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櫻
愛孩子,用心教育
武櫻

為人父母,當工作壓力越來越大、飯局應酬越來越多,親子時間也就越來越少;為人子女,當升學壓力越來越大、當挫敗困頓越來越多,向父母求助的渴望卻越來越弱。直到有一天,成長路上錯亂的音節讓孩子跟頭不斷、難以站起時,恍然醒悟的爸爸媽媽才慌里慌張地求爺爺告奶奶為孩子奔走呼救。殊不知,為時已晚。
社會的高速發展,讓越來越多的孩子接受的教育越來越優質,但優質教育下培養出來的“棟梁”卻總是狀況連連,禍事不斷。面對師長,不懂禮貌為何物;面對挫敗,不懂明天更美好;面對成績,不懂謙虛很重要;面對迷茫,不懂行動要繼續。小不忍則亂大謀,以自我為中心的個性張揚中,孩子越來越不能以健康的心態去應對越來越浮躁的社會。導致這些狀況,除了社會大環境的推導因素,還有父母的“無心之育”。
什么是“無心之育”?為了如己所愿,一味地把自己所想強加在孩子身上,而從不顧及孩子真實的感受和想法;為了積累財富,美其名曰為家庭而長期遠離孩子,一年見面次數不超過兩位數,又何談教育;光靠無關痛癢的幾句問候,在這個時代是無法幫助孩子解決更多現實問題的。當孩子需要的時候,我們覺察不到;當孩子出狀況的時候,我們愛莫能助;當孩子拒絕我們的時候,我們委屈無奈。
所以教育要用心,尤其是家庭教育,用心無關乎金錢也無關乎時間,只關乎用心表達、行動及時。用心與孩子溝通、用心了解孩子所需、用心教育孩子健康成長。
激勵教育應該是現今高壓情況下的主要教育內容。心理學上有積極心理學和消極心理學之說。因為父母都是經過百倍的努力才達到今日的輝煌的,所以對孩子成才的期許就更加強烈,就像張愛玲說的“出名要趁早”,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便為其同時報上琴棋書畫無所不能的N個班,希望其“全面發展”。但是孩子畢竟年齡尚小,精力有限,在競爭激烈最優秀的那一個并非自己的情況下,再聽話的孩子也有難以應付的時候,于是每天他們不是帶著陽光積極快樂的心情去學習而是面帶愁容,心不甘情不愿地去受煎熬。如此,孩童時代最好培養的學習興趣就這樣被嚴重敗壞了。久而久之,孩子就會以特別消極的心態去面對一切“要求”,所有父母希望孩子所具備的才能基本實現不了。相反,此時如果父母能用心去了解孩子真正的興趣愛好,看到孩子在某一方面的發展潛質,在孩子興趣萌生之時幫助孩子一起樹立堅持學習的信心,陪伴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從正面不斷地對其進行認可和鼓勵,讓孩子真正的注意力轉移到目前所學,如此,孩子才能真正對所學感興趣、真正學會鉆研,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而又不走極端。當然父母的激勵不能只是“走馬觀花”、敷衍了事,更不能用物質獎勵全權代理;而要認真對待、切中肯綮,讓孩子覺得自己的努力確實頗有成效。最好的激勵就是在孩子不斷的學習過程中,盡全力地對孩子進行引領,在有條件的情況讓孩子更多地參與其中。譬如當孩子英語成績很好,不愿再按部就班地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的時候,用心的父母,可以智慧地采取措施,尋找更好的英語文章或電影介紹給孩子,并與老師溝通。這樣不僅能保持孩子學習英語的勁頭,還能處理好孩子與老師、家長的關系。
挫敗教育也可以嘗試。現在的報紙、網絡總是會刊登一些學生承受不住壓力、面對不了挫折,而選擇違法犯罪尋求刺激或結束生命以求解脫的事件。面對挫敗,不能以平和的心態去面對,也沒有理解自己的人可以求助,于是就走進了死胡同。究其原因,現在絕大多數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一出生就得到了家里所有人的關注,全家都以唯一的寶貝為中心,小的時候基本上都是有求必應,一路走來,基本沒有實現不了的愿望,大人們再苦再難也要“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以實現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承諾。