅問他是啥,徒弟便伸出手掌,笑著走向師傅,握住了師傅的手說:“就是這一招!”
此時,師傅捋著胡子笑道:“一招制敵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對手拉到自己的一邊,化敵為友。扶起對手永遠比擊倒對手更有力量,看來你已經開始悟出來了。”
(作者:黃小平)
(本欄插圖:安玉民佐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