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漸漸長大,生活的環境由家庭轉至了學校,在集體生活中,與之并肩的都是從小被視為唯一而長大的同伴,在這里,沒有習以為常的“眾星捧月”,每一次來自他人的認同都需要自己全力以赴的拼搏和對他人的關照。成功一定來自努力,但努力過后卻不一定就有回報。面對從未面對的挫敗,孩子們身心俱疲,而我們的很多師長,還在一個勁地實施激勵教育,就像《炊事班的故事》里那樣:“你行,你不是一般人。”所有的人都遺忘了一個事實,孩子畢竟是孩子,不是超人也不是偉人,至少現在不是。深陷挫敗,他們需要的不僅僅是激勵,更需要的是一種理解,一種安慰以及為走出困境而行之有效的辦法。口號似的加油在此時太過空洞,解決不了實際問題。用心的父母會從孩子兒時起就會有意識地引導學會正視挫敗,告訴他(她),人生難免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摔倒了想辦法站起來,就可以重新開始。這次不行,就下次,再不行,也可以有放棄的權力。平和從容地學習和生活,才能堅強應對所有的意想之外。用心的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還可以有意設置一些挫敗,從而教會孩子堅強應對。
情感教育在金錢至上、人情冷漠的現代尤為重要。許多父母辛苦勞累一天回到家中,很少有孩子主動迎上前去問一聲今天過得可好。相反,當父母對孩子噓寒問暖之時,迎來的卻只有極不耐煩,抑或是重重的摔門聲和視若無睹的沉默。就像現在流行的一個詞:冷暴力——不溝通不交流。在父母忙著奔波養家的時候,孩子常常不能真切感受父母陪伴在身邊的溫情。而當父母回家希望享受天倫之樂的時候,孩子卻變得很不習慣,甚至難以適應父母發自真心的肺腑之言。有不少孩子現在都很冷漠和叛逆,問其原因,都說誰讓父母在該陪伴的時候沒有陪伴,現在想要我們都聽他們的,給他們笑臉和溫情,憑什么呀?一句憑什么,很讓人心寒,可從某種程度上,我們的父母也需捫心自問,自己是否在孩子的成長過程,因為太在意金錢的投入而忽略了比之更重要的情感投入。用心去陪伴孩子,在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階段都用可感的行動來表達愛,我想孩子也會懂得如何正確地表達愛、珍惜愛。除此之外,父母還可以帶孩子走出去多接觸社會,不要以為什么都捂著,孩子就看不到社會上陰暗的一面,現在網絡資訊如此發達,與其讓孩子通過別的渠道懵懂地接受復雜的訊息,不如主動引導。當社會上發生一些頗有爭議的事件時,父母可以在吃飯或周末出游時,跟孩子多討論,盡可能做全面的分析,保持客觀地去看問題解決問題,而不要輕易地受到他人的蠱惑固執地堅持自己并不成熟的想法。也可以帶著孩子做做義工,中國的志愿者隊伍正在壯大之中,捐出時間,服務他人,讓孩子在付出中享受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何樂而不為?

法制教育不能流于形式。曾有因為朋友關系親密隨意打開朋友錢包取錢不告知的孩子,曾有因為學習壓力大看誰不順眼想動殺機的孩子……當大禍釀成、前程告急的時候,不少孩子卻表現得如此“從容鎮定”。因為他根本就不知道未經他人允許而隨意提取錢包的東西是偷竊行為,因為他們不知道當侵犯他人生命財產安全的時候,如果達到法定的年齡,是要負刑事責任的。是不是我們的法制教育沒有做好?從小到大,孩子都生活在做任何事情都可以被原諒的環境,很多時候,因為長輩們的疼愛,孩子很少在做錯事的時候受到什么嚴厲的告誡;人權思潮從大洋彼岸漂泊而來本該令國人振奮,但對尊重人權的某些曲解,卻使孩子無論在家庭還是在學校,成為了不能批評教育的玻璃花瓶。懲戒教育的缺失直接導致孩子對自身行為的缺乏約束,導致孩子在明明知道做某件事不對時,依然可以抱著“沒什么大不了”的心態付諸行動,因此家庭和學校應該重視孩子的法制教育,提高孩子的法律素質。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長、前程似錦。然而成長的路上,你有多少路程是陪孩子一同走過。請用心教育孩子,在他成長的每一個階段堅持激勵教育、挫敗教育、情感教育和法制教育,每一個都不可或缺。在用心教育的過程中,父母與孩子的關系也會越來越融洽,孩子有求時必會找到父母,父母也將在被需要的幸福中給予孩子真正優質的教育。惟其如此,我們的孩子才能陽光健康,才能擔負起建設未來的重任。
用心教育孩子,幸福自然就會來敲門。